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早晨的多樣化美食(台北畫刊109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6-04

4881

台北人的早餐,最經典者就是燒餅夾油條配豆漿,這鐵三角差可比擬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了,更驚人的發現是,這個組合乃是台灣原創!breakfast

台灣有百年油條,沒有百年燒餅,燒餅是戰後進入台灣的。一般咱們看到可以夾油條的燒餅,其形如朝笏,又稱朝牌餅(一作潮牌餅),來台後發展到今天,南北作法大不同,北部使用高溫烤爐,質地較為鬆軟,不像南部是炭烤缸燒,食來頗富嚼勁。

永和有家「世界豆漿大王」,1955 年由山東人李雲增離開部隊後找來軍中袍澤一起創業,這家店不管是我在報社或電視台工作,只要熬夜收工後,便會拖著疲累的身子先去吃過再回家補眠,每回都看到一群「老芋仔」分工合作,用鄉音交談得不亦樂乎,生意一大早就沖沖滾!這裡的經典早餐便是燒餅夾油條配豆漿,為什麼這三者會義結金蘭呢?

從前在中國北方,住在北平的梁實秋回憶,他嘗到豆漿是14 歲那年,北京滿人的美食家唐魯孫也曾說過:「北平的油條,是兩股一擰,炸成長圓形,跟現在台灣擎天一柱的油條,完全兩樣。」所以考究起來,這三者應是渡海來台後才結拜的,竟成豆漿店裡不成文約法三章的組合,如此佳緣,野史稱「新桃園三結義」!新桃園三結義出了台灣本來無復見之矣,但台商反攻大陸後,中國也流行起來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食油條手會油油的很膩,而燒餅本來就是可以包餡料的,剛好用來包油條,不過台灣有百年油條,沒有百年燒餅,顯然燒餅夾油條也是別類的外省老芋遇見台灣姑娘。其次,台灣人在戰前是習慣油仔粿蘸杏仁茶,豆漿鮮之見也,所以豆漿也算新移民。

日本時代,臺灣人也曾為了要不要實踐跟日本人一樣的早餐而發生論戰。由於皇民化運動的推行,譬如醫師也是文學家的吳新榮在日記裡寫道,他經常穿著和服,喜歡吃「沢庵漬け」(醃漬切片的黄色菜頭)、味噌、刺身和鋤燒等,這曾是當時在異族統治下對皇民化的一種認同;但也有像文壇老前輩吳濁流那樣在短篇小說〈先生媽〉中,嘲諷那些早餐不吃油條而食味噌的皇民化士紳,強調早餐不吃味噌來抗拒日本文化的壓迫。

從前父親大人要是來我台北的住處,一大早便開著我的車去吃早餐,他的選擇大都是米粉湯或半粥,再配上一小盤紅糟肉。米粉湯是一種大箍米粉,半粥則是從生米煮成粥,不是泡飯或飯湯,這些大抵都是隨著廣東、福建漢人的移入而出現,父親是饕家,自然對這些道地的古早味樂此不疲。

烤吐司當早餐,再抺層牛油是我兒時的記憶,不過吐司應是隨著日本治台而進入台灣的,這食物在日本時代稱「食パン」,乃源自明治初期用模型烘焙的英國白麵包。這種麵包據考證就是吐司,在烤麵包機發明前,可能就是用炭火來烤吧?

蛋餅的出現,和燒餅夾油條一樣,也是台灣的獨家發明,是戰後從外省人製作蔥油餅開始的,慢慢演變成加入雞蛋,為了使口感更為軟嫩,再羼入蕃薯粉,此乃蛋餅之誕生也!北方外省人的麵食文化,當然也為台灣人的早餐帶來饅頭,如今饅頭的品項多到不可勝數,可奇怪的是不愛吃甜食的我,對黑糖饅頭並不排斥。

早餐對許多台北人來說,趕著上班,兵馬倥傯之際,囫圇吞棗者眾,至於勤務時間自由者,於9 點後進食,那只能算是早午餐;有一天,我刻意起了一大早,想要像在台南那般好好享受一碗鮮魚湯,打探一番,居然在台北鬧熱滾滾的巷弄裡找到一家,心想如果有心找尋,台北的早餐也真的是很多樣化的啦!
IMG_1867烙有小熊臉的吐司早餐。

 
文.圖-魚夫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