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走出去進行一場城市漫遊(台北畫刊110年8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8-05

3174

在疫病肆虐時的台北,走出大門的人變少了,拉開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成為安全保障;但坐在書桌、餐桌前的凝望以及飽餐,不僅沒有得到更多平安的祈福,反而更加焦慮。缺乏走動的身體,猶如哲學家盧梭所說,將失去思考、失去判斷,甚至也將失去靈魂。於是,我起身走出去。

台北對我而言是既陌生也熟悉的地方,以50 公里的時速在城市裡穿梭,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尋路的指引座標,一閃而逝,陌生的地方還是陌生。但以時速5 公里行進的身體,則是一種逍遙,眼前出現的景致總會化成驚喜及好奇,好奇那轉角的荒地何時成了優雅的綠洲,而荒廢許久的老屋在魔法的施作下,成為遊人造訪的聖殿。今天,我想走看藝術。

漫遊藝術
台北市是一個巨大的美術館,多元且有趣。這個說法對文化經費比例總是墊底的國家來說,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可是千真萬確,且這些耗費巨資的收藏,不需付費即可觀賞。的確,我說的就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能讓城市漫遊者感受它們在城市中加值環境之美,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地點記憶。

捷運風景
公共藝術在捷運中是一道道流轉的風景,默默地出現在牆面、屋頂或是街道的角落。台北的6 條捷運路線,每一條都可稱作一個美術館,其中收藏品的獨特性與其地理位置有密切的關聯。北門站收藏曾在地下屬於清代鐵道系統的考古遺構、大橋頭站的作品收藏了鄰近迪化街販賣南北乾貨的陶瓷物件、大安森林公園站小廣場則有綻放花樣繽紛的機動藝術、吐著水的青蛙以及秋日楓葉飄落的悵然場景。在松山站,超大的光點天幕像是基隆河的流水潺潺映光、台大醫院站月台上那幾雙優雅的大手,似乎正要呵護、擁抱身體受傷的人們。

未來風景
南港是台北市的新櫥窗,生技、軟體、金融產業大量進駐,娛樂、藝術產業也在此集聚。公共藝術在此超級密集、藝術家名單長到驚人,大師如草間彌生、Tomás Saraceno、Olafur Eliasson 及各國藝術家群,如FAHR 021.3、Chris Wood、Heike Weber、新宮晉、Tony Cragg、teamLab 等,加上許多台灣一流的藝術家作品,爭奇鬥豔。雖然關於未來常以奇景作為誇口的字眼,但南港不只有現代時髦的都市景致,無數的藝術品正在柔化這個曾是「台北黑鄉」的硬派工業城。

南港金融中心中Tomás Saraceno的作品阿根廷當代藝術家Tomás Saraceno 位於南港金融園區的《雲城市:HAT-P-12》,由12 個多面金屬體組成,閃亮突出卻也包納周遭的景物。

共好風景
台北最新出現的地景變化,莫過於不斷被建造起來的社會住宅。每一座社宅的出現,所標誌的不單是居住正義價值的承諾,更是對於全體市民共好的想像。最終將有超過9 億元的藝術品以各種姿態出現,而其中部分已經完成。青年社宅中,入口廊道的屋頂上,色彩繽紛的枝枒向四方展開,像是對居民每日輕快的招呼;東明社宅裡,背部長出植物的兔子在綠地上鑽竄,像是活潑樂觀的小神仙,日日激勵這裡的居民;興隆社宅有一道滿滿行李箱構成的牆面,行李總帶有人們深切的回憶,每個人都經歷過離家、定居、離家又定居的循環,而身邊的舊行李箱,就成了深厚記憶的伴侶。

「漫遊者」是哲學家班雅明在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的詩文中所發現的現代人現象,現代人的身體感受逐步成為認知的座標、思想的受孕所。但如今的漫遊者大都遁入在虛擬世界,許多人已經好久不曾進入城市中隨意的閒晃。「走出來」所加值的可不是身體的氣力,而是靈光啟發的碰撞、思想的激發。走進城市,悠遊在隱沒的角落中或凝視終端軸的藝術作品,常讓人神往,不忍離去。

是千篇一律的日常讓我們忘記了周遭的變化嗎?還是遲鈍的身體已經讓我們對周遭無感?或許,是該打開大門出來走一走了。

 
褚瑞基副教授圖.文ー褚瑞基
賓州大學建築系碩士,前《ta台灣建築》雜誌總編輯,現為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擅長建築史、建築藝術、建築與文化資產跨領域整合與教育,著有7本建築專書,並持續進行公共藝術創作及策展。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