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儀式中的同志學 婚禮之前,同婚路上的習俗物語(台北畫刊109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5-05

3665

同婚專法上路的一刻,同性伴侶終能走入婚姻,將兩人的親密關係延伸至雙方家庭之中。在同性伴侶攜手步上紅毯之際,傳統禮俗也相伴前行,因應時代變化而發酵出新的思考。PYX00196 - 複製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透過桌遊「扮家家遊」,激發人們在遊戲中重新思考多元家庭、性別平等等議題。

相愛的課題 比「結婚」的價值更重要

常有人說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從雙方經過思慮、決定結婚乃至親友互動,籌備婚禮更可說是與雙方家人開啟親密相處的起點,即便是理解並尊重多元性別的人,甚或同志本身,在籌備過程中仍不免陷入傳統性別迷思。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文宣部主任高芷涵感嘆地說:「同志教育其實能為傳統情感、性別認知帶來不一樣的觀點及養分。」若將傳統習俗框架不假思索地套用至同志關係,不僅不一定適用,也會反映出許多不合時宜的規範。

孩子的姓氏歸屬、父母拜別,到喪俗祖先牌位祭拜等反映傳統男尊女卑思想的習俗,仍是許多長輩在意且期盼主導的議題。反映在同志生活中,延伸出比「結婚」這項儀式更需要溝通的觀念,「照傳統婚俗邏輯去進行同志婚禮,對同志關係並不公平。」曾任職協會十多年秘書長的賴友梅提到,「無論儀式要怎麼走,應以自己的需求為主,才不會對自己的婚禮,甚至婚姻疏離。」同婚是一個新的概念,很多事情都需要溝通、討論,反思異性婚姻,其實也是如此。
PYX00247 - 複製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常務理事賴友梅( 右) 及文宣部主任高芷涵( 左),暢聊長年以來協會從性別觀點分析傳統習俗的觀察。

每個人一生都肩負著幾個不同角色,長輩、子女或伴侶。對同志來說,碰觸這些帶有傳統觀念的角色關係又是更敏感的課題。「應該去思考角色的主體性,而不單是身為角色應有的互動。」作為長輩,是否能直面並擁抱孩子真實的樣貌;作為子女,是否能體諒長輩承受親友眼光時的不安;作為伴侶,是否能相信另一半的決心和努力。「當自己願意去關注這個議題的時候,相對也會有一些動能出現。」賴友梅說道。

問起同婚新人如何與長輩溝通,兩人建議,傳統婚俗多由異性戀價值發展而來,因此大都不適用於同志婚姻,但同志新人仍可把握機會仔細思索傳統婚俗所希望傳遞的核心情感意義,站在對傳統禮俗的理解基礎上,進一步思索如何創建新的互動方式,勇敢向長輩好好說明自己的想法。

比如誰是嫁、誰是娶、誰又該拜別,就讓人傷透腦筋。傳統價值中的男女嫁娶,就像
訂下主從契約,婚姻由作為從屬一方的女方離開原生家庭,進入作為主導的男方家族。但無論同性或異性戀,婚姻關係應該是讓相愛的人成為彼此的夥伴,相互扶持共度一生。因此,與其依循傳統由單方拜別父母離開原生家庭,不如雙方都向長輩們真誠傳達感謝,「從今往後雙方不分內外,都能被平等地尊重。婚姻的本質應該是家的擴展。」賴友梅說。
PYX00100 - 複製「進擊的新人」工作坊連環小卡以情境提問的方式,引導人們思考傳統婚俗所對應的關係與情感意涵。PYX00074 - 複製諧音翻轉「笑筊」為「笑飛」,連結習俗中擲筊祈願的意義與六色彩虹,並在手冊「笑飛的小蝴蝶」中介紹傳統祈願習俗的意涵與筊杯的設計概念。

同婚之前 傳統婚俗的反思與翻轉

性別刻板觀念在時代堆疊中發展深遠,自此延伸出許多傳統和習俗,包括婚喪喜慶、生老病死,大都是同性伴侶感到陌生的課題。兩人回憶起2000 年葉永鋕事件對台灣性別教育所帶來的巨大衝擊,「我們希望以改善教學方式去影響教育工作者,再由教育工作者向下推廣,影響更多學生。」高芷涵說道。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長期致力於突破性別刻板框架與情感教育,平時即藉由性平教育的教學開發、性平相關諮詢、演講及課程邀約推動台灣性平發展,並在協會的部分教材中,列舉年節、婚育、祭祀習俗中的性別問題,並從協會成員的經驗、角度剖析,進行多元性別的思考與反動。賴友梅說,「任何習俗多與性別切面有關,同婚的合法化能促進一些改變,勢必會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讓大家澈底反思傳統婚俗制度,激盪出更多元包容的創意行動。」

傳統婚俗中,女方嫁出家門要潑水、丟扇子,那假如是同性伴侶呢?「傳統習俗中,特定儀式角色須由特定性別來擔任,同志婚姻還沒有婚俗典範,在不知道該如何做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把婚俗省略,但這只是一個過渡期,更是一個重新審視關係與禮俗的機會。」高芷涵提到,「我發現有許多求婚企畫公司在同婚專法通過後,開始推動同志伴侶的籌畫,但許多傳統方案其實不適合直接套用。」例如婚戒的款式,幾乎仍以異性戀的設計為主。

這一年間,協會更積極檢視儀式中的性別問題,辦理許多翻轉習俗的「進擊的新人」
工作坊,以情境提問的方式,讓參與者共同討論如何重新詮釋習俗中的心意,例如新娘娘家兄弟會上門拜訪起居情況的習俗,意在向伴侶傳達女方嫁後還是「有靠山」,藉由探討習俗發展的初心,便能翻轉思考為婚後原生家庭的牽繫仍在,一段平等的關係中並沒有哪一方特別需要被保護,而當伴侶互為同性時,更可以重新思考傳統異性婚俗中「娘家、夫家」的定義,不將彼此定義為特定一方,在婚後相約雙方親密的兄弟姊妹前來拜訪、互相認識,才是習俗的核心價值。此外,也透過桌遊「扮家家遊」轉化傳統習俗中的情境框架,其中,六色彩虹旗、中性氣質的角色等特別情境卡牌的引導,都能激發人們對多元家庭、角色與關係的思考討論。

同婚之後 台北的日常相伴故事

台北作為台灣思想和交流最活躍的地區,說是近幾年同婚議題碰撞最為熱烈的城市也不為過,雖說同婚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這一年增加更多的是對同志議題的關注和中性觀點,「同婚前後其實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但這也許反映了台北一直就是一個這麼多元開放的城市,只是心態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看待台北的方式。」高芷涵說道。

一路走來,台北都是最具性別意識和同志友善的城市。習俗是由人所建構,其實婚禮儀式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本著一顆互相尊重、相親相愛的心,希望我們未來能持續從最根本的情感教育深耕,重新思考每一種性別關係的需求。
 PYX00159 - 複製「進擊的新人」網頁透過婚俗的翻轉重新建立性別脈絡,讓人們重新思考傳統中的核心價值。

文-何育如 攝影-謝佩穎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