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3月第578期— [公民總主筆] 空地耕作+屋頂綠化/推動台北邁向田園城市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3-15

3214

田園城市(Garden City)是發源於19世紀英國的一項運動,它不是傳統的綠化,而是空地耕作,重點在「耕作」,讓城市居民化身城市農夫,共同改造都市的「體質」。
 
日本、韓國也一直在推動田園城市概念。日本的里山倡議,田園城市可以利用都會的公園綠地、校園及閒置空間,以生態農耕的方式,共同打造生物多樣性的城市。韓國首爾的案例,則是建構起能讓市民共同參與的都市農業支援網路,主責單位為「都市農業科」,另設置「都市農業市民委員會」,將民間建議提供給「都市農業科」,其25個行政區皆設置銜接此議題的在地單位。
 
田園城市也成為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的新政之一。台北市去年約有4,000萬元的經費用於田園城市,分別分配給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大地工程處、產業發展局、教育局、民政局及公訓處,其中以教育局的2,583萬元為最多,一年當中有230所學校參與小田園計畫。
 
C2-2.jpg
▲田園城市是柯P新政的重點項目之一,希望打造綠色健康的台北。(潘俊霖攝)
 
從量的指標看來,成效不錯,但是實際訪談結果發現,大多數國小採買的是非永續的資材,並且流於單次性體驗種菜,多是買大公司的種子或菜苗、肥料,單一種植,並非扎根於食農教育。
 
P8換圖(高讚賢攝).jpg
▲林邦文認為,田園城市不只是種菜與綠化,更重要的是永續的食農行動。(高讚賢攝)
 
目前台北市幾個做得比較好的國小,都是過去幾年學校內部本身有興趣與能力,因為搭上市府這股田園城市的風潮,繼續推動。至於市府周邊的6區田園基地建置,還是以傳統的公園工程建設為框架思考,並沒有帶入食農、永續的生態層面。
 
田園城市的概念,在柯市長列入新政之前,民間早已經開始推動。由一群關心都市農耕的市民所組成的台北市食農行動(Sustainable Agri-food Actions),從2010年就開始累積經驗,他們以樸門永續概念來創造都市有機資源在地循環,在博仲法律事務所的綠屋頂,提供生物棲息,減緩都市熱島效應,一年平均減少電費2萬2,490元,雨水回收量高達43公噸。
 
另外,在屋頂種菜的信義國中,主要是由信義社區大學培育及觀察記錄當令蔬果生長情況,以成人教育的學習型組織做為觸媒,提供課程。萬芳醫院8樓約600坪的陽台,以園藝治療(Healing Garden)的方式,讓病人透過五感耕種體驗,迎向更健康的人生。文山區成功國小、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小玩伴食農教育推廣團隊則連結資源,打破空間的限制,協力在校園內種植水稻,推動學童的食農教育。
 
田園城市並不是只有種菜、種樹,綠美化而已,它可以是永續的食農行動,讓環境議題從日常生活改變。今年台北市運用在田園城市推廣實施計畫的年度經費約7,000萬元,在實施之前,建議應該讓參與的市民團體回顧檢討第一年的執行經驗,如此將可以擁有多一些的市民角度與思維,讓我們的城市多一些美的改變。
 
C2-4.jpg
▲萬芳醫院8樓的萬芳農園,以園藝治療的概念幫助慢性病患者康復。(圖∕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林佳安攝)
 
(作者為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副理事長,目前為FM93.1台北廣播電台週三晚間6點到7點「公民總主筆」節目主持人)

 
文╱林邦文
攝影╱高讚賢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