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邁向保育之路 回顧百年動物園(台北畫刊113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4-05-10

      4342

      臺北市立動物園將於今年10 月邁入建園110 週年,動物園的定位也從早期展示珍奇野生動物及觀看動物表演的空間,轉變成動物保育、研究及教育的場域,並成為台灣重要的動物救傷基地。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諶亦聰從動物園的轉變談起,分享動物園的當代意義及發展方向。

      P06-09 保育之路-1@臺北市立動物園臺北市立動物園加入馬來虎保育計畫,今年初自法國引入雌性馬來虎「Shima」。(攝影/詹德川)

      與世界攜手延續瀕危物種

      臺北市立動物園1914年於圓山成立,當時為大眾遊憩的場所,直到二戰末期全島進入戰爭狀態而沉寂數年。自戰後重建至1978年,動物園藉由動物表演吸引觀光人潮,仍帶有娛樂遊憩性質,但從1986年遷至木柵後,重新調整定位,除了仍是承載遊客歡樂回憶的場域,也逐步朝保育、研究及教育方向發展。

      邁入1990年代後,臺北市立動物園陸續加入「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東南亞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及「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等重要國際組織,展開國際保育交流。諶亦聰指出,透過與這些國際組織互動,園方參與國際動物園之間的物種調度及保育繁殖,建立瀕危物種的域外族群。

      「許多動物因棲地消失,面臨絕種危機,所以必須發展出原始棲地外的域外族群,達到延續物種的目的,這也是動物園的重要任務。」諶亦聰表示,建園110年之際,園方更加積極拓展瀕危物種域外族群保育,今年便從法國動物園引進馬來虎,成為全球馬來虎域外保育計畫的一分子,而園內的馬來貘及小貓熊等,也陸續前往日本繁衍後代,與世界各國一同翻轉物種瀕危趨勢,是臺北市立動物園當前的重要發展方向。

      野生動物救傷的最強後援

      臺北市立動物園發展方向的重要轉捩點,可追溯至1996年成立「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自此開始協助動物救傷收容,舉凡非法走私或涉及動物福祉問題而被查緝沒入的動物、遭路殺或遊蕩犬貓攻擊的野生動物,都會送到收容中心醫治。諶亦聰說明,動物園因救傷經驗所發展出的科學實力十分重要,有助於獲得國際認可,進而參與國際間的物種調度及保育計畫。

      而2006年成立的「保育研究中心」,則負責動物的保育、研究及繁殖,同時發展生殖醫學技術,運用生殖科學技術讓大貓熊「圓圓」產下後代便是一例。諶亦聰表示,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與保育研究中心的設置,也確立動物園作為野生動物保育基地的定位。

      P06-09 保育之路-2臺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諶亦聰分享,110週年園慶以最能代表動物園保育成果的穿山甲作為主視覺標誌。(攝影/李智為)

      營造生態多樣的動物宜居環境

      因應動物園的保育定位,臺北市立動物園近年持續改善園內空間,並按照動物的習性與需求,營造更適合牠們居住的多樣化環境。

      諶亦聰指出,2019年落成的熱帶雨林館(穿山甲館),即改變傳統圈養及展示動物的方式,打造仿大自然生態系的場館,讓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及魚類混群生活。遊客在步道上繞行時,可近距離觀看在熱帶喬木間跳躍的棉頭絹猴、飛翔的栗喉蜂虎及悠游水池的象魚等;園方也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合作,將超過兩百種植物引進展館,其中不乏在野外瀕臨滅絕的台灣捲瓣蘭等珍貴植物。

      此外,諶亦聰也透露,規畫中的「台灣動物區」同樣以展示生態系的概念來打造,將讓遊客在步道上行走時,逐步體驗台灣的水域、淺山及高山的自然環境特色,並在其中看見水獺、梅花鹿及台灣黑熊等動物。

      110週年園慶期盼野性再現

      臺北市立動物園自1990年代積極展開保育之路,迄今已累積豐厚成果,今年即以「Devoting to Rewilding」作為園慶主軸,其概念來自「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發起的「翻轉物種瀕危趨勢」(Reverse the Red),點出動物園的重要價值便是透過保育行動讓瀕危物種重返野外。

      園方從園區的三百多種動物中挑選出13種保育物種,包含台北赤蛙、穿山甲、石虎、歐亞水獺、台灣黑熊等本土野生動物,以及馬來貘、馬來虎、亞洲象、小貓熊、羅地島蛇頸龜等亞洲區保育物種,與金剛猩猩、越南鷴、無尾熊等國際保育交流物種;除了與遊客分享這些動物的故事,也延伸出一整年的活動規畫。

      例如將於5月17日試營運的「瀕危故事館」即透過舉辦特展,傳達生命教育及動物園的價值;另配合6月2日世界環境日,在園區舉辦螢火蟲之夜,帶領民眾觀察園內生態。此外,動物園將與木柵貓空地區在地單位合作,結合藝術、宗教及自然生態等元素,共同推動「里山川」文化公共藝術計畫。

      P06-09 保育之路-3@臺北市立動物園臺北市立動物園與國際合作推動馬來貘的域外族群保育。
      P06-09 保育之路-4@臺北市立動物園來自日本的小貓熊「未來」於今年結束檢疫,正式加入臺北市立動物園小貓熊大家庭。

      轉化喜愛之情為保育力量

      諶亦聰分享,動物園的每一物種都有其重要性,其中受到大眾矚目並帶動觀光人潮的,便是1999年從澳洲庫倫賓野生動物保護區引進的無尾熊「派翠克」與「哈雷」,該年創下500萬人次參觀紀錄,其後如國王企鵝及黑腳企鵝、大貓熊「團團」與「圓圓」,也吸引無數大小朋友一睹風采,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回憶。而本土物種如亞洲雲豹、亞洲黑熊及石虎等,也都受到不少動物園粉絲喜愛。

      無論是人氣動物的粉絲,或是參觀動物園的遊客,都是動物園保育之路上的夥伴,不妨將對動物的喜愛化為支持的力量,展開「Devoting to Rewilding」的第一步。

      【文・游如伶 攝影・詹德川、李智為  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