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民間信仰開枝散葉 做伙來文化祭鬥鬧熱(台北畫刊108年4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4-12

8305

多數台灣人的生活離不開宮廟,大事求神找解答,小事問卜求心安。台灣民間信仰以廟宇為核心,除了靜態的祭祀,一年一度的祭典盛事,更彰顯了人們對神明的虔敬之心,是台灣民間信仰文化的重要成分。有些宮廟會將祝賀時間拉長,結合眾多藝文表演與活動,形成「文化祭(季)」,不僅回饋地方信徒,也讓更多人體會民間信仰的萬種風情。

台灣民間信仰以廟宇為核心。(攝影-林冠良)▲台灣民間信仰以廟宇為核心。(攝影-林冠良) 

無形文化資產 唯有參與才能延續傳承
宮廟建築具有實體形貌,儘管時空變換,建築依然坐落原地,只需維護與修復。然而這些宮廟祭典並非如此,其中的內涵屬於無形文化,一旦失傳便永久消失,須仰賴更多人的參與和認識,才得以傳承下去。

從前人們以藝文、表演的學習切入對民間信仰的認識,喜歡體能活動可去學舞龍舞獅,愛好音樂則可學習南管、北管,「但現在有太多吸引人的娛樂,民俗文化在當代社會式微,其實是很正常的。」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林承緯感嘆。為了喚起不同族群的注意,「文化祭(季)」試著以各種形式拓展接觸的族群,例如松山慈惠堂在小巨蛋舉辦母娘文化季音樂會,吸引大量年輕人湧入,「並不是期待這群人成為信徒,而是活絡整個社群,讓不了解的人理解宗教。只要參與,就有機會。」

民俗文化需要參與才能薪火相傳。(攝影-林冠良)▲民俗文化需要參與才能薪火相傳。(攝影-林冠良)

林承緯期待,「文化祭(季)」能提供一個理解管道,引起原本沒有關注民間信仰的人的目光。他舉例,每個人的記憶點是不同的,有些人覺得農曆三月十四是繞境日,有些人覺得四、五月是保生文化祭,但對於保存民俗文化而言都是正向的,只要在人們的心中留下印象,就有持續傳承的機會。

今天的新概念 未來的傳統
當廟會活動轉變為「文化祭(季)」,部分遵循傳統的人士持反對態度,覺得這只是看起來比較具有文化意涵,實際上壓縮了正式祭典的時間與資源,「我認為文化祭(季)是具有傳統風貌的活動,是了解傳統文化的絕佳窗口。若呈現得好,會是很好的觀光資源。」林承緯說。

林承緯強調:「這個年代的文化,沒有俗與不俗、高與低之分,如果把傳統的東西做得很帥,那就是厲害。」他想起2016年艋舺青山王祭典暗訪,立委林昶佐在途中某處搭起舞台唱搖滾歌曲,吸引大批遊客朝聖,也藉此讓年輕人看見傳統宗教科儀,體驗民俗文化。

「新的東西,就是未來的傳統。」林承緯說,「傳統」在人類發展過程會變化,部分會保留下來,部分會轉化成新事物。如同「文化祭(季)」在傳統的信仰核心以外,走出新的路線。他總結,「廟宇以自己的規則進行宗教活動,不迎合他人,穩定地持續進行。如果有餘力,再以宮廟本身的文化發展活動,回饋社會鄉里,就是最好的文化祭(季)。」
 
艋舺青山王祭典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圖/存摺攝影)▲艋舺青山王祭典是台北三大祭典之一。(圖/存摺攝影)

傳承民俗祭典之火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

位在大龍峒的保安宮是渡台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位在大龍峒的保安宮是渡台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台灣基於移民拓墾的歷史背景,遂具有濃厚的移民社會特質,面對瘟疫和瘴氣等危害,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若無法控制疫情,便轉向求助於神明,於是醫藥之神保生大帝、藥王神農大帝等信仰大為興盛。

在台灣民俗文化中,最能代表在地信仰特色的,就是熱鬧的廟會活動,除了祭祀,也有民間藝陣團體演出,不僅是百姓的休閒娛樂,也有酬神的意義。每年農曆3月15日是保生大帝的聖誕,大龍峒地區便會舉辦重大慶典。從1994年開始,保安宮在傳統廟會中加入藝術表演與文化節目,將原先的活動,延長至農曆4月26日,也就是神農大帝的聖誕,打造為期近兩個月的「保生文化祭」。

保生文化祭是大龍峒地區的年度盛事,不僅有三年一次的繞境出巡、繞境結束後的放火獅,更保留了許多當時從中國同安帶來的習俗,例如過火儀式與家姓戲。由於緊鄰台北孔廟,加上保安宮建築於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國際肯定,使得保生文化祭在宗教意義之外,更添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

看見「放火獅」如此絢麗的瞬間,內心都澎湃了起來!(圖/存摺攝影)▲看見「放火獅」如此絢麗的瞬間,內心都澎湃了起來!(圖/存摺攝影)

保生文化祭最主要的精神,依然是在繞境本身,目前為3年一次。(圖/台北市民政局,裴啟瑜攝)▲保生文化祭最主要的精神,依然是在繞境本身,目前為3年一次。(圖/台北市民政局,裴啟瑜攝)

民間劇場-家姓戲(4/9(二)- 5/2(四))
在傳統廟會中,表演團體或戲班是由地方人士安排,從前是由相同姓氏的信徒,以家族的名義籌措資金演出來酬神,因此稱作「家姓戲」。隨著都市發展,當地居住人口結構產生變遷,為了傳承早期同姓酬神的精神,大龍峒保安宮以一己之力邀請眾多戲曲與民俗表演團體參與演出,表演依然稱作「家姓戲」。
施放火獅(4/18(四))
三年一次的繞境,在保生大帝聖誕前一天舉行,藝陣匯演陣容網羅全台各地團體,接著出巡大龍峒、大稻埕地區,以神靈之力保佑合境平安。晚上回到廟埕後開始「放火獅」。火獅以傳統紙糊工藝製作高達九尺,上頭有數以萬計的鞭炮、蜂炮,施放時氣勢磅礴,象徵保生大帝除疫鎮煞的氣勢,將文化祭活動推向高潮。
過火儀式(4/19(五))
保生大帝聖誕當日,會舉辦過火儀式來除厄。保安宮保留原始習俗,如起乩問時、聖駕巡境、依照聖意指示放置木柴等。過火並非保安宮特有,不過在首都市區能保有如此規模和完整度的傳統儀式,相當難得。
健康義診(5/19(日))
義診是保生文化祭與其他宮廟祭典最大的不同之處。由於保生大帝是醫神,保安宮後殿供奉的神農大帝是藥神,廟方便以宮廟屬性出發,推出中醫義診、講座、文物藥材展等活動,展現保生大帝懸壺濟世的精神,發揚中醫文化。


慈悲為懷鼓勵向善 松山慈惠堂:母娘文化季
坐落在台北市信義區,松山慈惠堂主要祀奉「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王母娘娘,是北台灣規模最弘大的慈惠堂文化樞紐,由開山宗師郭葉子帶領,以慈愛感恩的「母娘精神」為核心,透過教育、公益、衛道、社教等方式,實踐母愛般的胸懷。

松山慈惠堂弘大莊嚴的廟宇建築,展現出非凡氣度。▲松山慈惠堂弘大莊嚴的廟宇建築,展現出非凡氣度。

由於祭祀主神為王母娘娘,松山慈惠堂的信徒大都為女性。進出宮廟你會發現,這裡的事物很有次序、有規則,所有信徒都穿著統一的「青衫」,給人安定之感,隱約地展露出文雅、有氣質的氛圍,松山慈惠堂廟宇堂皇、鍾靈毓秀,曾獲選為「台灣宗教百景」之一。

松山慈惠堂從2008年開始,年年舉辦「台北母娘文化季」,在上半年規畫宗教法會、繞境以及各種公益文教慈善活動。松山慈惠堂的繞境相當特別,出訪的神尊是一尊巨型的王母娘娘神像,與多數神明繞境相比,多了不少拿著旌旗的仙女、宮女,前後有陣頭與藝閣花車護駕,場面相當盛大。

松山慈惠堂母娘繞境儀式,是由信眾扛著巨大的母娘神像,巡迴城市中。(圖/松山慈惠堂)▲松山慈惠堂母娘繞境儀式,是由信眾扛著巨大的母娘神像,巡迴城市中。(圖/松山慈惠堂)

松山慈惠堂的師兄師姐們統一穿著「青衫」,給人安定的感覺。▲松山慈惠堂的師兄師姐們統一穿著「青衫」,給人安定的感覺。

松山慈惠堂的師兄師姐們統一穿著「青衫」,給人安定的感覺。▲松山慈惠堂的師兄師姐們統一穿著「青衫」,給人安定的感覺。

在宗教信仰活動之外,還有萬人淨山健行、愛心園遊會、孝親感恩成年禮等社教活動,最具規模的就是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弘揚母愛音樂會,表演之餘有慈悲與孝悌楷模頒獎,發揚母愛的可貴。當然,捐贈救護車、冬令救濟、頒發獎學金等義舉也不缺席,慈惠堂的師姐說:「這是慈惠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回饋精神。」
 

祈天護國佑民大法會(4/28(日) - 5/2(四))
為了展現母娘慈悲為懷的教義,松山慈惠堂在大殿與大禮堂舉辦連續5天的祈福法會,以隆重的祈福儀式,禮拜六十甲子本命元辰,並超渡孤魂,祈求冥陽兩界安定。
保民遶境嘉年華(5/3(五))
母娘會在信義區大街小巷繞境,安定街坊、除煞保安、驅邪納福。沿途信眾主動趴在聖駕的前進路線上,希望透過鑽轎獲得保佑。民俗藝陣是民間慶典活動不可或缺的項目,各種陣頭、藝閣花車、神童、神將與獅陣熱鬧地表演,展現繞境文化的多元面向。
弘揚母愛音樂會(5/4(六)- 5/5(日))
每年5月的第一個週末,在台北小巨蛋舉辦,邀請多組藝人表演,吸引不同族群前來觀賞。同時,在母親節的前夕,頒發慈悲楷模與孝悌楷模,表揚身障者、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的母親,撫慰每一顆無怨無悔付出的心,也意在提醒人們孝道的重要。


文/廖彥銘
攝影/林冠良、日常散步
圖/存摺攝影、台北市民政局、松山慈惠堂

延伸閱讀
走一趟神明的家    台北民俗風景
鏡頭下的神明盛事
大龍峒街區散策 找尋老街巷裡的燦爛時光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