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植物藝術家的年味計畫(台北畫刊109年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1-10

      1萬

      有句話說,園藝是讓植物的生命影響人的生命,或許這正解釋了許多人在生活煩悶或工作忙碌時,暫拋煩憂的方式便是去度假、親近大自然。新年伊始是讓事物、環境乃至自身狀態都煥然一新的最佳時機,就讓植物帶來新的綠意提案。 

      透過生活中簡單的綠意提案,就能為新的一年帶來不同的氣象。

      請先憑藉直覺選出最吸引你的一種植物,箇中含義稍後揭曉!
       
       
       
       

      除舊:借助植物看見自己
      「你要跟我回家嗎?」站在郊山的小徑上,「草肉實堂」主理人葦葦彎下腰跟路邊的野花說著話。平時她以不同種類的花朵、草本甚至木本植物進行創作時,總先用心靈去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再用雙手調整出最佳姿態展現於眾人面前;而葦葦發現,直覺選擇的花朵居然與自身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讓葦葦一頭鑽進「花精療法」的領域,並觸發「花占」的靈感來源。

      鬼針草


      葦葦說,不經意被路邊某些花朵吸引,可以透過了解其含義,進而看見自我的身心狀態。她在外雙溪的山徑野地邊散步邊舉例,例如俗稱「鬼針草」的大花咸豐草,這種四處可見的植物,不管是在野外、馬路旁、屋簷下都可生長。喜歡大花咸豐草的人代表心裡渴望自由、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而內在的不自由,往往是自我的信念造成,而非外在因素捆綁。

      倒地鈴


      而有著蓬蓬果實的倒地鈴,是台灣鄉間常見的藤蔓植物,有著用氣室小心翼翼保護種子的特性,她觀察到,選擇倒地鈴的朋友,時常是對未知關係感到恐懼與不信任,會用重重的防護罩包裹自己,它所代表的課題,是要試著放膽投入關係、信任他人,才有機會從付出當中獲得更豐沛的回報。

      龍膽


      至於欲開還閉的龍膽花不像其他盛放的花卉般張揚,卻擁有很長的花期,它譬喻的是經歷挫折後的人,常會陷入憂鬱膽小的封閉模式,也會對自己的決定充滿質疑,但是透過練習失敗、自我肯定,就能鍛鍊出越挫越勇的精神。

      芒草


      而芒草花絮雖然柔軟,葉片卻很鋒利,美麗的身影與防衛機制兩者有著鮮明的反差,對人對己都要求甚高。

      分享完花占的觀察,葦葦把這天採集的花草收進背後的竹簍,「像這樣回去就可以插成一束。」她笑著說,比起花店裡規矩搭配的花束,隨興採集、找個喜歡的瓶子整理插花,不僅能為居家增添清爽的綠意,也能更有意識地感受生活。

      她建議,有植物的日常可以從逛台北的大小花市開始,若是有更多閒暇,就可以試著到郊野採集,但是葦葦也提醒,在國家公園或私人土地不能隨意採集花草樹木,入山時保持感恩的心,只取所需、不浪費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資源,如此才能讓植物的能量進入心底。

      布新:手作苔玉的新年療癒
      對於不常接觸大自然的城市人來說,除了可藉由花草了解自身狀態,若想妝點居家,與其直接購買盆栽擺放,不如親手製作一株苔玉,從手作的過程中更深入感受自身與植物、土地、大自然的關係。

      材料準備
      • 較不需水分的盆栽(蘭花是個好選擇!)   
      • 水苔     
      • 棉麻線或鐵線
      • 覆蓋外觀用的青苔(視需求準備)

      Step 1. 離盆整理
      第一個步驟是抓住整株植物莖部接近土表的地方,小心從盆中取出,並把附著在植物上的土捏整成圓形。



      Step 2. 覆蓋水苔
      接著從水桶裡取出泡開的水苔,並將水分擰乾。「去感覺手捏土壤、捏水苔的感覺,感受每一寸肌膚碰觸泥土的溫度。」葦葦一邊說明,一邊以水苔包覆土壤,並繞線固定,直到看不見土為止。


      Step 3. 微調塑形
      大致包好水苔後就可以開始細部塑形,用適中的力道把水苔太多的地方纏線包平,邊纏繞邊適度壓實土壤,使其不要鬆脫掉落。如果想要更多的綠意,只要用青苔或者其他綠色植物包裹最外層即可。和前一步驟不同的是,塑形時建議以規律的方向纏繞,做出來的成品會更美觀,最後還可以因應不同節日加上貼紙等小裝飾,更添節慶氣息。

      手作苔玉時選用帶有紅色果實或花朵的植物,佈置家中更添年味。

      感知的日常練習
      「做苔玉不要怕失敗,重要的是過程。」自己動手做苔玉並非難事,只要選對植物、好好與之相處,它就能活得健康又自在。葦葦認為植物自有一套與人共處的方式,雖然它不會動也不會說話,但仍能靠著姿態、形體的變化來當作訊號與人互動。

      葦葦平時喜歡到外雙溪採集創作靈感,也有一套與植物溝通的模式。(攝影/留榮鋒)

      日常的栽種和澆灌不能只靠參考書的規則與條例,更必須親自觀察植物的需求、它們開心與不開心時的溼度與狀態、喜歡陽光的神態或是過度曝曬的無精打采,如此一來,每一株植物才能與栽種者建立起獨有的默契。

      一年之始,有植物相伴一起生活、成長,家中將更添盎然的生機,也從而更加領會內在的自我。 


      本期專題請點↓
      春之風景 台北植感日常
      植下一座城市裡的屋頂農場
      走入初春中的綠意祕境


      文-黃思齊
      攝影-張晋瑞、留榮鋒
      插畫-周華靖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