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古樓重拾風采 百年老宅活化再利用(台北畫刊107年10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0-15

      1.7萬

      大稻埕早年因商業貿易興盛,建築多為沿著街道所建的長條式街屋,自2000年台北市政府實施「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以來,有近300棟街屋逐步獲得修復,從這些被保存下來的各式老屋,不難發現大稻埕的發展軌跡。

       

      街屋建築 匯聚時代特色

      迪化街的街屋,隨著興築時代不同,北街多為閩南式、仿洋樓式街屋,南街和中街則多為洋樓式、巴洛克式及近代建築式。
      ▲迪化街的巴洛克式建築,立面有大量華麗的裝飾。(攝影/林煒凱)
       

      最早出現的清代街屋主要為閩南式與仿洋樓式,前者大都為一層樓平房,店門多為一門二窗,由木構造為主,搭配土角磚或閩南磚混合建造而成;後者受到外國洋行影響,以二層樓為主,建築立面的裝飾偏重在店號名,或是窗戶、騎樓等開口的部分,當年米商的店號至今仍保留於建築立面上。

      ▲閩南式街屋多為一層樓平房。(攝影/林俊耀)

      日本時代的建築主要為洋樓式、巴洛克式與近代建築式等三類,建築師呂大吉說明,雖然「洋樓式」與「仿洋樓式」的外觀約略相同,但有別於後者以閩南木構造為主,洋樓式建築則以磚造的西式工法建造,樓層數以二或三層為主。
      ▲以日式紅磚為材、西式工法建造的洋樓式建築。(攝影/林俊耀)
       

      巴洛克式建築則是受日本人在台建造的「官廳建築」影響,特色在於立面採用大量華麗的巴洛克裝飾,也最能凸顯屋主的社會地位和財力;1930年代現代主義盛行下,立面設計開始捨棄複雜裝飾,改以簡單均衡的近代建築造型為主。

      ▲近代建築式街屋以簡單明瞭的造型為特色。(攝影/林俊耀)
       

      修復精髓 活化再利用

      長年參與迪化街古蹟修復的呂大吉,原本任職於台北市都市發展局,負責推動迪化街歷史街區保存;後來雖辭去公職,仍持續在迪化街為古蹟修復盡一份心力。20年來,他修繕的老房子超過60戶,堪稱大稻埕地區業務量最多的建築師。
       

      呂大吉說,像迪化街這種集居的市街,地價昂貴,每戶店面相連緊湊,寬度狹小,空間向後發展,特色是左、右二戶共用壁體,不能開窗,通風採光的問題就靠天井或天窗來解決。
       

      長期與在地居民溝通的經驗,讓他發現屋主對老屋修復主要有兩個疑慮:一是保留老房子原貌的同時,是否能兼顧現代生活的安全與舒適性?其次,修復後的空間是否有義務開放大眾參觀?「我們會評估整棟房子的結構安全,用鋼構等現代素材做適當補強,並加入現代化的設施與工法;另外,房子完工後,應適度開放民眾參觀,並協助公益性或研究需求,我想這是作為歷史街區屋主的義務。」呂大吉也補充,有些屋主會親自導覽,讓參觀者對街區的歷史人文有更深的認識。

      “豐富的文化資產是大稻埕的特色,在充滿歷史的建築街道上,走到哪都能說故事。 ——呂大吉”

       

      結合歷史 融入新思維

      「從事這份工作特別的是,在修復老屋之前必須先了解它的過去,就像把脈一樣;跟其他地方的老屋或歷史建築不一樣,大稻埕這個場域更有歷史感,歷史資料很豐富,也容易蒐集。」呂大吉也強調,修復任務的精髓並不只是將房子修繕完好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它活化、再利用。
       

      婦女救援基金會的「阿嬤家」則是活化再利用的一處亮點。兩年前基金會在大稻埕覓得這幢二進式老屋,2016年正式成立台灣首座保存慰安婦史料的教育基地。
       

      建築師吳聲明接下修復這棟老屋的任務,讓新生後的建築伴隨阿嬤們的故事,一起拿下2017年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

      ▲參訪者可打開隱藏在牆面、阿嬤們的創作作品,猶如打開通往阿嬤們生命故事的一道門。(攝影/林煒凱)

      吳聲明感性地說:「得獎不是我修得多好,更重要的是老屋跟慰安婦議題相輔相成,此議題在台灣是相對弱勢的,卻因與老房子結合而迸出新的火花,這是獲獎的最大關鍵。」

      當初阿嬤家並未採取全盤翻修,而是選擇保留建物原有的外觀,吳聲明說,整體設計上採取融合過去與現代的方式,所使用的金屬材料是鏽蝕的耐候鋼板,會隨時間而斑剝,就像記錄歷史的軌跡一般。
       

      最特別的是,阿嬤家房型狹窄而無法建造無障礙設施,卻是全台灣首座全棟設有扶手的展館,傳達了相互扶持的意涵。

      “老屋新生的初衷,是藉由新生看見老屋真正的價值。修復老房子最重要的是重新與人產生連結。 ——吳聲明”
       

      「許多老屋新生的空間多作商業用途,阿嬤家看起來是特例,但也表示一種新的思考方向,原來老房子除了變成咖啡店、餐廳或商店,還有其他選擇。」吳聲明希望藉由阿嬤家,吸引更多人了解歷史,讓街道有新思維,這是老屋新生的核心價值。
       

      迪化街老屋經由建築師的巧手,重獲新生命。期待更多人能與滿載過往記憶的老屋,互動出更多感動人心的故事。

      文/陳宛妤 攝影/林煒凱、林俊耀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