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世紀之交文藝青年的電影夢 (台北畫刊108年1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11-11

2426

我在2000年前後進入指南山下的大學讀書,那時候加入了一個有歷史性的社團——文藝社,成立的時間超過30年。然而,到我的時候已經搖搖欲墜。3、4個學長帶著我這唯一入社的社員,在那個時候,第一次聽到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從此就深深著迷。

那個世界我有點陌生,但卻在金馬國際影展的場合裡,讓我感受到好萊塢以外的電影,體會到故事有不同的說法。2003年有一場「逗馬宣言」的回顧影展,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所訂定的電影十條「貞潔的誓言」(The Vow of Chastity),希望讓電影回歸到最真實的樣貌,拒絕打光、配樂、推軌攝影等不自然的手法。當時看到的《那一個晚上》、《厄夜變奏曲》和《厄夜的告白》,搖晃的鏡頭,詭譎的敘事,新鮮、奇幻,又帶點不明所以的感覺,至今仍縈繞在我的心頭。

為了補足自己在影像上的匱乏,當時大街小巷仍然流行的錄影帶店或是百視達都無法滿足我,只好經常到青島西路上的國家電影資料館,將影史上的經典一部一部地挑出來看。有一年暑假,兩個多月看了80部片。整個歷史系的同學,甚至系主任,都以為我畢業會去拍電影,沒想到後來還是成為一個歷史學者。

世紀之交的時候,大約每年的11月中,我開始了每年一度的朝聖之路,一個屬於文青的祭典。在金馬影展,我感受到了影像的洗禮,一種啟蒙的光影灑在我身上。

後來我接手文藝社時,雖然它已經搖搖欲墜。但我還是招攬了幾個社員,讓社團多活了3、4年。雖然當時處於世紀之交、青黃不接的時代,網路還要使用撥接器,PTT超過1,000人上線會當機,當時手機並不普遍,彼此間的聯繫還是透過實體活動或是電話,但是,我相信影像的啟蒙必須有個儀式,所以後來文藝社的迎新帶著學弟妹到政大後山藝文中心的社辦。5坪大的空間中,溫暖的紅地氈,牆邊蹲踞著兩個木製的書櫃,深棗色的木紋增添了深沉厚重感。裡面有一排一排的藝術電影錄影帶,放著楚浮的《四百擊》、黑澤明的《亂》、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等影史經典。

「秋海棠」原址如今已成商辦大樓,與影迷印象中的模樣截然不同。
​​​​​​​
那時我都會到重慶南路與武昌街交叉口的「秋海棠」買藝術電影。由於金馬國際影展逐漸養出了一批喜好藝術電影的觀眾。有些場次因為無法到場觀看,院線片又不上映,只好到「秋海棠」詢問。老闆什麼刁鑽的影片都有,而且因為藝術電影來自世界各國,沒有中文翻譯看不懂,但「秋海棠」都有辦法處理這些問題,讓大家都能理解電影內容。

現在網路上隨手搜尋就一堆影片,很難想像需要買錄影帶的年代。在那個年代,「秋海棠」在台灣藝術電影的傳播中有一個特殊的地位。老闆姓陳,專營歐洲、日本或是其他地方的藝術電影。當然這些錄影帶都是盜版的,但卻讓很多台灣影迷受到影像的啟蒙。連導演蔡明亮在《不散》當中,都特別安排陳老闆客串,可見其特別的地位。

我們都知道盜版是不對的,但在世紀之交的文藝青年圈中,金馬影展、秋海棠或是一些和影像有關的複雜語彙,都在那個時代中滋養著不少年輕人的心靈。有時其實也看不大懂電影中呈現的意象,但一起找到探索未知的同好,一起享受青春,或許也是電影所散發出來的美好氣息吧!


胡川安文ー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著有《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等書。
圖-黃映嘉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