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2月第577期—魚夫繪臺灣書店∕從當年宛如歐洲市街的重慶南路說起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3-14

4934

G1_魚夫繪.jpg
▲臺灣書店門樓為仿巴洛克式風格,在日治時期更是從重慶南路頭一直往總督府方向連續性延伸開來。(魚夫繪)

1990年以前,如果從忠孝西路往南走向重慶南路,在1段18號會遇見「臺灣書店」門市部,這四間寬的紅磚建築,門樓為美麗的仿巴洛克式風格,在日治時期更是連續性地從重慶南路頭一直往總督府方向延伸,左右爭奇鬥艷,彷彿走在歐洲的街道上。
 
日治時期臺北城 改造計畫成典範
1911年臺北城歷經一場風災大水,街屋倒塌3,000多間,總督府採納了臺北廳長井村大吉等人的建議,藉此機會進行大規模的市區改正計畫,責成野村一郎來統籌所有事宜。野村一郎(1868-1942)於1904年1月18日出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長,職司全島建築事業,並擔任總督府廳舍建築設計審查委員及新建工程工事主任、市區計畫委員等,他的經典作品現在仍然看得到,包括襄陽路的「臺灣博物館」(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北賓館」(原臺灣總督官邸)等。
 
1912年起,野村著手進行家屋改建設計,當時先確立兩大方針:一為制定道路寬度,府後街(現館前路)較為寬敞,為10.8公尺,府前街(現重慶南路)則為9.3公尺;其次為規劃人車分流的「亭仔腳」(騎樓)統一為寬兩間(3.3公尺),並率領所有技師、技士日夜繪製街屋工程圖,焚膏繼晷在半年之內完成。
 
所有工程為避免個別委託營造業者承包造成品質良莠不齊,乃委請「臺灣建物會社」與由32名「請負」(包工營造商)會員所組成的「臺北土木建築請負人組合」進行磋商,並解決向臺灣銀行低利融通貸款周轉等問題,最後總計融資74餘萬圓,興建家屋233戶,成為殖民地都市更新計畫之標竿,從此不只臺灣各地市區改正計畫紛紛仿效,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東京的重建更是派人前來取經。
 
臺灣書店 從全盛走向落幕
80年代初,我在台北念大學時還看得到「臺灣書店」,印象中,正面欠缺保養已呈破舊,紅磚部分塗著斑駁的水泥,後頭的房子改建成現代樓房,亭仔腳堆滿雜物,寸步難行,不知她原是情繫戰前、戰後兩代學生最大的教科書門市部。
 
臺灣書店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總督府臺灣書籍株式會社」,隸屬總督府文教局,承攬教科書籍編印與發行工作,戰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先更名為「教科書總批發所」,再改組為「臺灣書店」,極盛時期每年印製國民小學教科書約5,000萬冊。從1949年之後,台灣教科書由教育部國立編譯館統一編寫,這當然不符合民主社會多元化的期待,1994年起,教育部調整教科書政策,逐年將中小學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版本改為民間審定本,許多出版社都來搶食大餅,1996學年度,教科書出版政策全面開放,臺灣書店的日子就不好過了,2002年實在經營不下去了,隔年遭裁併而結束營業。
 
整條重慶南路書店街,以臺灣書店和新高堂書店(戰後的東方出版社)故事最多,所以1989年被政府指定為「重要紀念性建築」之列,卻仍遭拆除,所幸拆除前已完成測繪保存工作,現製作了一副1/50模型與招牌,存於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供人參觀,令人不勝唏噓。
 
 
G2_魚夫攝.jpg
▲1990年拆除重建的臺灣書店在日治時期為總督府臺灣書籍株式會社,現為旅社。(魚夫攝)
 
G3.jpg
▲手機掃描看影片


文.圖∕魚夫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