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共好精神活絡鄰里 青創活水滾動健康社宅(台北畫刊110年1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11-05

2901

位於松山區的健康社宅開放入住至今滿三週年,作為台北市首座執行「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簡稱「青創計畫」)的社宅,藉由多組青年住戶的創意提案及輔導團隊的共同努力,以課程講座、活動舉辦等方式將活力注入社區,不僅有效熱絡鄰里關係,甚至拓展為社宅周邊的社區營造,翻轉大眾對社宅的既定印象,逐步建立健康社宅的品牌。

集結社宅能量共建品牌
「一開始只是期待能舉辦社區共作、共學的計畫,沒想到會遇到這麼多興趣相同的鄰居。」青創戶兼社區品牌「共耕食代」發起人詹凱毓說,最初第一年的提案是「寶貝樹親子共學堂」,以親子共學為概念,在社區頂樓園圃舉辦「小小農夫體驗營」,沒想到過程中遇到不少熱愛農耕的鄰居,活動結束後也時常在頂樓相遇,於是彼此自發性地組成農耕隊,開始有系統地規畫農耕活動。

DSCF0742居民因共同的興趣碰在一起,眾人耕耘出的豐碩成果,促成社區品牌「共耕食代」的成立。

而計畫在第二年,因輔導團隊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的協助,開始接觸許多農耕相關師資。「大家都是都市人沒種過菜啊,你看現在菜長得這麼好,我們可是把它們當孫子一樣照顧!」住戶林素霞及黃書堅說,退休後的生活因為照顧園圃而每天神采奕奕。「那時候我們從零開始學習,翻土、播種、澆水、施肥……慢慢累積農耕知識後,才有如今的豐沛成果。」詹凱毓說,大家的齊心照料讓園圃的收成也越來越穩定,「我們將新鮮採收的菜包入餃子裡,味道鮮美很受歡迎,也因此在第三年萌生建立社區品牌的想法,與住戶組成團隊,將我們的產品推廣到社區外,進行一場社區共好的社會實驗計畫。」

於是由詹凱毓與同伴羅妙禎主導建立共耕食代,並發起餃子小聚活動及線上募資,帶領住戶們一起推廣共耕食代的理念。餃子小聚活動邀請長輩們加入與指導如何包水餃,重現在地婦聯五村的眷村麵食文化,也傳承老一輩的技藝與記憶。之後更擴大為公益餃子送餐行動,關懷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的長者和社宅內的獨居及弱勢户,落實公益永續共存的價值。

「我當時就是被餃子小聚活動所吸引,也帶著自家釀的醋與大家分享,不但餃子與醋的結合非常搭,我們也是一拍即合。」共耕食代成員蔡玫專說,過程中她也開始利用自己的專長開發果醋,從中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

從社宅到社會的互生共好
「為了讓大家能夠藉由接觸產品更加認識我們的品牌,我還特別去台北市都市再生學苑學習社區營造,原典在這方面也給予很多協助。」詹凱毓不僅深入研究食品安全相關規範,並結合社區營造相關知識及方式,有系統地逐步建立屬於社區的品牌。而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詹凱毓也越來越了解在地的人文特色,「眷村不只擁有豐沛的麵食文化,還有鄰里之間濃濃的互助共好精神,就跟我們一樣。」

健康社宅以青創住戶為出發點,三年來在青創戶的熱忱和住戶的支持中,不斷催生出各式互動,奠定了社區營造的基石,持續將社宅能量發散到社區間。藉由一次次活動籌辦的經驗,青創戶也收穫滿滿,「青創戶到後期甚至能開課講授經驗分享,能夠明顯感受到青創戶們帶著鄰里打造社宅居住文化,也同時累積自己的能量。」原典創思執行長施汎昀表示,青創計畫提供青年舞台,從中累積的經驗不只有益社區,也成為個人發展的動能。

健康社宅的青創戶打開了社宅營造的第一道門,「付出,常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回饋回來。」一路在健康社宅耕耘的詹凱毓及蔡玫專都認為,社宅與青創計畫的結合是一加一大於二,從個人發散的公益效益擴散到社群、社區乃至於社會,最後又反饋己身,真切地感受到鄰里因社宅結緣,也因社宅而共好。

DSCF0773詹凱毓協助社區居民將採收的新鮮蔬菜,製作成食農加工產品,打造獨特的社區品牌。

DSCF0831羅妙禎、蔡玫專、詹凱毓和施汎昀(由左至右),希望透過青創品牌「共耕食代」將健康社宅共好、共享的精神傳承下去。


文ー翁珮恒
攝影ー蔡耀徵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