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構築屬於我們的台北藝術與認同 2019台北藝術節(台北畫刊108年7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7-11

2757

當「台北」成為一個概念、一個經驗的代名詞,它概括的是東區的櫛比鱗次、中正與大同區的人文薈萃,還是西區的傳統草根?當「台北」與「藝術」同時映入眼簾,又會讓你產生什麼樣的想像?今年台北藝術節翻轉過往「藝術在台北」的模式,帶著民眾以台北為起點,重新創造「屬於台北的藝術」。在藝術之下,看見我們自身、甚至是他者投影在群體中的樣貌,進而重新認識「我」與「我們」間的相互定位。

作品與觀眾更靠近
從去年的「ASSEMBLY為了__在一起」,到今年的「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表面上像是從群體聚焦到個人認同,其實是將重點擺在各種關係的互動,而其中的個人又是如何認知與經歷。從「我們為了什麼在一起?」到「我們如何在一起?」藉由一場場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演出,激盪出觀眾對於認同的多樣反思。

今年活動將「共享藝術」作為策畫要點,由台灣與印尼合作的《舞趴!舞趴!舞趴!─行為指南》率先打頭陣,邀請民眾在信義區的戶外一同舞動,創造出只屬於你我當下的城市風景。還有今年重新以典藏計畫推出的《島嶼酒吧(台北版)——地瓜情味了》,由台灣與泰國兩位藝術家和在台北的外籍人士與觀眾進行互動、對話,將身分、文化、國族、歷史融進酒吧的迷醉氛圍中,在這裡每個人既是觀眾,也是表演者,各自帶著故事前來,共同書寫一篇未知的都市傳說。

除了讓觀眾進到作品中,今年的作品打破了「作者」與「作品」間理所當然的直接連結。如舞蹈作品《非跳不可》,導演傑宏.貝爾(Jérôme Bel)以「跳舞的不是舞者,而是觀者的思想」為中心發想,選用20位素人與80年代後的熱門金曲,模糊身體、大眾文化與藝術間的邊界。此次更將舞譜完全交由台灣團隊製作,使作品的樣貌離作者更遙遠,或者說更接近作品本身。

作者與觀眾一齊反身共想  
不可不提的還有特別計畫「共想吧(THINK BAR)」,如果說「觀眾參與」是此次的策展重點之一,那麼「共想吧」就是一個反過來讓作者與觀眾一同理解作品的操作。透過一系列的展覽、工作坊和藝術家對談,今年台北藝術節將目光對準「創作者的觀點與實踐」,分享藝術家素材蒐集、創作構思以及靈光乍現的時刻,以另一種方式呈現作品背後的意涵,也讓創作者與公眾能多管道地進行對話。

這個夏天,台北將化身成一個巨大的舞台,就等我們走進劇場,讓藝術在身上發生。
 
▲舞作《非跳不可》由台灣團隊製作,將作者的影響弱化,回歸舞蹈與觀眾傳遞的「思想」本身。(攝影/Mussacchio Laniello)
 
時間|8/3(六)~ 9/8(日)
地點|詳細演出地點請查詢台北藝術節網站
票價|部分節目為售票演出
電話|02-2599-7973
臺北藝術節|https://www.artsfestival.taipei/index.aspx


文-朱婉慈
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攝影-Mussacchio Laniello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