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台北畫刊107年10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0-15

      1.4萬

      農曆年前熙攘嘈雜的年貨大街,以及堆滿中藥材、南北貨的商家,是許多人對大稻埕的傳統印象。如今的大稻埕,已成為深受年輕世代喜愛的文青基地,巷弄間別具風格的文創小店,吸引遊人駐足挖寶,逛累了還有多樣在地美食可品嘗。離開前也可到百年餅鋪、茶行或南北貨店家帶些伴手禮。
       

      百年大稻埕曾風光一時,也曾面臨都市更新浪潮的衝擊,如今能夠重拾往日榮光,要歸功於一群關心城市歷史記憶的文化領航者,他們奮力爭取大稻埕街區的保存,透過藝術文化的力量,為老街區換上新容顏,也勇敢實驗新興文創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交融的共生模式,不但守護了在地人的情感認同,也激發出老街巷在新時代的無限能量。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新芳春茶行已轉型為茶文化展覽空間。(攝影/林煒凱)

       

      守住老屋 守住情感

      1960至1980年代間,因公路運輸需求及產業結構轉變,導致台北許多老建築接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的道路和高樓大廈。然而,這種只重視發展,而忽略歷史價值重要性的論調主張,漸漸引發不少討論。
       

      當時迪化街上的居民與商家,因為建築老舊和生意逐漸下滑,紛紛離開另謀生機,促使台北市政府和當地地主開始研擬「迪化街商圈都市更新計畫」,規畫拆除迪化街上的老舊建築,將迪化街道拓寬至20公尺,藉此增加車潮、人潮以創造商機,甚至興建新大樓賺取房地產利益。
       

      在此同時,卻有一群希望喚醒大眾重視在地歷史與庶民文化的民間人士,號召各界專家學者推動「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致力於保存大稻埕街屋。經過多年與產、官、學各界溝通、討論,終於在2000年成功推動「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使迪化街街屋免於被拆除的命運。

       

      活化古蹟 活化街區

      成功保存老屋,讓新店家、新產業進駐老建築,迪化街又重新復甦了起來。迪化二○七博物館即是以活化老屋重新彰顯在地特色和人文生活的典範。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迪化二○七博物館舉辦各式特展,連結民眾和老房子的情感。(攝影/林煒凱)
       

      迪化二○七博物館這棟美麗的老房子建於1962年,前身是廣和堂藥舖,由台北故事館創辦人陳國慈買下後,轉型為社區型博物館,定期策畫古早生活主題展,並開放大眾免費參觀,一探老台北的生活美學。

      從認養台北故事館、撫臺街洋樓,到現在親手打造迪化二○七博物館,對陳國慈來說,照顧老房子就等於替台北人保存歷史記憶。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陳國慈將迪化街老房子轉型為社區型博物館,呈現地方的故事。(圖/迪化二○七博物館提供)
       

      陳國慈自身相當喜愛老房子獨有的時代情感,就像一座富有生命力的歷史舞台般,呈現地方故事,幫助大家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與興建新建築相比,賦予老建物新生命,更能突顯一座城市的創新能力。抱著延續古蹟活化的使命,陳國慈說:「從大稻埕迪化街這條最具歷史性的街區出發,透過古蹟的保存,希望讓大家更喜歡並珍惜老房子帶給大家的人文歷史故事。」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迪化二○七博物館定期展出老台北生活物件,重現舊時美好時光。(攝影/林煒凱)

      "賦予老建物新生命,比新建築更能突顯一座城市的創新能力。 --陳國慈"

       

      帶進藝術 活化傳統

      為了讓民眾跟埕區有更多深層的情感互動,除了文史工作者努力保存大稻埕的過去,更有一群人以文創等不同面向的力量,不斷為這個老街區注入新風景。
       

      廟宇是信仰中心,也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聚集地,大稻埕慈聖宮、台北霞海城隍廟與台北法主公廟,是大稻埕最為知名的三大宮廟。為了重新連結人們的生活與大稻埕傳統廟宇文化,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以「光」作為媒介,展開「藝術駐廟」計畫,以大稻埕三大廟的文化地景為主體,發起光環境實驗與光影藝術展演活動,襯托百年廟宇截然不同的光景。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透過一系列光講堂,拉進傳統文化跟民眾的距離。(圖/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擔任紅點設計大獎國際評審的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以建築設計師的角度切入,觀察到大稻埕的廟宇幾乎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小至雕梁壁畫的由來典故,大到整座廟宇建築的風格形式,都蘊含豐富的故事。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

      ▲姚政仲以擅長的建築角度,推動光影妝點大稻程廟宇。(攝影/陳毅偉)

      姚政仲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廟宇文化似乎也漸漸與現代人產生距離,所以基金會希望透過藝術駐廟,巧妙運用光影的藝術氛圍來突顯出廟宇之美,藉此吸引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走入這個場域,重新關注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

      “以光影藝術吸引年輕世代關注傳統領域,重新串起日常生活與廟宇文化的連結。 --姚政仲”

       

      新舊並存 攜手共榮

      如今,有越來越多年輕世代投入大稻埕,在此開創新興事業。2011年,周奕成帶領的世代文化創業群,以1920年代的大稻埕精神象徵,在八棟街屋接連開了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學藝埕與聯藝埕等五大藝埕,吸引超過30個微型創業團隊在此形成聚落,為大稻埕注入活力與人氣。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五大藝埕以復刻1920年代風格展現懷舊氣息。(攝影/陳毅偉)
       

      之所以選擇重現1920年代的大稻埕光景,周奕成說:「因為那正是追求民主、平等、進步與文明開化的新時代,我希望大稻埕能成為台灣新一波文化運動的基地。」
       

      周奕成以茶、布、農產食品、戲曲和建築等大稻埕傳統特色為主軸,招募相關領域的團隊進駐,企圖將各自獨立的街屋整合為聚落型商圈。像是在以迪化街為中心的主街上,盡量安排各式零售業店鋪,遊客一進入街區,就能感受到琳瑯滿目、物產豐饒的意象,建築第二進才是以適合細細品味老屋氛圍的咖啡館、餐廳為主。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

      ▲吸睛的創意街區標示,讓遊客一目了然。(攝影/林煒凱)

      此外,創業團隊與當地傳統產業合作,由傳產商供應原料,再由創業團隊設計出符合現代喜好的商品,舉辦各式藝文活動如「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讓傳產與當代藝術能共存共榮。周奕成相信,文創和傳產的本質其實並無差異,好的文創日後也能成為傳產,而傳產做得好也是文創。

      "引入新創產業,也是刺激當地產業文化,彼此激盪出互榮互利的火花。 --周奕成"

       

      歷史街區 探索新意

      有人認為新興產業的進駐,可能迫使大稻埕的傳統產業消失,或擔心此地原有的樣貌不再,但周奕成認為:「大稻埕在不同年代本就有著不同樣貌,因此在每個人心中可能也存在著不一樣的印象;大稻埕的發展歷程向來都是走在時代的前端,創新正是大稻埕的代表精神。」像是手工包結合傳統布業、特色手搖茶飲結合傳統茶產業等,老技藝串聯新創意、老靈魂激盪新火花,新舊產業正在摸索讓彼此互利共榮的生存課題。
      大稻埕蛻變重生 跨越世代的文化殿堂▲周奕成帶領團隊打造各藝埕,並舉辦各式藝文活動活化街區。(圖/世代文化創業群提供)
       

      各界文化翹楚盡力付出努力,共同創造歷史街區的翻轉重生。走一趟充滿歷史軌跡的大稻埕,不僅能夠一窺台北豐厚的人文底蘊,也能感受到新世代生生不息的文創能量,這塊歷經百年淬鍊的老埕區,正以全新風貌等待你來尋訪。

       

      文/杜韻如 攝影/林煒凱、陳毅偉

      圖/迪化二○七博物館、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世代文化創業群提供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