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穿梭線上線下 感受藝術的靈光(台北畫刊110年12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12-09

2490

過去,許多人將藝術、文化視為陽春白雪,即便抱持興趣,也不知該如何親近。近年許多策展人透過內容的梳理、表現形式的重構,讓藝文不再難以理解。如今,無論是走進彷彿白盒子般的實體展覽空間,或是坐在電腦螢幕前,都可以在策展人或藝術家的精心安排下,開啟實體或線上的藝文體驗。

無論是走進彷彿白盒子般的實體展覽空間,或是坐在電腦螢幕前,都可以在策展人或藝術家的精心安排下,開啟實體或線上的藝文體驗。(圖/王宗欣)找到核心是策展的第一步
身兼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創意總監等多重身分的設計團隊「dosomething studio 」創辦人王宗欣,具有豐富的策展經驗,問及如何在一方空間中,將展覽核心傳遞給觀眾,他分享:「實體策展的關鍵,在於問對問題,並找到適合的表現形式。」

王宗欣表示,策展團隊可以藉由設計思考的模式進行策展,像是英國設計委員會(Design Council)提出的「雙鑽石模型」(Double Diamond Model),便是可以參考的模型之一。這個模型將創作過程分為發現、定義、發展、交付四個階段,前半段的「發現」、「定義」意指由研究及企畫團隊針對展覽主題進行田野調查,並將問題逐步收斂; 後半段的「發展」、「交付」則是指策展人為主題找到最合適的表現形式。

「我在策畫『Super Fake 超級假數位藝術展』等藝術類展覽時,身兼藝術家與策展人身分,便會從主觀感受出發,在發現、定義階段,多以自我詮釋為主;而在策畫2021 台灣文博會『萬神殿』這類跟產業有關的展覽時,就必須經由田野調查等方式,問出對於該產業有幫助的問題。」王宗欣說明梳理展覽論述的方法。

王宗欣策畫「Super Fake 超級假數位藝術展」,探討在過度包裝的社會,產生哪些「超級假」的荒謬幻象。(圖/王宗欣)王宗欣策畫「Super Fake 超級假數位藝術展」,探討在過度包裝的社會,產生哪些「超級假」的荒謬幻象。

2021 台灣文博會「萬神殿」的活動網頁,除可即時分析觀眾喜歡的IP,也能與觀眾進行互動,提供不同的觀展體驗。(圖/王宗欣)2021 台灣文博會「萬神殿」的活動網頁,除可即時分析觀眾喜歡的IP,也能與觀眾進行互動,提供不同的觀展體驗。

在梳理出展覽論述後,接著得確保展覽主題透過適當的表現形式呈現。對此,策展經驗橫跨實體與線上的王宗欣表示,近年線上展覽發展越見蓬勃,相較於實體展覽,線上展覽的優勢在於數據蒐集、線上共創;然而可以從五感著手,不侷限於聽覺與視覺的表現,則是實體展會無可取代的特質。

實體、線上展覽各擅勝場,雙線並行更是近年趨勢。王宗欣在策畫Super Fake 超級假數位藝術展時,便以實體展覽為主、線上互動為輔,主辦單位在現場為觀眾拍下觀展照片,經觀眾同意後,將照片作為線上展的素材之一;而在策畫2021 台灣文博會「萬神殿」時,王宗欣則設計出彷彿交友軟體般的活動網頁,讓正在排隊的民眾針對網頁中的IP 表達喜歡與否,主辦單位再依據網頁蒐集到的即時數據,分析出不同年齡層觀眾喜歡的IP,並將之投影在主場館的大螢幕上,與觀眾即時互動,為藝文展會的體驗開啟更多可能。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致力於促進數位藝術發展、推展數位藝術活動,近年也嘗試以線上展覽開創藝術表現的更多可能。(圖/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致力於促進數位藝術發展、推展數位藝術活動,近年也嘗試以線上展覽開創藝術表現的更多可能。(圖/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線上策展讓藝文體驗更多元
同樣嘗試為藝文展覽開拓更多可能的,還有位於捷運芝山站附近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陳湘汶表示,近年在數位科技發展下,全球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積極嘗試線上展覽,「尤其很多新生代藝術家、策展人一出生便身處網路時代,對於數位媒介應用極為熟悉,這種成長經驗也會影響他們的創作或策展方式。另外,近兩年的疫情也是促使線上展覽更加興盛的原因之一,而且我認為這個趨勢不會隨著疫情趨緩而消失。對我來說,線上展覽不只是實體展覽的替代品,更可以成為和實體展覽同等重要的表現形式。」

陳湘汶進一步說明,雖說線上展覽是以網路為載體,但就表現形式而言,又以兩種為大宗:一種是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及國內的

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美術館,將實體展覽線上化,讓觀眾即便因為疫情無法出門,仍然可以透過高畫質圖片欣賞藝術品; 另一種則善用網路特性,打造出適合網路載體的藝術品,或者是能夠即時互動、向外連結,甚至是具有遊戲感的線上展覽空間,像是台灣新媒體藝術團隊「涅所開發」所創作的沉浸式藝術展演平台,讓觀眾登入作品介面,選擇自己的遊戲替身,並藉此替身角色在展覽網頁中進行探索。

適當宣傳線上觀展的體驗模式
陳湘汶也以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線上策展經驗分享:「今年春天我們在籌畫藝術家吳宜曄的個展時,考慮到藝文場館之後可能會因為疫情而長期休館,便建議藝術家在創作時即朝網路作品的方向進行。後來我們除了開辦實體展,也將網路作品連結放上中心官網,讓大家可以直接在線上觀賞。」即便這次個展的線上觀賞人次不如過往實體展覽為多,但對於觀眾、藝術家和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而言,都是珍貴的新體驗,也讓觀眾藉此更深刻體認網路科技對現代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力。

然而,陳湘汶也提到,台灣線上展覽發展不久,即便在疫情期間因實體展館關閉,造成線上展覽數量暴增,仍有許多民眾因為不熟悉此種觀展模式而拒之千里。因此,如何與藝文媒體合作宣傳,並且簡化線上展覽平台操作模式,吸引更多民眾體驗線上展覽, 將是藝術家和策展團隊必須思考的事。

過去,我們常以「藝術無國界」形容藝術家的跨國合作,以及藝術作品跨越國境的影響力。而在網路蓬勃發展、疫情推波助瀾的世代,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僅跨越國界,更跨越實體與虛擬,讓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創作形式跨入了另一個次元,也讓觀眾親近藝術的方式更為多元。

吳宜曄個展「Adaptation 」中〈The Most〉以網路為載體,觀眾除了可在線上欣賞,也能在展場透過螢幕觀看。(圖/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吳宜曄個展「Adaptation 」中〈The Most〉以網路為載體,觀眾除了可在線上欣賞,也能在展場透過螢幕觀看。

吳宜曄作品〈You May Also Like〉,透過攝影機辨識觀者穿著與配件,並以此推播相關商品廣告。(左、右圖/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吳宜曄作品〈You May Also Like〉,透過攝影機辨識觀者穿著與配件,並以此推播相關商品廣告。(左、右圖/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文ー郭慧
圖ー王宗欣、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