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極端氣候下的防災新思維(台北畫刊110年8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8-05

3442

今年6月彩雲颱風挾帶大量雨水,造成台北市信義區、文山區多處淹水的景象仍歷歷在目。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儘管台北市擁有完備的水利設施,極端強降雨仍可能造成令人措手不及的災害。面對如此處境,除了北市府積極增進水利設備的效能,民眾亦需具備與水共存的自主防災新思維,在災時做第一線的即時處理,提升海綿城市防洪韌性的能力。

精進建設打造海綿城市
台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早期推動「總合治水」政策,完善台北市的防洪安全基礎,自2015年起持續以「韌性水調適」、「永續水利用」、「友善水環境」為方向,推動「海綿城市」政策,期許打造永續、安全和生態的城市環境。

IMG_0248水利處處長陳郭正認為,深入了解台北市的地理與水文狀況,才能有效治水,保護市民免於災害的威脅。(攝影/林冠良)

「海綿城市是一個願景,需藉由長期的水利設備檢查、修復及保養來具體實踐。」水利處處長陳郭正表示,台北市每年針對既有的水利建造物和抽水站等設施進行三階段安全維護及檢修,也補強下水道系統結構以延長使用年限,以確保水利設施能發揮正常功能。針對易淹水地區則建設生態滯洪池及分洪道,並新建抽水站,像是去年12月完工的大直二抽水站,啟用後增加每秒20噸的抽水量,可有效改善內湖地區積水問題。

除了以滯洪、防洪設施解決排水問題,亦須藉由透水、保水的建設,提升都市的降雨容受度。水利處自2013年提出「流出抑制」的概念,即讓基地內的洪水能夠留置,透過控管一般建案開發所增加之地表逕流量,同時搭配公共建設開發的保水規範,推動如公園綠地、停車場等公有設施設置能讓雨水入滲的設施,以確保城市的保水量達到一定標準。截至2020年底,一般建案及公共建案累計約有1,000件開發案,完工後可分擔約達24萬立方公尺雨水貯留及調節空間。

智慧科技掌握即時水情
為更精確操作水利設備,水利處近年來結合智慧科技,布設多元的感測裝置及監視設備,並結合中央氣象局的降雨雷達資訊,以隨時掌握水情動態,「透過雨量站、水位站的數據資料,能夠即時了解上游區降雨情形及排水狀況,讓抽水站提前暖機做準備,將災害發生率降到最低。」陳郭正說,藉由科技將日常及災害水情資訊數位化,進而以大數據分析做準確決策,以應對極端氣候的不確定性,「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做到主動推播整合資訊給相應區域的民眾,以便民眾配合執行自主防災措施。」

玉成抽水站2水利處每年定期對水利建造物、抽水站等進行維護檢修,為可能突如其來的急降雨做好萬全準備。

與水共生提升互助意識
除了水利設施的布建,也需要增進民眾的自主防災意識與災害應變能力。「大部分災情的發生,往往是居民缺乏防災意識,像是不清楚社區防水閘門的使用方式、地下室淹水的防禦措施等。」陳郭正比喻,排水系統如同浴缸排水孔,突然有一盆大水倒入,就算排水孔再怎麼通暢,仍舊會造成短暫積水,而台北市因盆地地形影響,縱使所有水利設備都完善運作,若遇集中性強降雨,仍可能發生水災,因此全民皆需具備自主防災意識,學習與水共存。

北市水利處希望能將專業知識或防救災資訊,深植於里民的心中水利處力推社區自主防災計畫,透過課程、實地演練,將專業知識和防救災資訊深植里民心中。

位於山坡與平地交界處的內湖區大湖里,是暴雨積水的高風險地區,吸取溫妮及納莉颱風所帶來的經驗,台北市政府除了在此興建滯洪池,亦協助輔導大湖里成立自主防災隊,進行自主防災訓練。每當颱風、暴雨來襲前夕,社區自主防災隊便會執行排水溝渠淤積清除、查看排洪設施等作業,並協助鄰里關閉防水閘門,不斷掌握水情提供在地里民即時的應變訊息,雨勢過後則協助鄰里盡速恢復社區作息。

「沒有遭受過災害就不會有這樣的意識。硬體再怎麼加強都只能在固定的地方,但雨不一定會下在滯洪池的位置。」大湖里里長郭坤祥說,為精進社區自主防災運作,平時便會進行一系列防救災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學習及演練,「今年彩雲颱風侵襲台北,大湖里能安然度過,就是鄰里之間自助、互助以及市府公助,共同合作的成果。」

打造海綿城市,同時提升自主防災意識,發揮「七分自助、二分互助、一分公助」的概念,攜手應對極端氣候與災害的未定性,學習與水共生,邁向永續台北的願景。


文ー翁珮恒
攝影ー林冠良
圖ー台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