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災難疫病與藝術文化的反思(台北畫刊109年3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3-11

2680

社會近期幾乎都籠罩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陰影,不僅產業受到波及,連帶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身處在這樣的環境, _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在病毒災難環伺下,藝術雖然不如醫學科技能立即改善現況,但是它把時間拉長,用反省回顧的姿態來回應災變,提供給下一代、甚至是未來人類更多思考空間。

藝術與當代議題的對話
香港Para Site 藝術空間於2013 年首展的《疫年日誌》,從傳染病到當時的政治文化進行全面討論,其中以SARS 為題的作品,更是與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頗為雷同。藝術家運用印刷品、塗鴉、訪談、劇場創作等,將香港對疫情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包括當代演員張國榮的自殺議題都巧妙融入,讓展覽更像是在闡述一段事實、一則故事。其中,某些問題放到現在來看,似乎還處於矛盾狀況,甚至是邁向惡化的階段,藝術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當下的感觸,更是促使人們繼續思考、反思環境與政治對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六本木森美術館在15 週年紀念展時,策畫了以浩劫災難為主題的《カタストロフと美術のちから展》(Catastrophe and the Power of Art),展品共分兩部分,一部分運用紀錄或抽象的方式,將災禍帶來的威脅以各種手法重新再現;另一部分則是呈現破壞後重生的美,讓藝術成為一股力量,支持走過傷痛的人們。包括對日本影響極大的311 大地震、核爆事件,延伸到世界各地的戰爭,這些浩劫都在某個階段,觸發了某些社會議題,而藝術將這些問題聚焦,幫助人們重新檢視癥結點。比較有趣的一點是,森美術館在10週年紀念展時以「愛」為主題,傳達較正面跟溫暖的感覺,相隔5年以「浩劫」做主軸,頗有反思意味。

災難疫病與藝術文化的反思(台北畫刊109年3月)吳繼濤的《末日的輓歌.捲嘯》以黑色形塑災難模樣,更以台北城為主角,令觀者更能迫切反思背後的意義。(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拉開距離客觀看待災難
目光回到台北近期的兩個展覽。台北當代藝術館日前結束的《災難的靈視》,拋出了天災與人禍其實是分不開的議題,人類作為對地球不斷開發的掠奪者,促使日趨失序的環境反撲。吳繼濤的水墨作品《末日的輓歌.捲嘯》,用黑色視覺象徵末日,伴隨雲雨翻騰之勢,似乎要將台北城淹沒……在觀看作品時,也會思考著:「我們只能接受毀滅嗎?抑或是我們更需要再生?」

或許認識災難後,更能以清晰的脈絡來理解與克服。國際藝術家艾未未的長篇紀錄片《人流》,記錄難民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恐懼,畫面真實刺痛著觀眾,卻也提醒著我們,能否在意識衝突或資源掠奪造成災禍之前,就先消除歧見,找到尊重彼此的平衡。

以反思社會為主題的《失樂園》,近期在忠泰美術館展出,以人類欲望造成的崩解為主旨,像是311大地震、金融海嘯風暴等,觀賞作品時像是再次回顧全球狀況,對於人性自私面有相當大的反省。例如,岩崎貴宏賦予作品厚重的黑色,暗喻石油、煤礦等能源,中間傾倒的鐵塔象徵震後的毀壞,也間接表達核電廠的頹敗狀態。

災難疫病與藝術文化的反思(台北畫刊109年3月)311大地震已過9年,在時間越拉越遠的今日觀賞這件《失樂園》,更能正視災禍並非來自大自然,而是起因於人類的慾望。

這4個展覽的共通點都是在反思災難並不屬於大自然,而是人類行為所引發的結果,而藝術家透過作品的真實剖析,促使觀眾客觀看待各個事件。從環境保育出發,是否能減低對自然的濫用;面對意識型態的對立,該如何找到共處模式;資源掠奪引發的戰爭,造成更多不可逆的災害……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而組織成的藝術文化,更能讓人冷靜思考,並且理性的給予回應。用藝術重新詮釋災禍並非刻意再度挑起爭端,而是從中找尋新的意義,不僅安慰心靈,更能用冷靜的態度面對未來。

災難疫病與藝術文化的反思(台北畫刊109年3月)口述ー黃姍姍
台北人,現任忠泰美術館總監。曾居住東京六年,曾於國立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及博士課程、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曾於日本橫濱三年展、森美術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工作,專業領域為博物館學、策展、藝術管理。
文字整理ー黃映嘉.圖ー台北當代藝術館、忠泰美術館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