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造訪溪流 看見城市水脈歷史(台北畫刊108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6-11

5579

說起天母,腦中總是浮現它優雅、乾淨的街道,兩側種滿綠樹的斜坡路,街邊還有充滿異國風味的小店。這樣美麗的天母其實是在1980年後才逐漸成形。這裡雖屬台北較晚開發的地區,卻因磺溪的流貫,讓天母的水道早在日本時代,便扮演著大台北供水的重要角色。

磺溪,源自於大屯山系,長長的溪流幾乎貫穿整個天母,流經北投後匯入外雙溪,最後流入基隆河,和其他溪流匯集一起,曾是灌溉關渡平原的重要水道。現在磺溪的中下游河段經過加高加固的防範工程,亦設置無障礙走道,平穩舒適。每到傍晚,溪邊便會有人來此運動,或是帶著阿公阿嬤出來散步。

為了更認識磺溪,我們跟著關注天母當地環境議題,倡議保育自然資源的「草山生態文史聯盟」一同探索天母的水文。理事長文海珍和其他媽媽們,帶領我們搭著公車來到磺溪的中段,「這裡是整條磺溪中,最接近原始狀態,也是磺溪最美的地方。」

▲文海珍致力於推動天母的環境保育,曾於2018年獲得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

家就住在磺溪旁的聚元媽媽說,「河中間以前有很多大石頭,我們可以在中間跳著跑來跑去,但是現在都被清掉了。」雖然河川環境已不復以往,但至今仍有蝙蝠、燕子在此棲息,只要看著燕子飛高飛低,就能藉此判斷氣壓、知曉明日的天氣狀況。這裡也是磺溪最寬廣的部分,於上游的溪水流至此處時發揮喘息的功能,減少因下雨使河川湍急而造成災難的機率。

▲看見後方的瀑布了嗎?磺溪保有一處如此原始和自然的角落,等你來發現。

傳承文史的溪邊散步
沿著磺溪繼續往上走,來到了另一條日本時期開闢的運水路:天母水管路。這條全長約20公里的水道系統,是台北第二套完善的飲用水源工程,至今已有87年歷史。當時為了將陽明山的湧泉引導至天母、士林一帶,而鋪設了水管,並沿途設置便道,這條大水管至今仍不斷地為天母居民提供水源,而一旁為了埋設水管而修築的便道,則成了人們走訪的親山步道。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裡的歷史,2009年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推動「天母水道系統」為台北市古蹟,成為了台北第一個系統性活古蹟。

▲磺溪的上游依然保有部分原始樣貌。

為了將這些水資源的歷史傳承到下一代,草山生態文史聯盟也積極地向天母地區的國中小學推動水資源教育,並在每年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舉辦天母水道祭活動。當天除了開放平時不能進入,俗稱「第三水源」的淨水廠供人參觀外,蘭雅國中「綠色行動社」與天母國中「水道少年社」的學生也會定點導覽,讓參與活動的人,尤其是孩子們能親自感受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
 
▲都市和磺溪,兩種風貌相映成趣。

自然交織的美好午後
造訪當天,正好是下午時刻,陽光從樹林的空隙間照射下來,光影灑在地上看起來像極了點點繁星。走進石階的水管路上,便能看見這歷史悠久的黑色水道,淙淙水流與蟲鳴鳥叫,讓人忘了自己置身台北都市叢林。走到後段,文海珍提醒,「食物不要拿在手上唷,小心頑皮的獼猴會跑出來搶。」一旁登山的民眾聽見,也跟我們分享自己曾在這裡遇見猴子的趣事,也許是寬廣的自然環境,使我們更能敞開心房與人交談,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好像又更近了。

▲水管路步行來回大約兩小時,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熱門步道之一。

從和文海珍的對話裡,我們更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的文明從河川開始,動植物也總是依水而生,只是在便利的城市中生活久了,時常忘記身邊的自然資源從何而來。如同水管路的紀念碑寫著「飲水思源」,提醒來訪的人們走入古道,了解、珍惜並傳承這份資源。希望未曾注意到這些藏身在周遭的河川的民眾,發現這些生活的美好。假日不妨來天母走走,感受一下這與溪流共生的美麗風景。

▲大水管將山上的湧泉帶到天母,而一旁的步道,則將民眾帶往郊山。
 
磺溪
磺溪因上游有硫磺而得名。發源於陽明山竹子湖,上游又稱陽明溪,向南流至頂北投後才稱作磺溪。流經天母、士林一帶,直到建德橋與雙溪會合匯入基隆河。中下游雖已開發為河濱公園,但有些地方仍保有自然原始樣貌。
 
草山水道系統/天母水管路
草山水道系統興建於1928年3月,1932年3月完工啟用,全長約20公里。而水管路步道則是從華岡(文化大學)至天母(中山北路七段232巷),總長為2.6公里,以石階為主。

文/吳亭諺
攝影/KRIS KANG
延伸閱讀

水的形狀 探訪河川的故事
閱讀河川 發掘台北水城故事
漫遊水岸 找尋人與水的關係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