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19-02-15
9412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有「小過年」之稱。在一年中第一次月圓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依循傳統習俗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好不熱鬧。
談及元宵節的由來和淵源,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表示,古老社會有燃火炬取暖,為冬夜迎春、帶來光明溫暖的習俗;相傳東漢明帝篤信佛法,每年正月十五就會燃燈表佛,這個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加上道教三元節,正月十五上元節天官大帝誕辰,民間會舉辦齋會、燃燈祈福,這是元宵節的由來。
▲2012年台北燈節林健兒老師作品「祥龍獻瑞」。(圖/林健兒)
大口吃元宵 賞燈玩剪紙
元宵節吃元宵祈求圓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習俗,民眾常把「元宵」和「湯圓」混淆,中國大陸北方地區稱「元宵」,南方地區稱「湯圓」,除了名稱因地而異,在作法上也略有不同,「元宵」是餡料糰放在撒滿乾糯米粉的竹篩上滾來滾去後,取出灑水,反覆直至適當大小;「湯圓」則是將溼糯米搓揉成糰,包入餡料,用手心揉成圓狀。
吃完元宵後,當然就是準備出門賞花燈。相較其他華人地區,台灣元宵節更有其特色。早年各地在宮廟舉辦節慶盛會,婦女在寺廟燈籠底下鑽燈腳求添丁,此外燈會期間會在展示的花燈上書寫謎題,供人猜射,富含巧思與教育意涵,相當於今日的益智遊戲,而今日的元宵節也延續了這項傳統活動。「剪紙」更是不可或缺的元宵傳統元素,將具有民俗意象的剪紙黏貼在花燈上,既別出心裁,也富含藝術和人文深度。
林明德進一步補充說道,據說古代私塾還將元宵節結合開學日,請老師為每位學生點智慧燈,讓學生返家懸掛,勉勵自己努力向學。種種文化習俗加深了節日意涵,富有廟會民俗與人文趣味的元宵燈節,才更具溫度。
花燈比創意 日夜各精彩
元宵節的重頭戲――賞花燈,以往多由各地廟宇籌辦,準備各式大小花燈供人欣賞,做工精巧的各式花燈呈現五彩繽紛的意象。現今則多為各地縣市政府舉辦,結合當地自然地景、人文特色來規畫主題,將城市當成大型的花燈展演舞台,令人目不暇給。
中華花燈藝術學會前理事長、從事花燈藝術創作三十多年的燈藝師林健兒分享:「傳統花燈以竹篾(薄而狹長的細竹片)和細竹桿做骨架,紙糊表面後用剪紙圖樣或精緻繪畫點綴燈面。現代花燈則改以鐵絲塑形,焊接後噴漆做防鏽處理,裱貼透光彈性布面,而後在燈面裝飾彩繪,讓光亮色澤更帶有層次。」
整體結構、造型創意、裝飾材料及燈光色彩是構成花燈藝術的要素。林健兒說,尤其以人物為形體的花燈最難製作,「人體的比例經數倍放大會失真,通常需要先畫圖、做模型後才能正式製作。」發想與設計繪製是做花燈的重要環節,而攸關花燈外型色彩的燈光裝置,更是一門學問。「好的作品必須白天看起來獨特精巧,在夜間亮燈時,遠看有如火樹銀花,近看則光彩奪目、晶瑩剔透。」
▲林健兒老師已有三十年製作傳統花燈的豐富經驗。(圖/林健兒)
飛龍初登場 轟動台北城
談起台灣燈會的歷史沿革,林健兒表示,1983年起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大型花燈遊行,景象喧騰熱鬧,堪稱燈會前身。其中民俗廟會中由小孩扮演歷史故事角色的「藝閣」,演變成為今日定點展出的電動花燈。
1990年,交通部觀光局為慶祝元宵節,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第一屆台北燈會,當年由楊英風設計主題燈「飛龍在天」,定時雷射燈光秀搭配副燈,吸引盛況空前的賞燈人潮。而後十年固定在中正紀念堂展出,並由生肖輪番擔當主燈角色,直至2001年台北燈會改名為台灣燈會巡迴各縣市舉辦。
其中2000年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由陳金泉設計製作的「千禧祥瑞九龍燈」,氣勢磅礴,「奇妙的是,相傳龍帶水,那一年的燈會竟連下了十幾天的雨,民眾只好相偕在雨中賞燈。」令從第一屆燈會參與至今的林健兒印象最為深刻。
豬寶現紅樓 沿街賞創作
2008年起,台北燈節從中正紀念堂移師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花博公園、西門町等不同地點舉辦,融合城市意象的花燈結合當代科技,絢爛十足的花燈秀吸引眾多賞燈人潮,成為台北市重要的節慶活動之一。
今年台北燈節自2月16日起至24日於中華路一段、北門、行旅廣場、西門紅樓等處舉辦,以「台北台北亮晶晶」為主題,藉由影像、聲音、燈光等互動式科技,為舊城營造嶄新現代氛圍。眾所期盼的主燈「百變豬寶」也將在西門紅樓絢麗登場,與大家共度元宵佳節。
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不要錯過傳統的祈福燈會,像是艋舺龍山寺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九日,精心布置平安總燈與生肖祈福主燈,讓民眾鑽燈腳祈求來年平安,並於東西廂房、牌樓上懸掛應景花燈,增添歲時節慶的歡騰熱鬧。
二月初春慶元宵,在團圓歡慶之際重拾傳統節日的重要意義,也別錯過了新年迎春最絢麗的台北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有「小過年」之稱。在一年中第一次月圓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依循傳統習俗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好不熱鬧。
談及元宵節的由來和淵源,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表示,古老社會有燃火炬取暖,為冬夜迎春、帶來光明溫暖的習俗;相傳東漢明帝篤信佛法,每年正月十五就會燃燈表佛,這個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加上道教三元節,正月十五上元節天官大帝誕辰,民間會舉辦齋會、燃燈祈福,這是元宵節的由來。
大口吃元宵 賞燈玩剪紙
元宵節吃元宵祈求圓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習俗,民眾常把「元宵」和「湯圓」混淆,中國大陸北方地區稱「元宵」,南方地區稱「湯圓」,除了名稱因地而異,在作法上也略有不同,「元宵」是餡料糰放在撒滿乾糯米粉的竹篩上滾來滾去後,取出灑水,反覆直至適當大小;「湯圓」則是將溼糯米搓揉成糰,包入餡料,用手心揉成圓狀。
吃完元宵後,當然就是準備出門賞花燈。相較其他華人地區,台灣元宵節更有其特色。早年各地在宮廟舉辦節慶盛會,婦女在寺廟燈籠底下鑽燈腳求添丁,此外燈會期間會在展示的花燈上書寫謎題,供人猜射,富含巧思與教育意涵,相當於今日的益智遊戲,而今日的元宵節也延續了這項傳統活動。「剪紙」更是不可或缺的元宵傳統元素,將具有民俗意象的剪紙黏貼在花燈上,既別出心裁,也富含藝術和人文深度。
林明德進一步補充說道,據說古代私塾還將元宵節結合開學日,請老師為每位學生點智慧燈,讓學生返家懸掛,勉勵自己努力向學。種種文化習俗加深了節日意涵,富有廟會民俗與人文趣味的元宵燈節,才更具溫度。
花燈比創意 日夜各精彩
元宵節的重頭戲――賞花燈,以往多由各地廟宇籌辦,準備各式大小花燈供人欣賞,做工精巧的各式花燈呈現五彩繽紛的意象。現今則多為各地縣市政府舉辦,結合當地自然地景、人文特色來規畫主題,將城市當成大型的花燈展演舞台,令人目不暇給。
中華花燈藝術學會前理事長、從事花燈藝術創作三十多年的燈藝師林健兒分享:「傳統花燈以竹篾(薄而狹長的細竹片)和細竹桿做骨架,紙糊表面後用剪紙圖樣或精緻繪畫點綴燈面。現代花燈則改以鐵絲塑形,焊接後噴漆做防鏽處理,裱貼透光彈性布面,而後在燈面裝飾彩繪,讓光亮色澤更帶有層次。」
整體結構、造型創意、裝飾材料及燈光色彩是構成花燈藝術的要素。林健兒說,尤其以人物為形體的花燈最難製作,「人體的比例經數倍放大會失真,通常需要先畫圖、做模型後才能正式製作。」發想與設計繪製是做花燈的重要環節,而攸關花燈外型色彩的燈光裝置,更是一門學問。「好的作品必須白天看起來獨特精巧,在夜間亮燈時,遠看有如火樹銀花,近看則光彩奪目、晶瑩剔透。」
飛龍初登場 轟動台北城
談起台灣燈會的歷史沿革,林健兒表示,1983年起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大型花燈遊行,景象喧騰熱鬧,堪稱燈會前身。其中民俗廟會中由小孩扮演歷史故事角色的「藝閣」,演變成為今日定點展出的電動花燈。
1990年,交通部觀光局為慶祝元宵節,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第一屆台北燈會,當年由楊英風設計主題燈「飛龍在天」,定時雷射燈光秀搭配副燈,吸引盛況空前的賞燈人潮。而後十年固定在中正紀念堂展出,並由生肖輪番擔當主燈角色,直至2001年台北燈會改名為台灣燈會巡迴各縣市舉辦。
其中2000年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由陳金泉設計製作的「千禧祥瑞九龍燈」,氣勢磅礴,「奇妙的是,相傳龍帶水,那一年的燈會竟連下了十幾天的雨,民眾只好相偕在雨中賞燈。」令從第一屆燈會參與至今的林健兒印象最為深刻。
▲林健兒老師在2014年打造的駿馬花燈,栩栩如生。(圖/林健兒)
豬寶現紅樓 沿街賞創作
2008年起,台北燈節從中正紀念堂移師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花博公園、西門町等不同地點舉辦,融合城市意象的花燈結合當代科技,絢爛十足的花燈秀吸引眾多賞燈人潮,成為台北市重要的節慶活動之一。
今年台北燈節將自2月16日起至24日於中華路一段、北門、行旅廣場、西門紅樓等處舉辦,以「台北台北亮晶晶」為主題,藉由影像、聲音、燈光等互動式科技,為舊城營造嶄新現代氛圍。眾所期盼的主燈「百變豬寶」也將在西門紅樓絢麗登場,與大家共度元宵佳節。
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不要錯過傳統的祈福燈會,像是艋舺龍山寺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九日,精心布置平安總燈與生肖祈福主燈,讓民眾鑽燈腳祈求來年平安,並於東西廂房、牌樓上懸掛應景花燈,增添歲時節慶的歡騰熱鬧。
二月初春慶元宵,在團圓歡慶之際重拾傳統節日的重要意義,也別錯過了新年迎春最絢麗的台北燈節!
文/楊芷菡 圖/林健兒提供
【延伸閱讀】
【元宵佳節過好年】親子同樂慶豬年 手作小提燈照亮元宵
【元宵佳節過好年】創意加分美味滿分 甜鹹元宵動手做
談及元宵節的由來和淵源,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表示,古老社會有燃火炬取暖,為冬夜迎春、帶來光明溫暖的習俗;相傳東漢明帝篤信佛法,每年正月十五就會燃燈表佛,這個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加上道教三元節,正月十五上元節天官大帝誕辰,民間會舉辦齋會、燃燈祈福,這是元宵節的由來。
▲2012年台北燈節林健兒老師作品「祥龍獻瑞」。(圖/林健兒)
大口吃元宵 賞燈玩剪紙
元宵節吃元宵祈求圓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習俗,民眾常把「元宵」和「湯圓」混淆,中國大陸北方地區稱「元宵」,南方地區稱「湯圓」,除了名稱因地而異,在作法上也略有不同,「元宵」是餡料糰放在撒滿乾糯米粉的竹篩上滾來滾去後,取出灑水,反覆直至適當大小;「湯圓」則是將溼糯米搓揉成糰,包入餡料,用手心揉成圓狀。
吃完元宵後,當然就是準備出門賞花燈。相較其他華人地區,台灣元宵節更有其特色。早年各地在宮廟舉辦節慶盛會,婦女在寺廟燈籠底下鑽燈腳求添丁,此外燈會期間會在展示的花燈上書寫謎題,供人猜射,富含巧思與教育意涵,相當於今日的益智遊戲,而今日的元宵節也延續了這項傳統活動。「剪紙」更是不可或缺的元宵傳統元素,將具有民俗意象的剪紙黏貼在花燈上,既別出心裁,也富含藝術和人文深度。
林明德進一步補充說道,據說古代私塾還將元宵節結合開學日,請老師為每位學生點智慧燈,讓學生返家懸掛,勉勵自己努力向學。種種文化習俗加深了節日意涵,富有廟會民俗與人文趣味的元宵燈節,才更具溫度。
花燈比創意 日夜各精彩
元宵節的重頭戲――賞花燈,以往多由各地廟宇籌辦,準備各式大小花燈供人欣賞,做工精巧的各式花燈呈現五彩繽紛的意象。現今則多為各地縣市政府舉辦,結合當地自然地景、人文特色來規畫主題,將城市當成大型的花燈展演舞台,令人目不暇給。
中華花燈藝術學會前理事長、從事花燈藝術創作三十多年的燈藝師林健兒分享:「傳統花燈以竹篾(薄而狹長的細竹片)和細竹桿做骨架,紙糊表面後用剪紙圖樣或精緻繪畫點綴燈面。現代花燈則改以鐵絲塑形,焊接後噴漆做防鏽處理,裱貼透光彈性布面,而後在燈面裝飾彩繪,讓光亮色澤更帶有層次。」
整體結構、造型創意、裝飾材料及燈光色彩是構成花燈藝術的要素。林健兒說,尤其以人物為形體的花燈最難製作,「人體的比例經數倍放大會失真,通常需要先畫圖、做模型後才能正式製作。」發想與設計繪製是做花燈的重要環節,而攸關花燈外型色彩的燈光裝置,更是一門學問。「好的作品必須白天看起來獨特精巧,在夜間亮燈時,遠看有如火樹銀花,近看則光彩奪目、晶瑩剔透。」
▲林健兒老師已有三十年製作傳統花燈的豐富經驗。(圖/林健兒)
飛龍初登場 轟動台北城
談起台灣燈會的歷史沿革,林健兒表示,1983年起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大型花燈遊行,景象喧騰熱鬧,堪稱燈會前身。其中民俗廟會中由小孩扮演歷史故事角色的「藝閣」,演變成為今日定點展出的電動花燈。
1990年,交通部觀光局為慶祝元宵節,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第一屆台北燈會,當年由楊英風設計主題燈「飛龍在天」,定時雷射燈光秀搭配副燈,吸引盛況空前的賞燈人潮。而後十年固定在中正紀念堂展出,並由生肖輪番擔當主燈角色,直至2001年台北燈會改名為台灣燈會巡迴各縣市舉辦。
其中2000年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由陳金泉設計製作的「千禧祥瑞九龍燈」,氣勢磅礴,「奇妙的是,相傳龍帶水,那一年的燈會竟連下了十幾天的雨,民眾只好相偕在雨中賞燈。」令從第一屆燈會參與至今的林健兒印象最為深刻。
豬寶現紅樓 沿街賞創作
2008年起,台北燈節從中正紀念堂移師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花博公園、西門町等不同地點舉辦,融合城市意象的花燈結合當代科技,絢爛十足的花燈秀吸引眾多賞燈人潮,成為台北市重要的節慶活動之一。
今年台北燈節自2月16日起至24日於中華路一段、北門、行旅廣場、西門紅樓等處舉辦,以「台北台北亮晶晶」為主題,藉由影像、聲音、燈光等互動式科技,為舊城營造嶄新現代氛圍。眾所期盼的主燈「百變豬寶」也將在西門紅樓絢麗登場,與大家共度元宵佳節。
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不要錯過傳統的祈福燈會,像是艋舺龍山寺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九日,精心布置平安總燈與生肖祈福主燈,讓民眾鑽燈腳祈求來年平安,並於東西廂房、牌樓上懸掛應景花燈,增添歲時節慶的歡騰熱鬧。
二月初春慶元宵,在團圓歡慶之際重拾傳統節日的重要意義,也別錯過了新年迎春最絢麗的台北燈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有「小過年」之稱。在一年中第一次月圓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依循傳統習俗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好不熱鬧。
談及元宵節的由來和淵源,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表示,古老社會有燃火炬取暖,為冬夜迎春、帶來光明溫暖的習俗;相傳東漢明帝篤信佛法,每年正月十五就會燃燈表佛,這個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加上道教三元節,正月十五上元節天官大帝誕辰,民間會舉辦齋會、燃燈祈福,這是元宵節的由來。
大口吃元宵 賞燈玩剪紙
元宵節吃元宵祈求圓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習俗,民眾常把「元宵」和「湯圓」混淆,中國大陸北方地區稱「元宵」,南方地區稱「湯圓」,除了名稱因地而異,在作法上也略有不同,「元宵」是餡料糰放在撒滿乾糯米粉的竹篩上滾來滾去後,取出灑水,反覆直至適當大小;「湯圓」則是將溼糯米搓揉成糰,包入餡料,用手心揉成圓狀。
吃完元宵後,當然就是準備出門賞花燈。相較其他華人地區,台灣元宵節更有其特色。早年各地在宮廟舉辦節慶盛會,婦女在寺廟燈籠底下鑽燈腳求添丁,此外燈會期間會在展示的花燈上書寫謎題,供人猜射,富含巧思與教育意涵,相當於今日的益智遊戲,而今日的元宵節也延續了這項傳統活動。「剪紙」更是不可或缺的元宵傳統元素,將具有民俗意象的剪紙黏貼在花燈上,既別出心裁,也富含藝術和人文深度。
林明德進一步補充說道,據說古代私塾還將元宵節結合開學日,請老師為每位學生點智慧燈,讓學生返家懸掛,勉勵自己努力向學。種種文化習俗加深了節日意涵,富有廟會民俗與人文趣味的元宵燈節,才更具溫度。
花燈比創意 日夜各精彩
元宵節的重頭戲――賞花燈,以往多由各地廟宇籌辦,準備各式大小花燈供人欣賞,做工精巧的各式花燈呈現五彩繽紛的意象。現今則多為各地縣市政府舉辦,結合當地自然地景、人文特色來規畫主題,將城市當成大型的花燈展演舞台,令人目不暇給。
中華花燈藝術學會前理事長、從事花燈藝術創作三十多年的燈藝師林健兒分享:「傳統花燈以竹篾(薄而狹長的細竹片)和細竹桿做骨架,紙糊表面後用剪紙圖樣或精緻繪畫點綴燈面。現代花燈則改以鐵絲塑形,焊接後噴漆做防鏽處理,裱貼透光彈性布面,而後在燈面裝飾彩繪,讓光亮色澤更帶有層次。」
整體結構、造型創意、裝飾材料及燈光色彩是構成花燈藝術的要素。林健兒說,尤其以人物為形體的花燈最難製作,「人體的比例經數倍放大會失真,通常需要先畫圖、做模型後才能正式製作。」發想與設計繪製是做花燈的重要環節,而攸關花燈外型色彩的燈光裝置,更是一門學問。「好的作品必須白天看起來獨特精巧,在夜間亮燈時,遠看有如火樹銀花,近看則光彩奪目、晶瑩剔透。」
飛龍初登場 轟動台北城
談起台灣燈會的歷史沿革,林健兒表示,1983年起在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大型花燈遊行,景象喧騰熱鬧,堪稱燈會前身。其中民俗廟會中由小孩扮演歷史故事角色的「藝閣」,演變成為今日定點展出的電動花燈。
1990年,交通部觀光局為慶祝元宵節,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第一屆台北燈會,當年由楊英風設計主題燈「飛龍在天」,定時雷射燈光秀搭配副燈,吸引盛況空前的賞燈人潮。而後十年固定在中正紀念堂展出,並由生肖輪番擔當主燈角色,直至2001年台北燈會改名為台灣燈會巡迴各縣市舉辦。
其中2000年在中正紀念堂展出,由陳金泉設計製作的「千禧祥瑞九龍燈」,氣勢磅礴,「奇妙的是,相傳龍帶水,那一年的燈會竟連下了十幾天的雨,民眾只好相偕在雨中賞燈。」令從第一屆燈會參與至今的林健兒印象最為深刻。
▲林健兒老師在2014年打造的駿馬花燈,栩栩如生。(圖/林健兒)
豬寶現紅樓 沿街賞創作
2008年起,台北燈節從中正紀念堂移師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花博公園、西門町等不同地點舉辦,融合城市意象的花燈結合當代科技,絢爛十足的花燈秀吸引眾多賞燈人潮,成為台北市重要的節慶活動之一。
今年台北燈節將自2月16日起至24日於中華路一段、北門、行旅廣場、西門紅樓等處舉辦,以「台北台北亮晶晶」為主題,藉由影像、聲音、燈光等互動式科技,為舊城營造嶄新現代氛圍。眾所期盼的主燈「百變豬寶」也將在西門紅樓絢麗登場,與大家共度元宵佳節。
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不要錯過傳統的祈福燈會,像是艋舺龍山寺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九日,精心布置平安總燈與生肖祈福主燈,讓民眾鑽燈腳祈求來年平安,並於東西廂房、牌樓上懸掛應景花燈,增添歲時節慶的歡騰熱鬧。
二月初春慶元宵,在團圓歡慶之際重拾傳統節日的重要意義,也別錯過了新年迎春最絢麗的台北燈節!
文/楊芷菡 圖/林健兒提供
【延伸閱讀】
【元宵佳節過好年】親子同樂慶豬年 手作小提燈照亮元宵
【元宵佳節過好年】創意加分美味滿分 甜鹹元宵動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