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重塑屬於在地的食器文化—— 選品店創立者謝欣翰 × 設計師黃顯勛(台北畫刊110年3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3-05

3964

隨著國人對設計與生活品質的日趨重視,民眾對使用的器皿也越發講究。過去要呈現這樣的精緻細節,往往得藉由使用國外的設計物方能完成,但隨著近年在地意識抬頭,「地衣荒物」創立者謝欣翰和「日目視覺藝術」視覺總監黃顯勛發現,有越來越多設計者和商家看見了傳統的美好,由此擷取靈感並賦予新意,打造出蘊含在地文化元素的特色餐具,讓本地的飲食文化展開美好新頁。
選品店創立者謝欣翰 × 設計師黃顯勛(攝影/陳冠凱)
尋找屬於自身的歷史符碼
開設「地衣荒物」之前,謝欣翰即因工作之故,常有機會帶著外國人找尋具台灣特色的禮品,在此過程中,他深感人們總是急於引進外國產物,卻忘記本地其實也有值得探索的品項,導致市場上的產品選擇有限。有感於此,謝欣翰決定在大稻埕開設一家鼓勵在地製品的專門店,營業至今已近5 年。深知文化底蘊才是讓商品歷久不衰的關鍵,他除了花費心力了解店內每一樣物件的創作緣由與過程,並藉此評估商品的發展潛力外,自己也愛蒐羅特別的老件,更以此作為新品開發的靈感來源。

「我們得知道自己是誰啊!」他愛惜地拿起一只「北投燒」的杯子,娓娓地說道,在日本時代早期,台灣的陶藝重鎮在北投,因而北投曾有「北投窯」的發展歷史。他說:「這裡燒出來的釉色通常是綠色或咖啡色,像這樣的東西超級珍貴,因為現在都停產了。從這樣的角度探索台灣的文化脈絡很有趣。」

擅長特殊印刷加工的黃顯勛,平日也喜歡蒐集各式器皿,而他對以機器量製形體、再以手工上釉賦予單件特色的器皿製造方式,特別有感。他說:「設計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量產,還有可複製性,因此,可被量產及訂製是很吸引我的一件事情。」他認為,陶瓷器上燙金華美的細節或釉料天然燒結的痕跡,經常能觸發視覺上的新靈感,「食器還呼應了一個地方的風土。例如日本九州的陶藝師把火山屑加進釉料,所以能燒結出屬於當地限定的紋路質感。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創造元素,這些事物都會透過作品反映出來。」

以惜物心情製作的傳統食器
對於食器所承載的文化面向深有心得的兩人,對於台灣傳統食器的特色也極有觀察。「以前的食器設計很直觀,大家認為吃飽就是福,所以會有福字碗這樣的東西,只要吃到碗底,就會看到『福』字。」謝欣翰強調從前的餐具不似一次性餐具用完就丟,因而外觀上會有更多的情感印記,「有些碗盤上會直接寫上擁有者的名字,那跟現在的Logo 觀念不太一樣,以前的人會覺得『這是我的湯匙』,在這當中,我看到一種惜物的感情。」
特殊釉料能讓器物表面燒結出具有特色的紋理。(攝影/陳冠凱)特殊釉料能讓器物表面燒結出具有特色的紋理。

黃顯勛對此亦有所感,他對台灣傳統器皿的印象即是扎實圓潤,以實用為導向,「這樣的餐具視覺上比較厚實,感覺比較不怕碰撞。此外,以前人們喜歡很豐富的感覺,覺得光把菜放在盤子上會有點空,因此就在盤子邊緣畫一些花朵,讓餐點上桌時感覺很澎湃,所以在老食器上,我們常能看到一些很繽紛的細節。」
舊時食器上會直接寫上擁有者或店家的名稱,反映當時的惜物心情。(攝影/陳冠凱)舊時食器上會直接寫上擁有者或店家的名稱,反映當時的惜物心情。

謝欣翰,「地衣荒物」選品店創立者之一。涉足視覺設計、表演藝術、空間美術等領域,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美學觀點與堅持。(攝影/陳冠凱)謝欣翰,「地衣荒物」選品店創立者之一。涉足視覺設計、表演藝術、空間美術等領域,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美學觀點與堅持。
黃顯勛,「日目視覺藝術」視覺總監,擅長特殊印刷加工,平日有蒐集老舊器物的習慣,認為美好的器皿,不但能增添生活情趣,也能帶來創意靈感。(攝影/陳冠凱)黃顯勛,「日目視覺藝術」視覺總監,擅長特殊印刷加工,平日有蒐集老舊器物的習慣,認為美好的器皿,不但能增添生活情趣,也能帶來創意靈感。

用心盛裝生活好滋味
謝欣翰偏好將傳統器具的細節融入當代新品的創作手法,店裡熱賣的「中藥陶罐蠟燭」,便是以他蒐集的古陶藥罐為靈感所製,罐內放置帶有八角和當歸香氣的大豆蠟燭,濃烈的在地特色,讓人一見便想起大稻埕的氛圍,也因此成為許多人贈與外國友人的禮品。作為店主,他也發現自己的選物偏好,慢慢影響了一些店家選擇器物的標準,他樂觀其成地說:「很多開店的人來這裡找食器、找餐具,最近也有做沉浸式劇場的人來找東西,這代表大家對生活感知的能力逐漸提升,品味會互相影響,進而就能帶動產業發展。」

觀察本地的生活脈動,黃顯勛發現近年來台北開設越來越多陶土體驗工作室,表示大家願意去接觸並多了解這種材質,而講究器皿美學的茶藝空間也開始復甦,進而提升人們對於器皿美學的關注程度,「餐廳尤其是引領食器美學的重要據點,雖然多數餐廳還是以實用、耐碰撞為主,但許多以精緻為取向的餐飲業者已經開始慢慢提升水準。我覺得餐飲企業集團也是有社會責任的,他們有較大的使用量、有更充足的資金,應該做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皿。」

無論懷舊或新潮,在反映自身偏好的前提下,每一樣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謝欣翰說:「器皿能帶來療癒感,我不是廚藝精湛的人,但我買外食,一定把它盛放在好看的盤子裡,這會讓我覺得自己有被好好對待,那是屬於我和我自己的時光。」

黃顯勛也有感而發地說:「我們每天都會思考什麼場合要穿什麼衣服,但吃其實是人最重要的一個生活環節,也應該被好好地對待。」生活況味就從這些細節累積,好好挑選自己的食器,就是營造美好日常的開端,更是重新發掘在地文化底蘊的另類視角。
器皿的種種細節,讓謝欣翰(左)與黃顯勛(右)有著探索不完的樂趣。(攝影/陳冠凱)器皿的種種細節,讓謝欣翰(左)與黃顯勛(右)有著探索不完的樂趣。

「地衣荒物」的熱賣商品「中藥陶罐蠟燭」(右),造型靈感來自傳統中藥罐(左)。(攝影/陳冠凱)「地衣荒物」的熱賣商品「中藥陶罐蠟燭」(右),造型靈感來自傳統中藥罐(左)。


文ー林佳蕙
攝影ー陳冠凱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