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3月第578期—拆除忠孝橋引道/北門再現古城風華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3-15

4383

北門照片.jpg
▲北門古城再現風華民眾可探訪散步的新景點。(圖/聯合知識庫,林伯東攝)

2016年2月11日這一天,擁有132年歷史的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在被忠孝橋引道遮蔽39年後,終於再次重現古城門風華。台北市政府從2月7日0時起,開拆忠孝橋引道,原本預計花8天工期,但在公部門、承包單位共同努力下,2月11日便拆除完畢,進度提前2天,展現高效率。
 
北門重見天日 金鐘罩護身
台北市工務局局長彭振聲強調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是北市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最重要的第一步,若能重現北門廣場,除了能喚起民眾對歷史文化的記憶,也能創造北市國家門戶意象。尤其,北門的歷史意義,在於曾是台北城內通往大稻埕一帶的主要交通孔道。彭振聲表示,這次拆橋作業難度高,主要是附近古蹟多,加上位處交通要道,因此採用「人海、機械海」戰術,加速作業,近2千人日夜輪流施工、維持交通,才能提早完工。
 
為解決台鐵在地下化之前,路口平交道所造成的交通瓶頸,1978年開始興建忠孝橋引道,但卻同時遮蔽了北門。事實上,北市府過去曾4度規劃拆除引道,最後一次是在2011年,當時考量最佳時間點就在今年,因為這時北門周邊的交通設施已規劃完善,因此,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前年上任之後,在配合「西區門戶計畫」情況下,決定選擇春節期間車流量影響最小的時間點來執行。
 
承包商在1月6日就已先進行拆橋前置作業,包括橋周邊擺放柵欄、挖除分隔島灌木。忠孝橋引道全長750公尺,市府將引道劃分為6區,彭振聲表示,其中難度最高的莫過於靠近北門那一段、長達35公尺的橋面,因為橋面與北門的距離僅60公分,施作過程中,因擔心碎石噴濺會傷及北門,因此採取機械切割工法,減低碎石噴濺情況。此外,北門周遭地板也鋪鋼板,減輕土塊掉落所造成的地面震動,而北門外也架設俗稱「金鐘罩」的鋼架隔屏。
此外,北門附近的文化資產還包括台北郵局、三井倉庫、鐵道部博物館等,每4小時實施安全監測,檢視是否有裂縫,以及傾斜量等數據,幸運的是,在施工過程中都沒有問題。
 
西區門戶計畫啟動 形塑國家門戶意象
拆除期間的交通管制也同步執行,包括忠孝西路往西全封,往東留一車道,忠孝西路(西寧北路到重慶南路)南北向全封,封閉範圍內國道客運及市區公車改道等,由於是春節期間,開拆後交管對於整體交通影響並不顯著,不過引道拆除後,接下來到11月底前,還要進行路型復舊,建議民眾改道中興橋或台北橋。
 
拆除忠孝橋引道是「西區門戶計畫」的第一步,接著要調整路型及公共運輸動線、重現北門廣場;另外,配合機場捷運線通車,台北關A1車站啟用,也要改造台北車站外部廣場,形塑國家門戶意象;而西區整體土地利用及調整,也要納入文化、產業面向思考。
 
台北車站周邊存在著台北城從清朝、日據時期直至民國的豐富歷史資產,隨著忠孝橋引道退休、拆除,北門再現風華,相信不論對於首都國門的意象打造,或者吸引國內外觀光客的注目,乃至於增添台北城歷史紋理的豐富性,北市府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文╱羅素
圖╱聯合知識庫,林伯東攝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