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1980、1990 年代的台北青春場景 ——名片、火柴盒、城市記憶(台北畫刊109年9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9-07

6846

回想年輕時期,喜歡在城市遊逛,到不同的店一定會拿店家名片或火柴盒,幾十年後,它們不但成為青春的證物,更是城市的記憶。

在沒有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年代,得知一家店,除了靠媒體報導,就是在城市中親自發現。當年拿到店家的名片,意味著你去過現場,不像現在的人可以靠手機翻拍或轉傳照片。至於火柴盒,嘿嘿,去過傳統檳榔攤買飲料嗎?它們附送的是印有店名和電話的打火機,只有自認氣質脫俗的店家,才會自行挑選火柴盒的尺寸和設計,傳達店家風格。

1980 年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當時台灣和香港、新加坡、韓國並列亞洲四小龍;1987 年台灣解嚴,除了政治和媒體活力四射,城市消費的動能也從西門町往忠孝東路四段移動,原本人潮洶湧的中華商場和重慶南路書街,在1980 年代末期遭受極大的挑戰,東區的統領百貨和明曜百貨來勢洶洶,金石堂書店在東區要開大型店,新的消費時代即將開始。

時代的獨特氣質:
茶藝館、生活店鋪

1980 年代的人們喜歡一群人相約去茶藝館聊天。當時咖啡館還不普及,大約要到1990 年代中期才出現比較多個性咖啡館,在此之前,茶藝館提供了可供說話的私密空間,至於茶葉和泡茶規則的講究與否,都是次要問題。

茶藝館的氛圍與商圈屬性有關,比如中山北路的「謝籃」裝潢講究,位在羅斯福路三段公館商圈的「思想起」則氣氛悠閒隨興,但它們現在都已消失;目前還經營得挺好的「紫藤廬」在新生南路三段,向來不只是喝茶,也時常舉辦藝文展覽。

198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成長,生活風格與設計事物成為人們關注的事,標榜異國品味的選物店,以及充滿異國風情的餐廳,出現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一向引領台北生活型態的永康街街區,當時有一家氣質出眾的選物店「游藝舖」,老闆夫婦品味卓然,店裡有很多國外生活小物;從永康街往南走,金華街巷內的咖哩屋是當時少見的正宗印度口味,還有仁愛路三段的「奪愛」咖哩餐廳,都是異國口味的代表。

青春記憶與感受:
搖滾吧、麻辣鍋、設計熱店

今日捷運古亭站附近是昔日的搖滾聖地,青春期時渴望跟好友一起享受音樂,感謝凌威大哥當年在和平東路一段開了「Roxy」、在羅斯福路一段開了「AC/DC」創始店。前幾年,凌威為了他的太太,特地在原址重建Roxy,可惜幾個月後收攤,也讓人感嘆那個時代的獨特風景,現今已難再現。

1980年代轉進1990年代初期,我從台北南區的大學進入基隆路和信義路口的廣告公司上班,跟著同事發現更多好店。例如比一般中餐館更有設計情調的「談話頭」餐廳,賣的是家常菜,最早在信義路四段,後來搬了好多地方。敦化北路155巷的「沈記」川味火鍋,這家店的客人多半是資深外省住民,口味道地,麻辣火鍋用料好。第一代老闆退休後,第二代嘗試在附近開店,如今選擇退隱。伊通街87巷的「百鄉」是間燈光昏暗的餐酒館,離長春路的戲院不遠,是當年去看金馬國際影展前後,跟廣告公司同事一起用餐的首選。

除了搖滾,當年也有所謂的設計熱店,就是室內設計師登琨艷在中山北路三段開的「舊情綿綿」和建國北路的「現代啓示錄」,設計師用絢麗的燈管作為外部裝飾,搭配神祕兮兮的店名包裝,當時非常火紅。然而在1990年代登琨艷前往上海發展後,它們也從台北這座城市迅速淡出。

台北的時光樹洞:
誠品書店和誠品商場

整個1990年代,誠品在台北陸續開設了許多有意思的店。1989年誠品在仁愛圓環開了第一家書店,接著在中山北路二段和民生東路轉角開了中山店。從當年的書店DM可略尋蹤跡,包括天母店、忠誠店、西門店、南京店、敦南店,如今這幾間只剩西門店還未吹熄燈號。

以店家名片和火柴盒為時光信物,記錄下台北的1980、1990年代,它們是許多人的青春記憶,也是這座城市活得精彩燦爛的物證。

DSCF1286 (1)1980至1990年代的名片與火柴盒,既刻印時代店家的氣質,亦是城市發展的記憶證物。

 
黃威融個人照圖.文ー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臉書請找黃總編,總是以編輯的角度看待熱炒、聚會、旅行、約攤和創意表現。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