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16-09-19
3066
總部位於南港,熱銷多國的台灣爆米花品牌「Magi Planet」,2010年創業,2016年獲得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品牌建立補助500萬元,以本土品牌行銷海外,一年的營業額增加至1億8千萬元。「你能想像,一個零食品牌可以創造如此龐大的營收嗎?任何創業的夢想都值得鼓勵,而且一個成功的創業創新,還可能帶動周邊產業的榮景,創造經濟動能。」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表示。
▲「StartUP@Taipei」網站上提供台北各地的創業空間查詢。(圖/StartUP@Taipei官網)
產發局為鼓勵創新與投資,擬訂一套獎勵創新辦法,各項補助上限100萬到500萬元不等,受惠層面廣泛,截至2016年6月底,共已受理1,761件申請案,核准819件,補助金額達8億6,818萬餘元,帶動企業創新投資超過171億元,產值增加約1,047億元,增加就業超過5,700人,成效卓越。6年前接受產發局獎勵補助的「兔將創意影業」,當時的補助金額只有145萬元,但這顆創業種子就此發芽茁壯,而今創下總產值350億、年營業額13億,以及200多人的就業機會,更帶動動畫周邊產業的發展,創造無窮的邊際效益。
虛實平台並行 創業就看台北
第一代在台南做紡織起家的吳先生,學的是工業科技,目前正在台北為家族事業找一條創新的路,吳先生表示,「台北的資源豐富,像是共同工作空間、自造者空間、天使創投與群眾募資,還有創新創業競賽等,人才與資源的群聚效益大,更重要的是能和不同專業者交流、激盪,對想要轉型創新的中小企業主來說,非常有利。」目前在台北創業生態聚落的範疇下,有超過37個共同工作空間;育成中心及加速器有26個以上;自造者空間超過11個;天使創投與群眾募資超過73個;創新創業競賽超過21個;新興社群網路則有11個以上,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源都在「創業台北」(StartUP@Taipei)網站串聯,讓台北的創業動能活躍且豐富。
▲多元的創業補助政策、軟硬體設施到位,讓台北充滿豐厚的創業能量。(楊文財攝)
「StartUP@Taipei」台北市創業服務辦公室,自去年3月底成立,整合48項中央及14項地方創業資源,一年半來,提供創業服務諮詢共6,139件,顧問個案輔導共1,148件。林崇傑表示,「如此創業資源規模,不僅是台灣最大,也可以說是亞洲最大。」
林崇傑認為,有心創業者需要多方吸納經驗,「StartUP@Taipei」主動邀請創投達人林之晨來演講、舉辦「老闆學校」請業師傳授實務經驗,還有小型公司的營運know-how,甚至是群眾募資操作等等,除了費用補助、空間提供,「我們希望真正做到『不只是給你魚,還要教你釣魚』,提供創業者的內化功力。」
▲台北擁有許多可利用空間,可以提供創業者經濟實惠的月租與服務。(李庭歡攝)
從事運動器材研發的張先生,使用位於內湖的「StartUP@Taipei」月租辦公空間已經半年多,「這裡不只是辦公空間。不定期舉辦教育課程、企業名人演講,鼓勵在此辦公的專業交流,我是做研發的,也能和做行銷、懂通路的人經驗交換,除了自己的事業之外,意外的收穫非常多。」
規畫傳承 打造不怕失敗的城市
除了創業想法外,很多人會問,我們的創意點子真的可行嗎?如何讓它更有機會?對此,北市府也預先準備了堅強智囊團提供諮詢服務。林崇傑表示,產發局舉辦的「創業智庫會議」,邀集創業家、企業家與投資人擔任創業集思會議委員會諮詢委員,每年召開5場次創業集思會議,針對台北市創業育成環境、實際創業需求提出建議,讓台北市創新創業的環境永保活水。此外,「創業導師領航團」則邀請有經驗的成功企業家、專家學者,提供每週創業諮詢門診,而「創業大師交流會」、「老闆學校」,都能為大家的創意把脈,並給予最實際的建議。
想知道怎麼從一個好點子到成功創業嗎?別擔心這過程遙遙無期,北市府早已積極打造台北成為創業搖籃。當你有了創業想法時,可以先在網路平台「StartUP@Taipei」(www.startup.Taipei)搜尋支持資源,同時也能在台北市創業服務辦公室獲得實體的空間、人脈與經驗教學。
▲提供團隊進駐的共同工作空間,軟硬體設施一應俱全,可為剛起步的團隊節省行政支出。(楊文財攝)
有鑑於創業之初的經費限制,北市府也於內湖科學園區設置「台北創新實驗室」(Taipei Co-Space),作為創業及創新工作人士的起家基地,除了提供微型創業者共同工作空間外,藉由系列課程與活動,成為跨域交流的場域,共同為城市孕育更多創新力。目前創新實驗室已有18組團隊(23人)、4位個人工作者進駐,並累積52人次臨時進駐使用。
柯文哲市長曾多次表示,要讓台北成為「不怕創業失敗」的城市,他認為,創新創業容易失敗,但「變不會保證成功,不變一定會失敗」,台北市作為首都,不是要建立一個會成功的創業環境,而是需要不怕失敗的環境。因此,上述的種種措施與課程,都是要打造一個有規畫性的創業者傳承平台,讓每個人的創業之路,走得更踏實與安穩。
穩固創業金流 立足台灣放眼國際
當創意與創業想法都到位時,眼前最大的問題將會是「資金」。對此,產發局提供了青年創業貸款、各式獎勵補助。林崇傑表示,近半年來,光青創核准貸款金額就已超過5,300多萬元。
▲在創客空間中,透過跨領域的交流,將為創業者帶來更多的創新想法。(黃鼎翔攝)
創業金流除了創業資金外,其他企業主挺身而出成為「創業天使」同樣重要,因此,北市府於2015年5月催生出「台北天使俱樂部」,提供新創企業更多元化的籌資管道。此外,為了增加新創公司的能見度,以爭取更多企業、創投資金支持,產發局也舉辦「明日之星團隊選拔」,2015年所選出十大創業明日之星,經由媒合國發基金及創投基金等,共募集到5,000多萬元的投資額。
立足台灣,放眼全球,新創團隊才能真正茁壯、具競爭力。產發局也積極拜會舊金山、紐約、東京、巴黎等各國政府的創新創業空間,協助台灣創業者鏈結國際,開通前進世界市場的機會。光是2015年,北市府已舉辦了2015年亞太創新交流會、2015創新創業論壇,協辦MOSA 2015 Meet Taipei等活動,邀請優秀團隊進駐交流,分享創意發想、營運模式與創業經驗,「我們期待台灣的新創團隊目標不僅在亞洲,企圖心應該拉往歐美,在國際落點來擴大商機。」
「創業不是單打獨鬥,能夠團隊作戰才會勝出。」林崇傑認為,創業者的特質,除了敢走自己的路、具破釜沉舟的勇氣外,有能力建立跨領域合作的商業模式,更是關鍵,「一旦要調整市場,就需要多方人才集思激盪」。還有一個重點:走出台灣、做全球市場的夢,則是企業決戰的關鍵。在台北創立品牌教練公司的外商史先生認為,台灣市場有限,創業企圖光是前進大陸市場還不夠,台灣年輕人的野心應該放眼歐美,敢與全球對話,品牌才能真正做大,因此企業得不斷創新營運。
▲創業不能單打獨鬥,團隊作戰才能勝出。(圖/法新社提供)
永續創新思維 台北成創業搖籃
台北若想成為亞洲創業搖籃,除了上述完善的整合資源、平台與補助機制外,培育創新思維,讓創新動能永續不絕是關鍵。對此,產發局積極推廣產學合作,像是在台北科技大學開放12座校內實驗室,提供各界企業、創業家申請使用。正在北科大使用奈米實驗室的蕭小姐表示,北科大的教學研究背景雄厚,軟硬體兼具、交通方便,對於新創研發實驗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像是協助台灣大學推廣的「無邊界大學」、協助交通大學尋求「台北創新空間」、協助台北市立大學舉辦「青年人才市政交流」等方案,都是期望從教育扎根,培育創新人才,永續城市的創業動能。然而,在協助新創企業的人才培育上,北市府也開辦多元教育課程與訓練,包括台北市中小企業知識學苑、創業大師交流會、新世代創新論壇、外籍創業家工作坊等等。曾參與創業大師交流、從事生技業的李先生表示,即便是分享創業的失敗案例,都是「他山之石」的重要借鏡,讓他獲益良多,「因為創業挫折都是必然,如何從失敗中找出新力量才是關鍵。」
▲好的創意需要成本,如何有效率地尋求資金投資是創業的重要環節。(高國展攝)
正如同柯市長的期許,要將台北打造成一個不怕失敗的城市,不怕失敗就是成就「破壞式創新」,讓台北成為亞洲創業搖籃的關鍵要素。
▲若想維持一個城市的創新動能,從校園做起的永續人才培育是關鍵所在。(翁挺耀攝)
▲「StartUP@Taipei」網站上提供台北各地的創業空間查詢。(圖/StartUP@Taipei官網)
產發局為鼓勵創新與投資,擬訂一套獎勵創新辦法,各項補助上限100萬到500萬元不等,受惠層面廣泛,截至2016年6月底,共已受理1,761件申請案,核准819件,補助金額達8億6,818萬餘元,帶動企業創新投資超過171億元,產值增加約1,047億元,增加就業超過5,700人,成效卓越。6年前接受產發局獎勵補助的「兔將創意影業」,當時的補助金額只有145萬元,但這顆創業種子就此發芽茁壯,而今創下總產值350億、年營業額13億,以及200多人的就業機會,更帶動動畫周邊產業的發展,創造無窮的邊際效益。
虛實平台並行 創業就看台北
第一代在台南做紡織起家的吳先生,學的是工業科技,目前正在台北為家族事業找一條創新的路,吳先生表示,「台北的資源豐富,像是共同工作空間、自造者空間、天使創投與群眾募資,還有創新創業競賽等,人才與資源的群聚效益大,更重要的是能和不同專業者交流、激盪,對想要轉型創新的中小企業主來說,非常有利。」目前在台北創業生態聚落的範疇下,有超過37個共同工作空間;育成中心及加速器有26個以上;自造者空間超過11個;天使創投與群眾募資超過73個;創新創業競賽超過21個;新興社群網路則有11個以上,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源都在「創業台北」(StartUP@Taipei)網站串聯,讓台北的創業動能活躍且豐富。
▲多元的創業補助政策、軟硬體設施到位,讓台北充滿豐厚的創業能量。(楊文財攝)
「StartUP@Taipei」台北市創業服務辦公室,自去年3月底成立,整合48項中央及14項地方創業資源,一年半來,提供創業服務諮詢共6,139件,顧問個案輔導共1,148件。林崇傑表示,「如此創業資源規模,不僅是台灣最大,也可以說是亞洲最大。」
林崇傑認為,有心創業者需要多方吸納經驗,「StartUP@Taipei」主動邀請創投達人林之晨來演講、舉辦「老闆學校」請業師傳授實務經驗,還有小型公司的營運know-how,甚至是群眾募資操作等等,除了費用補助、空間提供,「我們希望真正做到『不只是給你魚,還要教你釣魚』,提供創業者的內化功力。」
▲台北擁有許多可利用空間,可以提供創業者經濟實惠的月租與服務。(李庭歡攝)
從事運動器材研發的張先生,使用位於內湖的「StartUP@Taipei」月租辦公空間已經半年多,「這裡不只是辦公空間。不定期舉辦教育課程、企業名人演講,鼓勵在此辦公的專業交流,我是做研發的,也能和做行銷、懂通路的人經驗交換,除了自己的事業之外,意外的收穫非常多。」
規畫傳承 打造不怕失敗的城市
除了創業想法外,很多人會問,我們的創意點子真的可行嗎?如何讓它更有機會?對此,北市府也預先準備了堅強智囊團提供諮詢服務。林崇傑表示,產發局舉辦的「創業智庫會議」,邀集創業家、企業家與投資人擔任創業集思會議委員會諮詢委員,每年召開5場次創業集思會議,針對台北市創業育成環境、實際創業需求提出建議,讓台北市創新創業的環境永保活水。此外,「創業導師領航團」則邀請有經驗的成功企業家、專家學者,提供每週創業諮詢門診,而「創業大師交流會」、「老闆學校」,都能為大家的創意把脈,並給予最實際的建議。
想知道怎麼從一個好點子到成功創業嗎?別擔心這過程遙遙無期,北市府早已積極打造台北成為創業搖籃。當你有了創業想法時,可以先在網路平台「StartUP@Taipei」(www.startup.Taipei)搜尋支持資源,同時也能在台北市創業服務辦公室獲得實體的空間、人脈與經驗教學。
▲提供團隊進駐的共同工作空間,軟硬體設施一應俱全,可為剛起步的團隊節省行政支出。(楊文財攝)
有鑑於創業之初的經費限制,北市府也於內湖科學園區設置「台北創新實驗室」(Taipei Co-Space),作為創業及創新工作人士的起家基地,除了提供微型創業者共同工作空間外,藉由系列課程與活動,成為跨域交流的場域,共同為城市孕育更多創新力。目前創新實驗室已有18組團隊(23人)、4位個人工作者進駐,並累積52人次臨時進駐使用。
柯文哲市長曾多次表示,要讓台北成為「不怕創業失敗」的城市,他認為,創新創業容易失敗,但「變不會保證成功,不變一定會失敗」,台北市作為首都,不是要建立一個會成功的創業環境,而是需要不怕失敗的環境。因此,上述的種種措施與課程,都是要打造一個有規畫性的創業者傳承平台,讓每個人的創業之路,走得更踏實與安穩。
穩固創業金流 立足台灣放眼國際
當創意與創業想法都到位時,眼前最大的問題將會是「資金」。對此,產發局提供了青年創業貸款、各式獎勵補助。林崇傑表示,近半年來,光青創核准貸款金額就已超過5,300多萬元。
▲在創客空間中,透過跨領域的交流,將為創業者帶來更多的創新想法。(黃鼎翔攝)
創業金流除了創業資金外,其他企業主挺身而出成為「創業天使」同樣重要,因此,北市府於2015年5月催生出「台北天使俱樂部」,提供新創企業更多元化的籌資管道。此外,為了增加新創公司的能見度,以爭取更多企業、創投資金支持,產發局也舉辦「明日之星團隊選拔」,2015年所選出十大創業明日之星,經由媒合國發基金及創投基金等,共募集到5,000多萬元的投資額。
立足台灣,放眼全球,新創團隊才能真正茁壯、具競爭力。產發局也積極拜會舊金山、紐約、東京、巴黎等各國政府的創新創業空間,協助台灣創業者鏈結國際,開通前進世界市場的機會。光是2015年,北市府已舉辦了2015年亞太創新交流會、2015創新創業論壇,協辦MOSA 2015 Meet Taipei等活動,邀請優秀團隊進駐交流,分享創意發想、營運模式與創業經驗,「我們期待台灣的新創團隊目標不僅在亞洲,企圖心應該拉往歐美,在國際落點來擴大商機。」
「創業不是單打獨鬥,能夠團隊作戰才會勝出。」林崇傑認為,創業者的特質,除了敢走自己的路、具破釜沉舟的勇氣外,有能力建立跨領域合作的商業模式,更是關鍵,「一旦要調整市場,就需要多方人才集思激盪」。還有一個重點:走出台灣、做全球市場的夢,則是企業決戰的關鍵。在台北創立品牌教練公司的外商史先生認為,台灣市場有限,創業企圖光是前進大陸市場還不夠,台灣年輕人的野心應該放眼歐美,敢與全球對話,品牌才能真正做大,因此企業得不斷創新營運。
▲創業不能單打獨鬥,團隊作戰才能勝出。(圖/法新社提供)
永續創新思維 台北成創業搖籃
台北若想成為亞洲創業搖籃,除了上述完善的整合資源、平台與補助機制外,培育創新思維,讓創新動能永續不絕是關鍵。對此,產發局積極推廣產學合作,像是在台北科技大學開放12座校內實驗室,提供各界企業、創業家申請使用。正在北科大使用奈米實驗室的蕭小姐表示,北科大的教學研究背景雄厚,軟硬體兼具、交通方便,對於新創研發實驗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像是協助台灣大學推廣的「無邊界大學」、協助交通大學尋求「台北創新空間」、協助台北市立大學舉辦「青年人才市政交流」等方案,都是期望從教育扎根,培育創新人才,永續城市的創業動能。然而,在協助新創企業的人才培育上,北市府也開辦多元教育課程與訓練,包括台北市中小企業知識學苑、創業大師交流會、新世代創新論壇、外籍創業家工作坊等等。曾參與創業大師交流、從事生技業的李先生表示,即便是分享創業的失敗案例,都是「他山之石」的重要借鏡,讓他獲益良多,「因為創業挫折都是必然,如何從失敗中找出新力量才是關鍵。」
▲好的創意需要成本,如何有效率地尋求資金投資是創業的重要環節。(高國展攝)
正如同柯市長的期許,要將台北打造成一個不怕失敗的城市,不怕失敗就是成就「破壞式創新」,讓台北成為亞洲創業搖籃的關鍵要素。
▲若想維持一個城市的創新動能,從校園做起的永續人才培育是關鍵所在。(翁挺耀攝)
文/葉亞薇
攝影/李庭歡、楊文財、黃鼎翔、高國展、翁挺耀
圖片提供/法新社、台北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