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虛實藝起來 實境技術探索藝術新可能(台北畫刊111年1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2-01-05

2684

虛實混合技術的發展,不僅為藝術展演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也創造出與傳統藝術形式不同的表現語言,透過「草字頭Double-Grass」創辦人黃偉倫和VR虛擬實境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導演陳芯宜的分析,我們已可見虛擬實境技術發展下的未來藝術新境界。

在《留給未來的殘影》中,舞者潘柏伶和方妤婷頭戴VR 頭戴顯示裝置,模擬觀眾觀看VR 影像的狀態,呈現使用者在強大包覆感中,全然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模樣。(圖/行者影像)在《留給未來的殘影》中,舞者潘柏伶和方妤婷頭戴VR頭戴顯示裝置,模擬觀眾觀看VR 影像的狀態,呈現使用者在強大包覆感中,全然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的模樣。

虛實混合技術賦予藝術更多元的表現形式,現實環境與虛擬圖像都可化身為藝術展演的一部分。(圖黃偉倫)虛實混合技術賦予藝術更多元的表現形式,現實環境與虛擬圖像都可化身為藝術展演的一部分。(圖/黃偉倫)

帶領觀眾走入虛擬實境
「虛擬實境的世界是一個更趨近實體世界交流方式的虛擬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可透過視覺感受到強大的包覆性,那種體驗和我們用電腦點開一個個程式是很不一樣的,我們無須移動,只要戴上VR眼鏡,就好像能遁入那個世界,直接互動。」黃偉倫表示,在元宇宙概念中扮演重要角色的VR技術,近幾年已成為許多藝術創作者躍躍欲試的新領域,「這幾年強調觀眾參與的沉浸式劇場已經很普及,但VR帶給人的包覆感又更強、創造空間體驗的能力也更強大,無論你身處何處,只要戴上VR頭戴顯示裝置,便會有坐在觀眾席第一排或是親臨現場的感受。」

儘管VR技術令許多人趨之若鶩,他強調創作者不該為了VR而VR,觀眾是否能從中有所觸動才是真正的關鍵,「其實虛擬實境想營造的空間氣氛和故事內容,與實體並沒有太大差別,這只是另一種溝通工具,我們想要藉由VR 帶給觀者何種感受,這才是重點。」
有別於以往電視或電影的觀看經驗,以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的VR世界,能讓觀眾產生彷彿進入另一個軀體的感受,切身體會不同的情境與心境。例如台灣藝術家黃心健獲得2021坎城電影市場展最佳VR故事大獎的新作《輪迴》,便是讓觀眾成為在核毀滅後與同伴試圖逃離地球的故事主角。在這部作品中,戴上頭顯的觀眾可以看見自己的手上持有虛擬武器,周遭的場景則隨自己的身體轉動而有相應的角度變化,感覺自己真正成為故事中的一員,擁有與傳統電影不同的觀影感受。

「#花園練習」團隊透過 3D 掃描技術在虛擬空間中複製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讓參加的學員透過VR 眼鏡感受有別於現實的場地氛圍。(圖 固態記憶 solid memory)「#花園練習」團隊透過 3D掃描技術在虛擬空間中複製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讓參加的學員透過VR眼鏡感受有別於現實的場地氛圍。(圖/ 固態記憶 solid memory)

「# 花園練習」的展出中,創作者先以3D 技術,打造出人物與場景的虛擬分身,建構觀眾對角色和環境的認知。當學員開始進行瑜伽活動時,才發現影像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圖 黃偉倫)「# 花園練習」的展出中,創作者先以3D技術,打造出人物與場景的虛擬分身,建構觀眾對角色和環境的認知。當學員開始進行瑜伽活動時,才發現影像中的人物是真實存在。(圖/ 黃偉倫)

讓觀眾成為故事中的一員
VR技術所帶來的觀影經驗,給予觀眾前所未有的體驗感,就創作者而言,則是面對一種新的考驗。陳芯宜2018年第首次運用VR技術和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創作VR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過程中她深刻意識到拍攝VR影片與過往拍攝電影的邏輯不同,在這樣的虛擬世界裡,觀眾不再只是銀幕前的局外人,「當我們在思考如何構成整部影片的視覺空間時,得把觀眾的位置考慮進去,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裡面每一個物件的大小比例、遠近關係是不是符合現實世界的常態。」在這樣的拍攝前提下,她不能恣意拍攝特寫或使用鳥瞰的角度,也得考慮演員走動的路徑是否會讓觀眾感覺自己似乎會被撞到,她說:「以前拍電影就是專注在如何呈現電影的故事,但現在得讓觀眾相信自己已身處那個空間。」

陳芯宜發現,成功的VR電影可引發觀眾的直覺反應,例如不自覺伸手觸碰虛擬世界中落下的雨、閃躲直衝而來的物件,她指出:「一般電影呈現的是時間軸,是時間的藝術,但在企畫VR電影時,對於如何建構空間的思考,要優先於時間的概念,我感覺自己更像在搭建一個劇場空間。」

真實與虛擬交界的新體驗
黃偉倫認為由VR開啟的創作可能性,若能與實體世界進行串聯,也能創造不同的藝術體驗。例如黃偉倫在「2021創意內容大會」的「# 花園練習」展中,便運用3D掃描技術複製松山文創園區的巴洛克花園,並運用在虛擬世界中,讓預計進入實體花園參與瑜伽活動的學員,先在虛擬世界的花園裡見到瑜伽老師的3D人形,建構大家對角色的認知,「等到實體授課活動正式開始時,當大家看到真有這樣的一個人存在,都有十分不真實的感覺。」

同樣運用虛實交融的概念,陳芯宜則是邀請影片中的舞者周書毅,在《留給未來的殘影―衛武營特別展演場》2021版放映後進行現場表演,「這個演出在衛武營及台北電影節都曾嘗試過,在映後座談時,都有觀眾反應在拿下VR 頭顯後,會覺得現場的周書毅是假的,我覺得這樣的反應很特別。」

活用虛實體驗將開拓更多藝術展演的可能性,黃偉倫說:「我覺得目前可以看出大家對於新技術的探求,想知道新技術可以做到什麼,但當技術的追求到達一個程度之後,應該更注重內容的建置,這是使用技術的創作者應該關注的事。而在未來,當這樣的觀影經驗更加普及後,這些有力量的內容,將可以產生比傳統內容更強大的影響力。」

虛擬實境技術讓觀眾從旁觀者成為故事的體驗者,從而也賦予了藝術創作不同以往的視角,虛實融合究竟還能為藝術展演創造多少可能性?這個答案還有無限的想像空間等待我們去探索。

導演陳芯宜和舞者周書毅合作拍攝VR 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挑戰傳統的影像敘事方式。(圖/行者影像)導演陳芯宜和舞者周書毅合作拍攝VR 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挑戰傳統的影像敘事方式。


文-林佳蕙
圖-行者影像、黃偉倫、固態記憶solid memory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