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Chill 大使─鄭順聰:「突破傳統場域限制,走到哪裡台語都能通!」(台北畫刊109年4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4-07

7826

近期開始重現台語風華,包括以台語寫詩、寫小說、開發台語桌遊、拍攝台語電影等,讓台灣的本土語言再度活躍。不論從推廣的角度,或是文化傳承的立場,台北都是一個推廣台語的絕佳舞台。本期的「愜意台北」單元將以「台語文化」為主題,讓民眾在生活日常就能感受本土語言的魅力。

採訪當天與台文作家鄭順聰相約信義區的百貨公司開講;本以為談台語文化會往西區老城考察,卻沒想到會行腳在時尚新潮的信義區,鄭順聰說:「就是要打破這種印象!」他認為台語文化的下一步就是要突破傳統場域限制,像是在信義區的手機旗艦店講台語買手機,或是跟bartender 邊喝酒邊用台語聊天。
RAY08454
鄭順聰
台文作家,出生於嘉義縣民雄鄉,長年定居台北。過去因到台灣各地田野調查,與當地人交談、考察時皆使用台語,深覺以華語書寫無法真正傳達台語的意境,故而開啟台語文創作之路。著有《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等書。

「都市化,是在台北推廣台語文化最大的阻力,也是助力。」鄭順聰說因為都市環境不若鄉下雞犬相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少,使用台語的機會也少,但也因此,媒體成了最好的溝通管道。說著說著,他順手就在Facebook 用台文字輔以羅馬拼音,記下新認識的台語名詞,果然馬上引起回覆,逐漸織起一張範圍廣闊且穩固的台語交流網。

鄭順聰之所以走上「推廣台語文化」這條路,起因於台北的語言環境。出身嘉義的他提到,台北因為人口組成複雜,外來移民也多,久而久之大家的共通語言就變成了華語。基於對家鄉的感情,也希望孩子們能熟悉母語,於是不斷用寫作、演講等,從各面向推廣台語,由他編寫的《台語好日子》,即是一本學習台語的入門書。

除了台語文化的推廣,鄭順聰的另一個目標是「台語的現代化」,新的語詞隨著新的世代推出,台語也必須跟上,比如2004 年才問世的Facebook,華語稱為臉書,台語則譯作面冊(bīn-tsheh)。又譬如最近相當盛行的健身,與它相關的名詞也可以轉譯為台語,例如舉重叫作夯石輪(giâ-tsióh-lián)、舉啞鈴叫作夯鐵仔(giâ-thih-á),「懂得如何用台語形容新世代的事物,才能更流暢地在日常對話中運用。」

除了新名詞的轉譯,台語值得玩味探討的面向不少,其中一個自然是多樣化的口音了。鄭順聰透露,如果聽到有人說「按呢生(án-ní-sinn)啊!」(這樣子啊),很大的機率是來自大台北地區。若以台灣北中南來概略區分,北部偏泉州腔、中南部偏漳州腔;北部地區可再更細緻地區分,台北大稻埕到淡水這附近是同安腔,士林、北投到北海岸一帶是漳州腔,松山、汐止原本是泉州腔居多。鄭順聰補充,大台北因人口密集且流動性高,才有如此多元的腔調。

台灣近代的台語文化曾一度中斷,後由教育部編修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現又有Line 台語小幫手、公視台語台等,鄭順聰認為可用以推廣台語的媒體近乎完善,因此不妨在生活中多用台語交流。

採訪到尾聲,場景轉進信義區的某條小巷,鄭順聰帶路品嘗小吃,從簡單的台語招呼開始,「頭家, 我足久無來啊!(thâuke,guá tsiok kú bô lâi--ah.)」漸漸打開彼此的話匣子,日常台語會話練習就這樣展開。

「任何以台語記錄保存下來的,都是台語文化的一環,包括地名、習俗等等。」鄭順聰指出,台語文化涵蓋廣泛,可能早習以為常而不自知,現在起從一句簡單的你好(líhó)、多謝(to-siá)開始慢慢擴散,天天享受chill 的台語好日子。

文ーSunny Lin.攝影ー張晋瑞

Chill 大使推薦──在台北感受台語文化
文ーSunny Lin
RAY02823夜市不僅是填飽肚子的場所,更可以透過美食學台語。( 攝影/張晋瑞)

# 聽計程車運將開講
昌吉街、延三夜市

練習台語文最好的場域,莫過於跟計程車駕駛「開講」,舉凡推薦景點和美食,他們總有辦法天南地北地聊,鄭順聰舉例幾位計程車運將的分享,大同區昌吉街一帶過去是豬灶(豬的屠宰場),美味的豬血湯就這麼流傳下來;延三夜市則是他們公認的美食代名詞, 雞卷(ke/kue-kńg)、潤餅食夾(jūn/lūn-piánn-kauh)、豬跤飯(ti-kha-png)、筒仔米糕( tâng-á-bí-ko)……光聽就令人垂涎三尺。

鄭順聰觀察,台北的計程車駕駛都有一段故事,從他們的視角也能窺見人生百態。鄭順聰分享,曾有一名駕駛以車為家,將休息站當作清潔打理自身的浴廁,甚至連「手尾錢」(tshiú-bué-tsînn) 都早已帶在身上,或許像這樣的艱苦人真的太寂寞,需要抒發的管道,若是恰巧遇到願意分享的運將,乘客可以當個聽眾,聽聽他們抱怨政治、抱怨民生,與他們聊天或許能學會不少生活化的台語。

# 艋舺的神奇市場
舊貨市場、東三水街市場、新富市場

艋舺的舊貨市場,俗稱賊仔市(tshat-átshī),在當地已有半世紀的歷史,早期附近聚集不少出售古董商品的店家,現在則常見一塊布攤在地上,上頭擺滿五花八門的物品,從基礎的民生用品,到服飾配件、保養彩妝,甚至還有3C 產品,有的有明顯使用過的痕跡,有的則如新品,價格普遍便宜;過去這些物品來源複雜,從賊仔市這個俗稱就能略知一二。老闆或蹲或站,等待客人上門交關,有來挖寶的客人,也有好奇而跟老闆攀談的路人。

艋舺還有在地人的廚房⸺東三水街市場,幾個攤位經過設計改造後,改變商品
陳設方式,搖身一變成為日系風格的菜市場,逛起來更舒適。比如到林金子小店買蠑螺罐頭,回家煮道經典台菜螺肉蒜(lêbah-suàn);店裡還有販售茶皂粉,茶籽榨油後所留下的茶粕餅再研磨成粉,為傳統天然的洗潔劑,老一輩常稱肥皂為茶箍(têkhoo),即是由此演變而來。或者去老店紅龜伯買菜頭粿(tshài-thâu-kué/ké)、草仔粿(tsháu-á-kué/ké),吃個傳統點心。

#從台語演變而來的地號
大龍峒、六張犁、景美

台北不少地名從台語演變而來,例如大龍峒古稱大浪泵,源於凱達格蘭族語,閩南語(Tuá-lông-pong)直接音譯傳承。這裡文風鼎盛,最知名的地標為大龍峒保安宮,供奉保生大帝。

另外, 以台語命名的區域還有六張犁(Lak-tiunn-lê)。河洛人來台開墾後,便以
土地面積單位「犁(lê)」來當地名,一張犁等於5 甲(kah),是與農耕社會息息相關的地名。再往台北南邊來看,景美舊稱梘尾,源自地理位置位於木梘(瑠公圳的水利設施)尾端,而「梘」的台語發音類似「景」,於是便以「景尾」來稱呼此區。爾後因地方紳士的建議,希望將「尾」改成「美」,遂變成沿用至今的景美。有機會搭捷運到景美站的話,不妨認真聆聽廣播的台語發音,仍然是讀作「景尾」(Kíng-bué)。
92014557_504758063739599_516287951248818176_n大龍峒之名從凱達格蘭族語而來,後閩南語又音譯延續下去,大龍峒保安宮更是此區重要文化信仰中心。(攝影/黃映嘉)

坐下來 Chill 一下
除了走訪Chill 大使鄭順聰推薦的場域,想要更進一步探訪台語的魅力,不妨透過戲劇與音樂,讓語言的力量滲透到心底,細細品味箇中情感。
金枝-1 「金枝演社劇團 x 春美歌劇團」結合歌仔戲與舞台劇,將台語文化推廣至各年齡層。(攝影/陳少維)

# 用台語演給你看
金枝演社劇團、夾腳拖劇團、阮劇團

「金枝演社劇團」長年汲取土地的故事,創造出多部台灣原生的音樂歌舞劇,並獲得眾多好評,例如《歡喜就好》以霓虹舞台結合那卡西演奏,打造接地氣又打動人心的表演。「夾腳拖劇團」成員多為喜歡表演,也喜歡用台語說故事的年輕人,除了劇場表演,也舉辦「母語寶寶聽故事」系列活動,期盼語言的傳承從小開始扎根。「阮劇團」誕生在擁有豐富台語底蘊的嘉義,其中引起熱烈話題的台語歌舞劇《嫁妝一牛車》,將小說家王禎和的鄉土文學作品以戲劇呈現,成為勾勒人心的戲曲。

 
2019_嫁妝一牛車_劇照4(照片提供|阮劇團;攝影|黃煚哲).JPG「阮劇團」的作品《嫁妝一牛車》運用台語詮釋,更能貼近鄉土文學的本質。(圖/阮劇團、攝影/黃煚哲)
 
# 跟著台語歌一起搖擺
茄子蛋、拍謝少年、百合花樂團

「茄子蛋」3 位不到30 歲的青年,唱著刻畫社會現況的台語歌詞,意外唱出台語歌的新契機,充滿故事性的系列MV〈浪子回頭〉、〈浪流連〉、〈這款自作多情〉更在YouTube 創下超高點閱率,讓整個亞洲都掀起學台語的熱潮。「拍謝少年」將台灣人堅毅性格融入於音樂中,例如首張專輯《海口味》便以強硬有勁的音樂與台語歌詞,交織出有血有淚的打拚故事,將音樂與語言的可能性玩出最大值。聆聽「百合花樂團」的作品會發現,原來南北管、嗩吶、鼓仔弦等傳統樂器,也能以搖滾樂團的演奏方式呈現,再融合帶有韻調的唸謠,讓人聽見台語音樂的面向是如此遼闊。
DSC07515「茄子蛋」的音樂不僅以台語呈現,從MV 場景到故事結構,都緊扣著台式草根精神。(圖/艾格普蘭特艾格有限公司)
  
拍謝少年-1「拍謝少年」的宣傳照與演出舞台場景,經常出現台灣傳統街景,呼應台語歌詞意境。(圖/拍謝少年)舜文「百合花樂團」以情緒飽滿的音樂語言,唱出台語的感染力。(圖/百合花樂團)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