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我們都愛現代劇場—— 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 劇場導演楊景翔(台北畫刊111年4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2-04-08

2304

台灣的劇場文化發展有年,透過一代代劇場工作者的傳承,保留了一處可以戲劇進行生命思辨與演出實驗的自由場域。透過兩位不同世代的劇場人,帶讀者回顧這些年劇場的發展,也探尋後續的創作發展方向。

我們都愛現代劇場——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 劇場導演楊景翔(攝影/陳至誠)

孕育現代劇場的搖籃
人們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和劇場導演楊景翔這兩代劇場人,多數時間都在排練場度過,他們不僅在這裡揣摩每個角色, 也在此琢磨自身的生命狀態。劉若瑀和楊景翔的生活不僅與戲劇交織,兩人在戲劇界的經歷,也映照出台北四十多年來的劇場發展歷程。


劉若瑀初入劇團的1970 年代末期,當時台灣雖有舞台劇演出,但大家對現代劇場的內涵仍不熟悉。多數人對劇場的概念,還停留在基督教團契活動,或是莎士比亞經典劇本演出。憶起當年一群人僅憑青春熱血就投入戲劇演出的勇氣,劉若瑀至今都深為感懷, 「那時候台北耕莘文教院的『耕莘實驗劇團』找了金士傑去接團長的位置,他就把我們一群愛看電影的朋友拉去演戲,那時候做劇場不受重視、收入不穩定,完全不能作為職業,我們純粹是一群愛做戲的人,一邊兼差、一邊演戲。」


1980 年,金士傑和卓明帶著原來在耕莘實驗劇團一起演出的夥伴,於台北創立「蘭陵劇坊」,由待過美國紐約「辣媽媽劇團」的吳靜吉博士進行演員訓練,藉由聲音與動作的整合訓練,劉若瑀和團員體認到演戲不該只是唸台詞、模仿動作,現代劇場強調創作的根源來自於個人,每位演員應該從自己的生命經驗挖掘出更具說服力的表演與詮釋方式,呈現更具感染力的舞台演出。在此信念下,他們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可作為動人劇本,於是他們將經典暫擱一旁,開始寫自己的劇本。


創團第一年,劉若瑀便和同團演員李國修、卓明與李天柱共同演出由金士傑編導的《荷珠新配》,這齣改編自京劇《荷珠配》的新劇,借古諷今,並加入了西方默劇技巧和現代社會情境,在當時顯得十分新潮,引起台灣藝文界的關注,更吸引了一批新血加入蘭陵劇坊,西方的劇場訓練和創作方式就此逐漸發酵。蘭陵劇坊雖於1991 年解散,過往的團員卻開枝散葉,創立了屏風表演班、表演工作坊、金枝演社、優人神鼓、紙風車等劇團,不僅對當代劇場演出形式與內容產生影響,也讓「劇場演員」逐漸成為被大眾認知的職業選項。


而2000 年後才上大學的楊景翔,剛好銜接上了「蘭陵劇坊」解散後的時代,透過學校正式課程、工作坊或是演講等形式,楊景翔陸續接受過金士傑、卓明和劉若瑀的指點, 他不僅深受這些前輩的影響,也因見證現代劇場演員心神合一的精彩詮釋,而決定投身劇場。楊景翔提到之前曾在日本看過「鈴木忠志劇團」的演出,演員發出的哭嚎聲是讓他難以在其他表演中再尋的演技,這讓他深受震懾,他說:「我們不只是被劇情所感動, 更是被表演者所散發的能量所震撼,而我一開始看小劇場,就是對那種演員不知從何而來的震懾力感到著迷。」


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劇場
在各劇團的努力下,楊景翔畢業後所處的環境,已和劉若瑀當年初入劇團的狀況大為不同。他在大學畢業後,便發現劇場已有逐漸產業化的趨勢,相關人才的訓練比前代更為完善,從業者人數和觀戲人數也明顯增長,讓戲劇系科班出身的他,無需歷經過多的就業掙扎,就能專心地在這條路上發展。


如今面對電視、電影、網路,甚至虛擬實境技術的出現,劇場人要如何讓觀眾仍願意走進實體劇場,已形成另一種挑戰。亦為「優人神鼓」創辦人的劉若瑀則對此抱持著相當的信心,她認為實體劇場是無可取代的。劉若瑀指出,劇場表演有別於影視劇或線上演出,無法預先綠影、剪輯或重拍,劇場演員得經歷長足的訓練,才能在每一次的現場演出精準呈現劇情和角色所需的狀態, 「劇場表演者面對數百或上千觀眾的當下, 總能精準呈現,並在剎那間產生收攝力,如此震撼的效果,正是吸引觀眾親臨現場的原因。」


楊景翔對此亦有同感,近兩年大家雖因疫情之故開始發展線上劇場,但他認為人們相聚並經歷同一時刻的那種體驗無可取代,因此實體劇場更顯得珍貴。他回想自己小時候每年都會參與鄉下的廟會活動,幫著大家舉旗、扛轎子,大家一起參與活動的那份儀式感,對社群產生重要的凝聚力,「在都市生活中,大家無法在車水馬龍中隨意聚集,這樣共同參與的經驗就必須藉由劇場或演唱會體現。而對我來說演唱會其實也是很劇場性的活動,必須親臨現場才能擁有那樣的感動。」

「蘭陵劇坊」時期的李國修、李天柱和劉若瑀同台演出《荷珠新配》,在當時深受好評。(圖/劉若瑀)「蘭陵劇坊」時期的李國修、李天柱和劉若瑀同台演出《荷珠新配》,在當時深受好評。(圖/劉若瑀)


迎向國際舞台的下一步
劇場,之於都市生活有其重要的使命,當大家有此認知後,人才的培育與設施建設便漸漸受到重視。身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對於台北市多年來藉由台北藝術節、台北兒童藝術節和台北藝穗節這「藝術三節」所進行的各種人才培育和陪伴計畫深表認同,「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這種國際級場館落成之前,台北市已經培養了一批具有劇場表演資歷的年輕人,而有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環境更加完善,演出機會增加,觀眾量也不同,將促使大家朝更專業、更成熟的演出狀態邁進。」


而楊景翔創立劇團初期,便受惠於由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籌備階段發起的「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讓他可以穩健的腳步累積製作經驗,他說:「年輕創作者製作一齣戲,頂多演出一、兩個星期,不管自己滿不滿意, 結束就是結束了,但透過不同的計畫,我們可以從提創意、讀劇開始進行逐步修正,這讓許多團隊能開始穩定成長。」


如今,北藝中心正式啟用,無疑將台北劇場的發展推向另一個階段。對此劉若瑀和楊景翔都充滿期待,他們指出若一個城市能有設備完善且尺寸多樣的劇場,將可讓劇團擁有循序漸進的學習運用空間。此外劉若瑀強調,年輕的團隊可以透過北藝中心各種不同的計畫,接受培育和指導,學習發展出內容結構更完整的劇本,並運用符合國際場館規格的硬體設施,製作可以被推向國際的節目。未來,在北藝中心演出的故事勢必精彩可期,而台北的劇場發展也將更為進階成熟,將本地文化的發展引向更深的層次。

劉若瑀,北藝中心董事長, 為「蘭陵劇坊」1980 年代初期主要演員,1983 年赴美國紐約大學戲劇研究所深造, 於1988 年創立「優人神鼓」。(攝影/陳至誠)劉若瑀,北藝中心董事長, 為「蘭陵劇坊」1980 年代初期主要演員,1983 年赴美國紐約大學戲劇研究所深造, 於1988 年創立「優人神鼓」。 
楊景翔,「楊景翔演劇團」創立者。師從賴聲川、Lissa Tyler Renaud, 曾任台灣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TVBS 戲劇中心編劇統籌。(攝影/陳至誠)楊景翔,「楊景翔演劇團」創立者。師從賴聲川、Lissa Tyler Renaud, 曾任台灣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TVBS 戲劇中心編劇統籌。


文—林佳蕙.攝影—陳至誠.圖—劉若瑀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