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迪化商街的起源(107年12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2-14

6802

 

 


迪化街103-119(繪圖/魚夫)
迪化街從南京西路到民生西路這一段,舊稱「南街」,如果再往北過民生西路,就進入了從前所謂的「中街」,這張圖畫的是迪化街一段103至119號的店家。
 

103號的德和蔘茸藥行位於迪化街和民生西路的三角窗,主立面在民生西路,建築幾近極簡風格,唯其上女兒牆如波浪般開展,令人印象深刻。招牌取自於目前店主祖父之名林德和,於1986年開業,旨在傳承漢藥文化。

 

落敗遷徙組郊商 南北貨逐漸興起

105號的林復振商行值得大書特書,其鄰107、109連續三棟,建築雖不起眼,然而卻是大稻埕開基祖林右藻的家族所興建。
 

1853年(清咸豐3年),艋舺(今萬華)爆發「頂下郊拚」(台羅拼音:Tíng-ē-kau-piànn),或作「頂下郊拼」的分類械鬥,械鬥雙方,一為以泉州府泉惠南三邑人為主的頂郊,另一則為以泉州府同安(今屬廈門市)人為主的下郊或廈郊,頂郊人精心籌畫,焚毀安溪人信仰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越過沼澤,奇襲下郊的同安移民。同安方面毫無警覺,乃大敗,死傷無數,房舍居所都被焚毀。
 

同安人落敗後,人呼連環頭仔、連環大仔的郊商林右藻帶領鄉親退至大龍峒,但還是遭當地的同安人排擠,於是再遷徙到大稻埕,而且很快的和兄弟們蓋起「復振」、「復源」和「復興」三間店面,並組織郊商,成立廈郊「金同順」,他親身前往香港、廈門一帶招商,請大家來大稻埕載卸貨物,也敦請政府掃蕩海盜,因此生意蒸蒸日上,使得艋舺泉郊「金晉順」、北郊「金萬利」等不得不前來聯合,而林右藻也在眾望所歸下擔任三郊總長。
 

同治年間,林右藻出錢找人團練,隨軍圍剿海盜李罔,得勝後由朝廷賞六品頂戴,聲譽如日中天。到了日本時代,林右藻家族所經營的商號已交由子侄輩打理,由於部分子孫轉業任教職或遷居他處,目前只剩「林復振商行」延續至今。
 

1984年林復振取得日本 TIVOLI 紅帽子西式喜餅公司的代理權,為南北貨為主的迪化街增添許多喜氣。

107號的「懷結堂」開業十餘年,販售漢藥、食品、魚翅、干貝、鮑魚罐頭、花菇等,本是以漢藥為主,後來見逢年過節採購南北貨的人潮多,逐漸走向經營南北貨,主打香菇禮盒。
 

111號的金湘記可能是完全重建的街屋,且和懷結堂是關係企業;隔鄰的113號長昇蔘藥行和115號常陞行等,主要都是經營漢藥和南北貨等。
 

所謂南北貨,可能是因為清代時有南北郊,乃由往來南北各港口的郊商所組成,郊商有點類似現代的同業公會,加入公會才會更好做生意,而南北貨的第一層意義是遍及台灣南北各地,另一層則為貨品內容豐富,南北各地所產應有盡有。

 

貨物進出口貿易 修復莊義芳商行

走到117號的莊義芳商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有詳細的紀錄:
 

「迪化街一段117號,日治時期曾經是莊義芳商行所在地,經營者莊輝玉(1891-?),祖籍福建泉州同安縣,祖輩約於清雍正年間渡臺,至清末已定居於大稻埕地區。莊輝玉兒時喪父,由母親一手提拔成人,並繼承家業『莊義芳商行』,從事對香港、廈門、神戶、滿洲等商埠之貿易,專營砂糖、雜穀、肥料等貨物進出口生意。1920年更與楊潤波、郭烏隆等人合資成立臺灣製酒株式會社,釀造及銷售米酒,直到1922年臺灣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制度,臺灣製酒株式會社才被政府收購。此外,莊輝玉亦積極參與同業組織或商業團體,曾經擔任稻江信用組合理事、臺北貿易商協會副會長、永樂町店鋪建築利用組合理事、雜穀同業會常置理事等職務,與郭怡美商行行主郭烏隆、怡和泰商行經營者陳得貴等,同為大稻埕地區知名商人,被當地人稱為『三仙』。」

莊義芳商行修復後委託澄實文創經營,成為大稻埕街屋活化裡以藝文展演為主的空間。

莊義芳商行華麗的山牆。(攝影/魚夫)▲莊義芳商行華麗的山牆。(攝影/魚夫)

文.繪圖.攝影/魚夫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