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19-05-13
1.1萬
曾於財經與時尚媒體耕耘多年的作家洪震宇,因策畫在地生活專題的田野調查經驗,開始將熱情投注於台灣各地的風土。餐桌食材、農漁產地、銷售市場與人文風情都是他的挖掘範圍。透過洪震宇的視野,我們將眼光移到台北傳統市場,聽聽這位身兼父親的「故事人」,對媽媽們每天造訪的市場有何觀察,還有他的生活與餐桌,又和充滿人味的傳統市場有什麼樣的連結。
從市場開始
了解一座城市最真實的模樣
透早天未亮,台北各地的傳統市場就在為這繁忙的城市暖身:市場外趕著熱鍋的攤販和推著菜車的小農相互寒暄著,早起的上班族、熬夜的司機大哥,還有忙著為家人備餐的家庭主婦,紛紛在熟食店前排隊買早餐;市場內的剁肉聲和叫賣聲此起彼落,拉著菜籃車的媽媽們載著和小販廝殺後的戰績在走道間穿梭。聊到對台北傳統菜市場的印象,洪震宇說這些都是他兒時最熟悉不過的畫面。
▲不用遠赴漁港,在東門市場就能買到現捕的新鮮魚貨。
「小時候不喜歡去市場,覺得很熱又很吵,只記得以前會去市場吃早餐。」洪震宇表示,先前在財經雜誌工作的時候,剛好做了〈早起的好處〉專題,「那次我特地去了趟東門市場,一早7、8點吃了碗米粉湯,市場的氣味、聲音、食物和人情味,重啟了兒時回憶,也勾起我對市場的興趣。」雖然不下廚,卻逛市場成性。現在每到一個地方旅行,都會去在地市場繞一圈,他認為市場就是當地的生活縮影,要認識在地風貌,去市場一定是最快的方式。「從販售的食材種類、人際交流,到市場周邊的小吃美食,都可以從中感受當地特有的風情,而且不會有大量觀光客,能看到那地方最真實的樣子。」
▲爽口的客家米粉湯,喚醒洪震宇幼年的市場記憶。
歷史悠久的台北市場
是多樣食材與文化的集散地
就洪震宇在台灣城鄉間奔波、探訪多年的觀察,相較新竹或桃園等移民聚落集中的地區,「食」的文化較有一致性,台北的市場更像是個食材集散地,且各區皆有自己的特色。如擁有近九十年歷史的東門市場,因靠近信義路、永康街,在40、50年代時又鄰近眷村,有許多高官進駐,成為政要高官夫人的採買地,料理也偏江浙風味,所用的食材也會較複雜、精緻,有貴族市場之稱,來這裡可以找到很多現捕的活海鮮。
鄰近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南門市場則有許多外省食材,如南北乾貨、上海糕點、醃製品、金華火腿和粽子等,成為主婦辦年貨的好去處,若是沒有買菜,洪震宇也推薦大家去逛二樓的美食街,品嘗屬於南門的常民美食;同樣自日本時代就存在的艋舺東三水街市場,食材以閩南口味為主,想要買手工丸、炸物、油雞、糕粿或鹹蜆仔等下酒菜,這裡一應俱全。
▲南門市場提供各種南北雜貨及煙燻肉品。
▲除了採買生鮮,到東三水街市場選購熟食也是不錯的選擇。
洪震宇對東三水街市場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攤商都集中在一條又長又直的街上,賣的東西也很多元,看起來雖擁擠,但逛起來卻特別有味道。「我最喜歡到東三水街吃生魚片,大中午能在市場吃生魚片當午餐的,應該就只有台灣了。」
▲人潮絡繹不絕的東三水街市場,從蔬果生鮮、乾糧到雜貨服飾一應俱全。
從市場聊到餐桌
提升生活與舌尖的品味
深入產地和市場做田野調查之餘,洪震宇也將心得帶回自家餐桌,與家人交流,諸如市場價格的波動、當季蔬菜的特點、產地作業流程,或從攤商那獲得的知識與訊息等,讓孩子對桌上的菜有更多概念。「就算不買東西,逛市場時我也會多問,藉以了解菜價和肉價為何變化,要怎麼挑,或看到食材變化就知道要換季了,家裡又可以準備新的菜單。」他說,市場會提醒你季節變化,而且是以很細微的那種方式,「學著去看、去感受,才能增進你對『食』的品味,我想這也是現代都市人所缺乏的。」
注重食安問題的他認為,透過逛市場培養對食材的敏感度、多做功課,才能懂得如何買到好料、吃得內行。「之前出書時,我們就詳細歸納出每個節氣的天候、當季食材,像4月是空心菜的季節,5月盛產瓠瓜、6月就要吃絲瓜,當季的蔬果農藥下得少,滋味也比較好。」洪震宇相信,懂得這些,就能避免買到不合時宜的食材,「順著季節吃,也能吃得比較營養,家人吃得也會比較愉快、健康。」 洪震宇偶爾也會帶著孩子逛逛市場,有時間就會直達產地參觀,藉此機會教育。他說,餐桌就是最生活化且最平易近人的媒介,「和小孩一起練習用舌頭品嘗味道層次的差異,多分享食材和市場相關的資訊,也會讓他們對味覺、對生活更有感。」
▲番茄燉牛肉、炒蘆筍和高麗菜苗,洪震宇的家庭菜單會隨著季節更換。(圖/洪震宇)
雖然現在超市和網路購物便利,他仍鼓勵大家假日沒事可以到市場走走,尤其台北的傳統市場都離捷運站很近,除了買菜,也可以順道挖掘周邊的老店美食,像前面提到的米粉湯、生魚片,還有華山市場的阜杭豆漿、南門市場的金峰滷肉飯等,都是著名的在地好滋味,買菜時也能試著和小販聊聊天、觀察他們的銷售技巧,都是很有趣的市場行程。
想要透過一個早晨快速感受一座城市的變化、認識一個區域的特色,就從逛市場開始吧!
文/Kirstie Wang
攝影/羅健宏
圖/洪震宇
從市場開始
了解一座城市最真實的模樣
透早天未亮,台北各地的傳統市場就在為這繁忙的城市暖身:市場外趕著熱鍋的攤販和推著菜車的小農相互寒暄著,早起的上班族、熬夜的司機大哥,還有忙著為家人備餐的家庭主婦,紛紛在熟食店前排隊買早餐;市場內的剁肉聲和叫賣聲此起彼落,拉著菜籃車的媽媽們載著和小販廝殺後的戰績在走道間穿梭。聊到對台北傳統菜市場的印象,洪震宇說這些都是他兒時最熟悉不過的畫面。
▲不用遠赴漁港,在東門市場就能買到現捕的新鮮魚貨。
「小時候不喜歡去市場,覺得很熱又很吵,只記得以前會去市場吃早餐。」洪震宇表示,先前在財經雜誌工作的時候,剛好做了〈早起的好處〉專題,「那次我特地去了趟東門市場,一早7、8點吃了碗米粉湯,市場的氣味、聲音、食物和人情味,重啟了兒時回憶,也勾起我對市場的興趣。」雖然不下廚,卻逛市場成性。現在每到一個地方旅行,都會去在地市場繞一圈,他認為市場就是當地的生活縮影,要認識在地風貌,去市場一定是最快的方式。「從販售的食材種類、人際交流,到市場周邊的小吃美食,都可以從中感受當地特有的風情,而且不會有大量觀光客,能看到那地方最真實的樣子。」
▲爽口的客家米粉湯,喚醒洪震宇幼年的市場記憶。
歷史悠久的台北市場
是多樣食材與文化的集散地
就洪震宇在台灣城鄉間奔波、探訪多年的觀察,相較新竹或桃園等移民聚落集中的地區,「食」的文化較有一致性,台北的市場更像是個食材集散地,且各區皆有自己的特色。如擁有近九十年歷史的東門市場,因靠近信義路、永康街,在40、50年代時又鄰近眷村,有許多高官進駐,成為政要高官夫人的採買地,料理也偏江浙風味,所用的食材也會較複雜、精緻,有貴族市場之稱,來這裡可以找到很多現捕的活海鮮。
鄰近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南門市場則有許多外省食材,如南北乾貨、上海糕點、醃製品、金華火腿和粽子等,成為主婦辦年貨的好去處,若是沒有買菜,洪震宇也推薦大家去逛二樓的美食街,品嘗屬於南門的常民美食;同樣自日本時代就存在的艋舺東三水街市場,食材以閩南口味為主,想要買手工丸、炸物、油雞、糕粿或鹹蜆仔等下酒菜,這裡一應俱全。
▲南門市場提供各種南北雜貨及煙燻肉品。
▲除了採買生鮮,到東三水街市場選購熟食也是不錯的選擇。
洪震宇對東三水街市場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攤商都集中在一條又長又直的街上,賣的東西也很多元,看起來雖擁擠,但逛起來卻特別有味道。「我最喜歡到東三水街吃生魚片,大中午能在市場吃生魚片當午餐的,應該就只有台灣了。」
▲人潮絡繹不絕的東三水街市場,從蔬果生鮮、乾糧到雜貨服飾一應俱全。
從市場聊到餐桌
提升生活與舌尖的品味
深入產地和市場做田野調查之餘,洪震宇也將心得帶回自家餐桌,與家人交流,諸如市場價格的波動、當季蔬菜的特點、產地作業流程,或從攤商那獲得的知識與訊息等,讓孩子對桌上的菜有更多概念。「就算不買東西,逛市場時我也會多問,藉以了解菜價和肉價為何變化,要怎麼挑,或看到食材變化就知道要換季了,家裡又可以準備新的菜單。」他說,市場會提醒你季節變化,而且是以很細微的那種方式,「學著去看、去感受,才能增進你對『食』的品味,我想這也是現代都市人所缺乏的。」
注重食安問題的他認為,透過逛市場培養對食材的敏感度、多做功課,才能懂得如何買到好料、吃得內行。「之前出書時,我們就詳細歸納出每個節氣的天候、當季食材,像4月是空心菜的季節,5月盛產瓠瓜、6月就要吃絲瓜,當季的蔬果農藥下得少,滋味也比較好。」洪震宇相信,懂得這些,就能避免買到不合時宜的食材,「順著季節吃,也能吃得比較營養,家人吃得也會比較愉快、健康。」 洪震宇偶爾也會帶著孩子逛逛市場,有時間就會直達產地參觀,藉此機會教育。他說,餐桌就是最生活化且最平易近人的媒介,「和小孩一起練習用舌頭品嘗味道層次的差異,多分享食材和市場相關的資訊,也會讓他們對味覺、對生活更有感。」
▲番茄燉牛肉、炒蘆筍和高麗菜苗,洪震宇的家庭菜單會隨著季節更換。(圖/洪震宇)
雖然現在超市和網路購物便利,他仍鼓勵大家假日沒事可以到市場走走,尤其台北的傳統市場都離捷運站很近,除了買菜,也可以順道挖掘周邊的老店美食,像前面提到的米粉湯、生魚片,還有華山市場的阜杭豆漿、南門市場的金峰滷肉飯等,都是著名的在地好滋味,買菜時也能試著和小販聊聊天、觀察他們的銷售技巧,都是很有趣的市場行程。
想要透過一個早晨快速感受一座城市的變化、認識一個區域的特色,就從逛市場開始吧!
文/Kirstie Wang
攝影/羅健宏
圖/洪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