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交響樂裡的道地台灣味(台北畫刊108年4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4-12

      4790

      這片土地的意象,在我心目中,是多元、樸實、又有包容性。從在地民俗文化取材創作,對我來說是一種音樂精神的回歸。一樣是演出,演奏一首藍色多瑙河和一首淡水河,聽眾感受肯定不同。身為作曲家,要打動觀眾,創作必須來自經驗本身,因爲唯有忠於自己的音樂,才會被人記得。

      《廟埕》這部交響作品是我在首部創作:《掌中戲隨想曲(1995)》後的第二號大型作品。1997年國家兩廳院15週年戶外音樂會,由我擔任製作,當時站在兩廳院前廣場,我抬頭望著周遭的中式廟宇建築,心想音樂的起源,其實是從教會音樂開始:在歐洲人們的生活裡,教會、教堂前廣場,就是一個文化聚落、小型社會,一個生活中心。

      當民俗遇上古典
      用相同概念回想台灣,我很快憶起小時候在家鄉高雄,三鳳宮前的大廣場。從3歲到上初中的童年時光,整整有十年,我都是在廣場前學騎單車、看戶外電影、逛市集、和鄰居玩耍、看大人們的弄神慶典中度過。有了這份記憶作為靈感,我於是開始譜寫《廟埕》作為生命印記,也是慶祝15週年的戶外音樂會,以西方古典音樂的曲式譜寫台灣的聲音。

      由兒時情景、民俗風情取材,為了豐富作品的畫面感、定調東方旋律色彩,我沒有使用標準五聲音階創作,而是加了許多變化音,嘗試再現廟埕的熱鬧情景。這可以被視為一種作怪,但也成功為作品帶來耳目一新的音響效果。《廟埕》中我也放入不少「接地氣」的元素,除了流動的旋律曲式、讓人感覺彷彿像在廣場前來回走動,在作品約三分之一的兩處更偷藏了三字、五字國罵,這個小小巧思,也是令許多觀眾尤其感到玩味之處。

      當然在曲目中有更多是寫實廟會的情境音,例如在部分段落以鑼鼓表現喧騰的慶典等。在中段慢板橋段,則鋪陳讓觀眾的想像、記憶能夠得到情感抒發,最後心裡對信仰、文化的情感都隨著音樂的層次堆疊高漲,再以熱鬧滾滾的慶典意象,歡騰結束此曲。

      李哲藝以音樂為文化發聲,打動人心。▲李哲藝以音樂為文化發聲,打動人心。

      找回音樂中的自我感
      在早期擔任樂手四處演出時,我時常被同團國外樂手問起:「你從台灣來,你們的音樂是什麼?」這個問題不禁讓我思考,也從而開始自台灣文化取材創作。學習古典音樂本身就是一項西化運動,演奏技術可以學習、達到精湛,但在音樂中的立足點,則必須自己去找尋。

      我特別欣賞阿根廷探戈音樂作曲家Astor Piazzolla (1921-1992),他將探戈音樂的通俗寫入古典音樂而成為傳奇。最初他的作品除了兩邊不討好,就連自己都曾經心生質疑,不過音樂只要真摯,始終能有知音、有所反饋,最後他成功用音樂發揚探戈文化的藝術性,從不入流的作曲者,成爲阿根廷的民族英雄。在音樂創作的路上,我想做的也是如此:與其把別人的文化做到最好,為什麼不回頭灌溉自己的根?做自己的文化?
      李哲藝擅長的樂器其實是西方樂器豎琴,讓人很難聯想他會取材傳統文化。▲李哲藝擅長的樂器其實是西方樂器豎琴,讓人很難聯想他會取材傳統文化。

      入心的音樂才有共鳴
      《廟埕》是我這二十幾年來被演出最多次的熱門金曲。許多聽眾回饋說,《廟埕》很交響,但在交響樂的氛圍裡,卻又嗅到台灣的味道,我認為這就是我做音樂創作最想說的事情:一是風格,二是台灣。西方音樂對台灣來講,反正就是外來文化,創作者要打動觀眾,千萬一定要先認識自己的土地、站在自己的文化基礎、從自身文化思考,讓古典成為形式,內容成就感動,用音樂為自己的文化發聲,讓外面的世界聽見屬於台灣的聲音。

      李哲藝除了創作以外,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李哲藝除了創作以外,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畢業,擁有豎琴演奏家,作曲、編曲、唱片製作人、配樂家等多重身分。曾榮獲1999年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第三名,以及第23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

      口述/李哲藝
      圖/李哲藝
      文字整理/林穎宣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