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蔡英文總統的母校 中山女高(台北畫刊107年7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7-19

7738



蔡英文總統的母校 中山女高

臺北中山女高是蔡英文總統的母校,這所學校的設立甚早,起初是為了培育推廣「國語」(日語)的女子人才,如今卻出現了台灣第一位女總統。

推廣日語教育 鼓勵女子受教
日本來臺殖民伊始,擔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長的伊澤修二就向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提出以「國語」為中心,提供義務教育推廣日語,讓臺灣人同化為日本人的基本教育論調。1895年7月12日,因為八芝蘭(士林區舊名)一帶文教氣息濃厚,臺灣總督府學務部特地從大稻埕遷至芝山巖惠濟宮,並於該宮後殿開設芝山巖學堂招募國語傳習生,因此這裡是日本時代所謂的「全臺教育發祥地」。

後來又認為光是兒童研讀國語(日語)是不夠的,如果兒童的母親不懂日語,那還是不能達到盡快普及的效果,所以在規畫教育機關時,便一併將臺灣女子的受教考慮進來。

然而,在傳統漢人觀念裡,女子無才便是德,鮮少有人願意將女童送入學校就讀,但隨著時代變遷,再加上日方在學校課程裡因應臺灣人偏好女子善於女工技能的社會習俗,乃增加諸如造花、編織與裁縫課程來吸引家長讓女童上學。

從1897年(明治30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設立開始,歷經改制,1922年(大正11年),改制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第三高女」,實施臺、日共學,但主要還是臺灣女學生,而第一高女(現在的北一女)、第二高女(現在的立法院),則是以日人為主。

隨著女子就學的觀念開始流行,教育的內容也就不再僅止於培養賢妻良母,除國語外,也逐步增設音樂、社會、美術、數理和體育,體育部分還擴大包含田徑、射箭、游泳和各種球類運動,至此已澈底洗去過往女子足不出戶、孱弱的形象。

太平洋戰爭後,女子也被列入支援戰鬥的對象,學校教育居然出現刺刀課程,要求學生披厚甲、持木棍操練戰技,到海邊學習駕駛船隻、訓練敵前登陸、甚至槍擊實地訓練、抬擔架救援傷患等軍國教育,直至終戰。

現在的中山女高是於1937年(昭和12年)遷至長安東路現址,原於艋舺(今萬華內江街護理專科學校)的木造本館「榮光樓」當時也一併遷至新校區,但戰後仍遭拆除。
蔡英文總統的母校 中山女高
▲中山女高創校時的銅鐘。(攝影/魚夫)

職人建築技法 現代主義風格
位於校門旁的逸仙樓是1937年竣工,1997年2月20日被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第三級古蹟)。一般文獻均指建築設計者為繼井手薰之後接任臺灣總督府技師營繕課長的大倉三郎,大倉曾出任京都帝國大學營繕勤務,至今許多作品已被日本政府登錄為重要文化財。

然而大倉來臺任職時間為1940年,到日本戰敗後,1945年「引揚」返日,根據多方考據,應是當時在營繕課任職的技手篠原武男、成田勝貞和纈纐泰市,三人各有任務,篠原為進行敷地測量、整地、埋地主任及校舍全部設計與新築主任;成田勝貞負責敷地測量、整地、埋地主任及校舍本館、講堂設計與現場監督;纈纐參與舊校舍蟻害調查。

同時今之北一女光復樓也是以篠原為首的團隊所興建。在建築式樣上是日治時期走向初期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之作。總體符合現代主義思維「形隨功能」的主張,裝飾則僅強調線條之美,呈非對稱的L型,西邊短側部分為學習茶藝、烹飪等才藝教室,長側則為一般課程之用,所以不同的用途也有不同的空間布局。

L型的轉彎處為圓弧型,牆體磁磚為北投窯出產的褐色溝面磚,也就是所謂的「國防磚」;入口開在近校門一側,進入後層層盤旋的風厝仔(樓梯間)非常明亮;建築使用RC結構,戰時曾遭美軍攻擊,外牆留有彈孔,但整體仍然堅固如昔。

中山女高逸仙樓是日本時代僅存的少數初期現代主義的作品,值得列為古蹟保存;此外,更是臺灣女子就學邁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指標,我把校舍畫了出來,索性也將不同時代的校服畫在一起,強調中山女高的歷史意義。

文‧繪圖‧攝影/魚夫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