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信仰正新潮——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陳孟亮 × 劇場服裝設計暨塑神師李育昇(台北畫刊110年4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4-07

2698

從百年古剎名寺,到新立的宮廟祭壇,台北市有不下百座的信仰聖地,在鄰里巷弄間扮演著庇護心靈的重要角色。而傳統信仰教人為善的本質並不退潮,透過文化創意工作者的投入與詮釋,可與時代的思想和習慣接軌,讓宮廟活動有了更活潑的樣貌,亦與當代生活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_DSC4576
傳統宮廟中的流行痕跡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陳孟亮,已擔任數回大龍峒保安宮「保生文化祭」的「家姓戲」製作人,回想當初廟方尋求校方合作的原因,便是想透過年輕人的創意與演出,為傳統祭典帶入新時代的氣息。在這樣的思維下,家姓戲有了不一樣的面貌,例如2016年他們所推出的《代面將軍》,即是改編自電影《神鬼戰士》的新編歌仔戲,她說:「歌仔戲本來就不像其他傳統劇種那麼拘束,可容納多種文化元素,編創的新劇本若夠精彩,觀眾的接受度也很高。如果一直演傳統戲碼,大家會覺得歌仔戲不過如此,演出新戲碼比較能夠吸引業界、年輕人和一般民眾。」

而從事劇場服裝設計已有十多年經驗、近年也為宮廟設計神明服飾的李育昇,入行的第一個劇場服裝設計作品,即為傳統戲曲的新編戲《曹七巧》所做。當時,他為了進行設計而多方蒐集參考資料,發現傳統宮廟中神明所著的衣袍上,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戲曲服飾元素,因而讓他對神明的衣袍產生研究興趣,他說:「在沒有電視的年代,大家把最好的娛樂經濟能量都給了戲曲,一般人的生活盈餘則捐給了神明,因此最好的東西就會出現在宮廟或戲曲舞台上。」

李育昇指出,現在看來,傳統的宮廟或戲曲服飾,其實都反映了當年的時尚,他說:「鑼鼓喧天的『咚咚鏘』,就像當時的重金屬搖滾,繞境活動則是一種派對,這些事物呈現的方式很類似,只是彼此關注的事情不一樣。」以此觀之,信仰的呈現方式與生活潮流其實密不可分,在宮廟的相關物件設計中,適時加入當代的符號或設計語彙,非但不違背原有的精神,還有助於宣揚傳統價值。

為信仰加入時代新詮釋

新時代的創意,為傳統的延續和傳承帶來了活水,然而創意的行使並非漫無章法,而是必須從劇種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發想,陳孟亮強調所有的時代新詮釋,仍應以傳統為本,才不至於失了應有的形貌。她以流行樂融入歌仔戲為例,如果僅以閩南語寫詞編歌,卻忘了使用七字調、都馬調、雜念調、哭調等歌仔戲應有的曲調,只會成為與一般閩南語歌曲無異的新作,而無法稱之為歌仔戲,「我們尋找的是熟悉事物中的新鮮感,可以在配器、節奏、板式上進行調整,但一些基本元素仍應存在,而非全部放棄。」

李育昇也認為,在不牴觸宗教禁忌的大原則下,設計師還是有極大的發揮空間。例如去年台北青山王繞境活動時,他受託為總統蔡英文特製贈予青山王的紅綾,便是依文公尺所定的吉數,按比例量製而成,但在紋繡的部分,他除了以五爪金龍作為一側的紋樣,還大膽地以藍腹鷴取代了傳統的鳳,他說:「青山王隸屬王爺信仰系統,王爺非帝君,照形制只能用到四爪的『蟒』,但這條紅綾是最高民意首長贈予王爺的禮品,所以破格用了龍紋,而我也希望這樣的物件能和台灣接軌,與其選用一輩子沒看過的想像生物,倒不如將台灣特有種藍腹鷴『鳳形化』,讓這樣的圖案更被大家所認同。」

此外,近年開始製作「大神尪仔」而兼具塑神師身分的他,在近期製作七爺和八爺尪仔時,也在細節上進行微調。除了保有兩尊神像應配的「二郎盔」,他把傳統七爺頭上常見的題字「一見生財」改成了「四時無災」,「以前的好東西應該以『復舊如舊』的方式保存,但與時代脫軌的事物也得有所調整。以前因爲戰亂,大家窮怕了,都覺得發財很重要,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神明該被賦予的意義也自然不同。」
_DSC4595_DSC4627
陳孟亮,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曾多次參與歌仔戲新編戲曲的製作,近年並擔任「保生文化祭家姓戲」戲曲學院演出製作人。李育昇,劇場服裝設計師暨塑神師,近期成立「拚場piànn-tiûnn」團
隊,以製作新時代的「大神尪仔」和神明服飾,為傳統信仰注入新思維。



o27195a870f9657d113b35079a6a344e7_4620693218554753865_210330李育昇將台灣特有種藍腹鷴「鳳形化」,融入於紅綾的設計中,讓大家更具認同感。(圖/李育昇)

與現代生活連結的祭儀

信仰與生活密不可分,宮廟中的祭儀和文物即是文化的縮影,透過文創的力量,能讓歷時累積的文化精粹,與當代社會所信仰的價值,產生更深遠的連結。陳孟亮認為傳統禮俗在新時代的變革中,也許無法馬上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可以透過每一回細部的改變,讓信仰所推動的良善價值與時代的思想和習慣接軌。

陳孟亮樂見像保生文化祭這樣的民俗慶典,在民間與政府的合力推廣下,已成為市民年年期待的活動。無論是家姓戲,或是藝陣中的「扮仙」,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在保生文化祭中的演出,都成為眾所期待的重頭戲之一,她說:「年輕學生或許經驗稍嫌不足,但年輕演員可以翻、可以打,新編的戲曲也很精彩,大家還是給予支持。同時年輕的表演者也會吸引年輕觀眾參與,這對文化傳承是很重要的一環。」

李育昇認為,傳統都曾是一方的流行,而宮廟傳統則是經時間淘洗後留下的經典,「宗教信仰就跟語言一樣,如果不能和生活產生連結,很快就會消失。如何讓他們回到大眾的視野中,那才是重要的事。」為了讓這樣的文化元素和一般市民的生活產生更多連結,他還曾把自己製作的「電氣七爺八爺」放在熱鬧的台北街頭展出,他說:「那是一個開放場域,我們無法設定來訪的觀眾族群為何,本來還擔心會不會嚇到小朋友,但經過設計轉化過的七爺、八爺,他們的現代化造型,小朋友的接受度都還滿高的。讓他們在這樣的非傳統場域現身,也可以讓更多宮廟信仰系統之外的民眾接觸到這樣的事物,讓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時代在變,舊時代的事物也應與時俱進,而傳統信仰與祭儀的再生,並非大幅度地改變原有的方式,而是藉由新時代的詮釋,透過像戲曲或神明袍服的細節,一點一滴地產生溫和的改變,讓值得承延世代的信仰精髓融入時代的生活脈絡中,成為持續支持眾生的當代心靈庇護所。
保安宮_210312_6_修由年輕世代參與演出,也能為傳統祭典帶進新一代的觀眾。(圖/陳孟亮)
電氣神將千里眼與順風耳,曾參與2020台北燈節於西門町中華路展區『廟宇之光』李育昇近年開始參與「電氣神將大神尪」的設計,賦予神明袍服新視感。(圖/李育昇)

文ー林佳蕙.攝影ー顏涵正.圖ー李育昇、陳孟亮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