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鳥市民 黑冠麻鷺(台北畫刊107年1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1-14

2萬

黃昏到夜晚時分,在校園或公園散步時,你是否曾聽過「嗚——嗚——嗚——」具穿透力的低沉鳥鳴?或無意間瞥見一隻全身咖啡色、頭上有一撮藍黑色飾羽的悠哉大鳥正在漫步?這是台北鳥市民:黑冠麻鷺。

 

都會區繁衍 未解之謎

黑冠麻鷺在台灣曾是稀有鳥類,連資深賞鳥人在野外也很難遇見,牠們一直住在台灣低海拔原始森林,近幾年卻在都會區繁衍,且數量驟增,這個現象引起臺大森林系師生的好奇與關注。

▲如今在城市中林木蓊鬱之處,越來越常見到黑冠麻鷺的身影。(圖/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野生動物研究室提供)

「一般民眾看到的黑冠麻鷺,常常是定住不動,或旁若無人的樣子,所以常有人說牠是大笨鳥,像塑膠做的假鳥。」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說。2003年蔡平里教授首次在臺大觀察記錄到黑冠麻鷺,因有學生對這種鳥類感興趣,袁孝維領軍的野生動物研究室便開啟黑冠麻鷺的研究課題,進而在2010年組成黑冠麻鷺追蹤小組,研究牠們的族群動態、生活史與播遷模式。
▲臺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維領軍的野生動物研究室,立志為黑冠麻鷺族群動態、生活史與播遷模式解謎。(圖/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野生動物研究室提供)

袁孝維說,原本在熱帶地區生存的黑冠麻鷺,或許是因為氣候暖化,慢慢往北移居,甚至願意停留在都會叢林中,這是未來要研究及嘗試解答的問題。令人訝異的是,同樣是黑冠麻鷺,住在山區和住在城市的鳥性卻很不一樣,後者完全不怕人,且願意在人類活動的區域築巢繁殖,也因而便於黑冠麻鷺追蹤小組的成員們在都市綠地中尋找鳥巢,進行「繫放」的工作。
 

繫放是在鳥類身上做標記,並將鳥放回野外,以蒐集其行為特性相關數據資料的方式。研究人員藉此累積更多黑冠麻鷺的生態基礎資料,了解該物種的行為知識。

 

邀民眾響應 目擊回報

繫放小組成員會在鳥的腳上繫上3個色環和1個金屬環,後者上有一串數字,類似人類的身分證字號。當民眾看見繫放的黑冠麻鷺,便可將目擊地點與腳環顏色組合等資訊,上傳至「黑冠麻鷺回報系統」,讓研究人員彙整資料,了解黑冠麻鷺的飛行與播遷路徑。截至今年9月,黑冠麻鷺追蹤小組繫放總數已達223隻,目前播遷最遠紀錄為臺大出生的黑冠麻鷺飛抵苗栗。

▲繫放時繫上的各色腳環方便民眾辨識與記錄回報。(圖/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野生動物研究室提供)

「這種鳥類體型大,繫上有顏色的腳環後,一般民眾不需要望遠鏡或高階相機就可辨識,用手機便可輕鬆記錄。」袁孝維說,這是集結群眾的力量進行研究,正是「公民科學」的具體行動。
 

為擴大公民參與,今年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與臺大研究團隊合作舉辦了2個月的「黑冠麻鷺回報大賽」,迴響熱烈,取得不少黑冠麻鷺在市內出沒的紀錄。黑冠麻鷺扮演人們關懷自然的橋梁,啟動大家心中的小自然,袁孝維更進一步指出:「台灣黑熊和穿山甲如果消失了,對我會有什麼影響?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從來沒見過黑熊和穿山甲。不過,你能在城市角落親眼目睹黑冠麻鷺,知道牠扮演的生態角色,進而產生愛護與保育台灣野生動物的意識。」

 

黑冠麻鷺故事館
https://www.facebook.com/mnh.ntu/
 

黑冠麻鷺回報系統
https://mnhreport.herokuapp.com/
 

黑冠麻鷺小檔案

黑冠麻鷺站立時大約40至50公分高,屬於中型鳥類。成鳥全身褐色,頭上有藍黑色的冠羽,因而得 「黑冠」之名;亞成鳥偏灰褐色且身上、頭上均有白斑。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至山麓一帶,近期在各地近郊和都會公園、校園內族群數量逐漸擴張中,主要食物是蚯蚓、蛙類、蜥蜴等其他小型動物。


文/陳宛妤 圖/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野生動物研究室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