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生活實驗室 走向宜居永續的智慧台北(台北畫刊108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6-11

      3547

      聽到「智慧城市」四個字,或許您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科幻電影《銀翼殺手2049》中那座集合各種創新與資訊科技,智能又便利的前衛城市。然而這樣的想像,其實只是「智慧城市」的表面,而忽略了「智慧」所蘊含的內涵,以及對生活方式的全面性改變。

      生活實驗室  走向宜居永續的智慧台北▲「智慧城市」計畫中的「智慧路燈」專案,是備受期待的項目。(圖/台北市資訊局)

      新創得以實證  生活充滿可能
      要打造台北市成為一座智慧城市,由公部門帶頭創造開放場域,讓潛力新創科技得以實踐自是不可或缺。

      台北市長柯文哲曾在2016年提出「讓台北成為一個生活實驗室」的願景,對於這個源自歐洲「Living Lab」的理念,資訊局主任秘書陳慧敏補充表示:「很多科技在發想時,必須慢慢地、有機地進步成形。將台北市變成一個開放場域,讓科技可以落地實驗,也同時得到民眾真實的回饋。」

      在這樣的方針下,台北市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實證場域,由台北市資訊局主責推動的「智慧城市」專案,主要以「Top-down」與「Bottom-up」兩種方式推動。「Top-down」是指由上而下、由公而私的施行模式,也就是由各局處研擬出符合部門需求的計畫,再透過資訊局等相關單位引介合適的創新科技。目前正在推動的智慧交通、智慧公宅、智慧健康照護、智慧教育與智慧支付等政策都是採用這種模式。

      舉例來說,智慧交通中的「智慧台北車站」計畫,就是公部門為使旅客能在台北車站快速找到正確路線所擬定的專案。專案擬定後,再交由民間業者開發「台北車站通」App,透過大量布置在室內的低功耗藍牙定位(Beacon),不僅能定位使用者的水平位置,還能感應使用者所在樓層,快速切換樓面資訊,幫助民眾更順利地抵達目的地。

      而「Bottom-up」則恰好相反,由下而上,開放民間業者主動向市府提案,運用「概念性驗證模式(Proof of Concept, PoC)」,來評估創新理念與科技走向普及化、政策化的可行性。也就是由業界提出公共事務的創新解決方案與技術 ,搭配官方開放小範圍的測試場所(稱為「實證場域」)來試驗民眾的接受度、記錄實驗數據,最後再判斷如何調整或是否納入政策。

      生活實驗室  走向宜居永續的智慧台北▲北市府積極測試「無人小巴」,期望以創新思維讓台北的交通走向未來。(圖/台北市資訊局)

      然而,「Top-down」和「Bottom-up」並非決然二分,「智慧城市」即是兩種方式綜合後的實踐,例如目前成果顯著的「智慧停車」專案,就包含了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由上而下引導民眾使用App,同時也納入民間業者的技術端,如地磁感應技術,完善整個政策方案。
       
      智慧停車 牽起科技與生活的橋梁
      在目前智慧城市的方案中,「智慧停車」絕佳地演示了資訊和民眾生活的直接互動。以「北市好停車」App作為專案的主要平台,除了能取得即時的停車資訊,節省民眾尋找車位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道路車流;目前更逐步推動透過App自主開單的線上服務,同時結合智慧支付,提供多樣的停車費繳納方式,便民之外也和「無現金交易」的施政目標合流。

      打開「北市好停車」App,地圖即刻顯示附近的車位剩餘情形,輕觸代表個別車位的方格,便可瀏覽該位置的收費時段、收費標準、更新時間等基本資訊,還能連動Google導航前往指定停車地點。此外,用戶只要下載「pay.taipei」App並綁定車號及支付工具,甚至能一併瀏覽停車費用並即時繳納,可說是將停車的周邊服務做了突破性的整合。

      技術革新 智慧停車的三段式升級
      然而台北市目前的智慧停車機制並非一蹴即成,而是經過三個階段、不同功能導向的實驗發展而來。

      Stage 1 
      零時差!一級戰區的即時空位動態

       首先,如何達到停車格資訊的即時更新與正確性,是第一階段面臨的挑戰。經過一連串技術評估,停管處選定「地磁」作為感測裝置,透過埋入地底的磁力感應系統,偵測車輛移動時周圍的磁場變化,等停完車、磁場穩定後,傳輸設備就會將訊號發送至雲端,即時更新車位動態。

      除了感應車位的動態外,北市府更針對傳輸技術進行改良,將過去採用的「LoRa」換成了「NB-IoT」。前者是由車位點發送訊息到統一的中繼站,再經由中繼站回報後台;而現在採用的「NB-IoT」則透過車位下的sim卡與基地台直接串連,不僅流程簡單、設備便宜,傳輸也更即時,甚至覆蓋範圍更廣,大大提升了停車資訊更新的即時性,也增加了普及的可能。
       
      Stage 2 
      全線上!開單繳費自己包辦
      當基本的車位資訊問題得到解決,停管處機電科科長李世芬笑著說,他們忍不住開始想路邊停車的開單與繳費或許能有更聰明的作法!

      生活實驗室  走向宜居永續的智慧台北▲停管處機電科科長李世芬表示,「智慧停車」專案綜合了公部門的方針與民間技術專業。

      實際上,非人工的開單繳費並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例如「智慧車柱」(結合車牌辨識技術與攝像鏡頭)早已發展成熟,也成功普及到全台停車場。但並非所有路邊車位所在的街道都適用,加上硬體成本較高,於是停管處大膽地提出假設——有沒有可能讓民眾自己開單呢?透過「北市好停車」App結合「pay.taipei」支付平台,讓民眾在停好車後自行登錄進、離場時間,即可用手機自主開單繳費。點入停車費欄目還可瀏覽款項,直接用「pay.taipei」支援的支付方式付款。目前,台北市已有兩處「實證場域」開始試用。

      Stage 3
      更好用!智慧停車的下一個未來

      問及「智慧停車」的下一步,李世芬表示,希望能讓App的使用更貼近市民的習慣,進一步讓智慧停車進入民眾的日常。例如,民眾對於「北市好停車」App常見的評論是「資訊不夠即時」,但其實只需稍稍挪動地圖,便會立即更新資訊。李世芬說:「或許未來我們應該加上更新按鍵,或是好好調查民眾的使用習慣再做修正。」而這種經過實踐後再修正的作法,正是「智慧城市」得以健全發展的基礎。

      生活實驗室  走向宜居永續的智慧台北▲市府周邊的智慧停車格具備「智慧車柱」與新式的地磁系統,停車者可用手機自主開單及繳費。(圖/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

      一座城市的進步不在光鮮的硬體與技術,而是如何體現與市民生活的和諧互動。如何運用資訊,讓資訊與科技成為推進市政與市民生活的良性循環,正是城市「智慧程度」的展現。台北正以開放的態度與穩健的腳步,邁向永續宜居的智慧城市。

      生活實驗室  走向宜居永續的智慧台北▲「北市好停車」App讓民眾即時掌握車位狀況。

      文/許慈恩、朱婉慈
      攝影/朱婉慈
      圖/台北市資訊局、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