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數位跨域的想像 科技游牧下的自造思考(台北畫刊109年7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7-06

7183

科技雖是看不見的資源與創造,卻如常地圍繞在你我身邊,且以不同形式加速生活進步。開放資源與數位工具的興起,讓跨域的科技創意思想得以打破場域與思維限制,藉由各種交流型態激起新的火花。台北有群「自造者」透過科技手作、雲端學習與跨國互動,將數位創意實體化,引領台北這座城市進入新的科技游牧時代。
「Fablab Taipei 台北自造實驗室」打造開放式交流平台,整合科技工具與數位資源,人人都可以自己動手打造產品,甚至開發新的創作想像。「Fablab Taipei 台北自造實驗室」打造開放式交流平台,整合科技工具與數位資源,人人都可以自己動手打造產品,甚至開發新的創作想像。

匯聚台北能量的自造者起點

當網路時代來臨,數位資源隨手可得,網路不只是訊息傳播的平台,更能成為科技製
造的培養皿。個人學習只能看到「局部」,然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藉由貢獻知識,並透過固定聚會或網路社群互相分享,就能讓科技知識觸發更多群體,突破各專業領域的封閉性。建立在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和資源共享基礎之上,任何人都能藉由數位資源整合彼此的專業與想法,成為「科技游牧」的一分子。

「透過跨域學習與交流,任何『問題』都能藉由科技獲得解決,這就是科技自造帶給人們的禮物。」台灣自造者協會理事長Honki 說道。宛如科幻電影中的場景,這些被稱為「自造者(Maker)」的新創工作者,兼具會畫圖的設計師、寫程式的工程師,以及巧手工藝職人於一身,他們透過實體工具與新興科技動手改造物品,透過網路自學、交換意見,讓這座城市處處都可成為「數位製造實驗室(FabLab)」,毫無邊界地將想法概念轉換成現實。

台灣率先風起雲湧的「自造者運動」,可回溯至2010 年,當時正逢科技與藝術的跨域浪潮興起,「自造創作」透過社群和數位工具開始蓬勃發展,Honki 大學修讀美術時,受錄像藝術啟發而投入數位自造領域,於是選擇於寶藏巖落腳,在游擊的場地中創建台北第一個「台灣自造者」的交流空間「Openlab. Taipei」。Honki 回憶,在Fablab Taipei 這樣的大型自造交流空間成立前,台北自造者大都透過社群發起串聯,相約在咖啡店或自家進行共學、實驗、作品發表。Openlab. Taipei 規模雖然不大,卻提供台北的自造夥伴一個可以共享創作與交流工具的定點基地,吸引許多以數位工具為媒介的自造者聚會與創作。然而Honki 也觀察到,城市的游牧行動起源於人們對未知的著迷,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因網路資源的極限、自學效率的不如預期,自造者需要更穩定的實體交流管道,進而促成「Fablab Taipei 台北自造實驗室」的誕生。
通過Fablab Taipei 的相關培訓後,認證的照片也是日後的操作通行證明,可自由申請並使用指定器械。通過Fablab Taipei 的相關培訓後,認證的照片也是日後的操作通行證明,可自由申請並使用指定器械。

Openlab. Taipei 成立的同年,台灣自造者協會執行長Ted 從長年居住的美國返回台北,有感於台灣自造者運動漸成規模,自造場域卻沒有跟上發展,於是找上以游牧形式起家、當時已深耕台北自造圈的Honki, 一起於2013 年引進在海外漸趨成熟的「FabLab」實驗室模式,於花博公園圓山園區成立「Fablab Taipei 台北自造實驗室」,裡頭設有多類型的隔間,是一處可供自造者自由進駐申請開發,並提供數位機具設備共享,鼓勵實作、分享與學習知識的跨域整合平台。如此有機且無限制的科技交流場域,可以是教室、實驗室、展演場,更能成為創造工廠,提供有想法的人們一個可以自由共造、交流技術的空間,成為許多創業者與創新產品的加速器。

Ted 認為,「科技游牧創作者懂得隨時審視自身真正的需求,勇於突破自我設限,保持關注與討論議題,並執行輕便、富彈性的移動。」都會的便捷交通與專業分工創造了產業相互聯繫的群聚性與便利性,且台北網路的高普及率與社群的高使用率,更為跨界協作奠定厚實基礎,創造了絕佳的移動與交流環境。兩人共同表示,Fablab Taipei 除了交流和創造,也希望藉由提供基礎課程,給予所有懷抱想法的人們入門機會,進而成為媒合製造與需求之間的橋梁,串起整個台北的自造者網絡。

豐沛自造資源走向國際

過去數位工具多為動輒百萬的高價品,隨著民間自造不斷進步,以及Fablab Taipei 促進分享、廣開工作坊,數位工具越來越普及,也成功培育如3D 列印機Atom 等創新品牌。在Fablab Taipei 創立之前,科技元件幾乎都需依賴工廠大量製造,數位自造工具只能少量製造及小量輔助加工,當時各國大都還處於「花大錢自己買3D 列印機」的階段,但在Fablab Taipei 導入3D 列印機,且著手開創台灣3D 列印機製造與操作技術普及化後,台北因此開啟了豐沛自造資源的流動。「台灣製造業發展蓬勃,而台北作為都會發展區,自造需求匯流量大,取得這些製造資源相對更便利,在很多歐洲國家,一個電子零件可能要等半年以上。」Ted 說道。這些自造技術的成就也推動了2015 年在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的FabLab 亞洲年會,成功吸引十幾個國家、超過百位的FabLab 參與者造訪台北,見證剛起步就能有好成績的台北自造環境,不僅是國際交流的重要場合,更展現台北滿溢的創新動能。
3D 列印機的普及讓更多人有機會實際製模操作。3D 列印機的普及讓更多人有機會實際製模操作。

疫情過後,全球產業配置與結構都將重新定義,許多國家為防疫關閉自造場域,自造者轉以遠端連線的工作模式改變創造的互動過程。如芬蘭因此創造遠端控制工具的系統,減少群聚;日本則以通訊模組為基礎讓參與者各自創作,再於線上組成共同作品。「相較於其他國家,台北的自造者相當幸運,在疫情的穩定控制下能夠外出,安心地操作長久累積而來的共享能量與自造資源。」兩人分享,在遵守醫療法規的前提之下,台灣自造者也發揮實驗精神,研發防護面罩、消毒清潔等物件,並透過社群討論、反覆驗證,共同開發防疫自造的方案。如疫情期間,花蓮門諾醫院成功開發簡單、快速的自組「防疫箱」,並藉由Fablab Taipei 串接起數位自造的國際社群連結,將防疫箱自造消息擴散到全球並引領討論,而製作所需的數位檔案也迅速擴散至國際,甚至透過與各國FabLab協作,幫助當地醫療單位提升防疫動能,以不同方式詮釋「Taiwan can help」的氣度。 結合各國自造者共同發想並開放改造方式,人們便可簡單改造浮潛面罩成為防護面罩。結合各國自造者共同發想並開放改造方式,人們便可簡單改造浮潛面罩成為防護面罩。

跨域自造與科技游牧的無限可能

Ted 長年致力於跨國交流與移動,談到現今的科技創造趨勢,他認為有了自造者空間和數位工具的輔助、群眾募資平台的曝光與回響,任何人都有能力將想法實踐為產品。如Fablab Taipei 現場可見單車設計師申請進駐,除了使用工具,同時可與其他專業的夥伴討論、諮詢專業技術,跨域研發新產品。Honki 則從藝術跨域自由軟體設計的角度思考與觀察,數位跨域讓創作不再只是平面或是靜態,更能融合科技媒體的形式及議題,「跨域工具的變革、資源的開放與交流密度的提高,讓跨域門檻不斷向下修正,以各種形式、樣貌出現。」他以台灣藝術家王建揚響應外國藝文產業社群活動並發起台灣「# 藝起加油ART」的行動為例,透過社群平台號召藝術家互助購藏、刺激藝術市場,是善用科技跨足藝文產業的範例,然而Honki 也同時反思,若能更進一步與其他領域的創作者進行數位交流甚至科技協作,或許有機會突破藝術的封閉性,開啟更多合作開發的可能。「開放的態度與文化會帶給原本議題創作領域創新的思維,對於資源的想法會越來越開放。如果想要解決問題,應該更加開放資源,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創作任務完成。」Honki 分享。

擁有不同跨國與跨域移動經歷的兩人,十分堅持科技與自造游牧據點的必要性。有國際游牧經驗的Ted 更肯定台北的自造意識,「台北的自造資源豐沛,科技與文化發展平衡,城市思想自由且具包容力,因此碰撞出許多有趣的火花。」Honki 則笑說:「我們期待見證更多有趣人事物的發生,也非常享受即時、親身體驗的愉悅。」身在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龐大資訊浪潮中,兩人建議可善用地方資源,多造訪交流據點、交換思考,創意的力量也將因此無限滾動。準備好一顆開放的心,一起迎接嶄新的數位游牧時代。
各國FabLab 據點時常開啟國際連線,邀請在線自造者交流、挖掘創造靈感。各國FabLab 據點時常開啟國際連線,邀請在線自造者交流、挖掘創造靈感。

📖知識游牧:這間書店沒有固定地址 只能靠遊走在選書展找到他→點我看在哪裡
📜創作游牧:這個樂團用AI機器人蒐集大家的失眠能量,寫了首歌→點我看那首歌多紅



文-何育如 攝影-謝佩穎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