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9月第584期—讓我們壯遊去 新世代的成年禮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9-21

3653

關於「成年」這件人生大事,許多國族都會透過形式各異的禮俗活動,來確認自我身心是否已夠勇健強壯,足以迎向更富挑戰的成人世界。像是澳洲北部的原住民青少年必須用樹藤綁住雙腳從高塔跳下,西非富拉尼族的女孩得在臉上刺青,巴西亞馬遜叢林部落的男孩要戴上爬滿子彈蟻的手套、忍受萬蟻齧咬的痛苦。台灣鄒族年滿16歲的男子,則必須接受部落長老以木杖痛擊臀部以及嚴厲的教誨:「你們從今以後就是成人了,不可以再貪玩!要勇敢勤勞、不得怠惰!」
 
壯遊除了開闊視野,也是身心的歷練考驗。(圖/Fotolia提供)
▲ 壯遊除了開闊視野,也是身心的歷練考驗。(圖/Fotolia提供)

走出舒適圈迎接身心大考驗
至於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也早已發展出一套邁向成年的磨練儀式,那就是壯遊(Grand Tour)。壯遊起源於16世紀末的英國,貴族子弟為了尋求藝術、文化及西方文明的根源,通常在大學畢業那一年,會隻身或結伴前往其他國家長時間旅行,體驗不同的文化洗禮,也稱為「浪遊」、「大旅遊」,這種旅遊模式後來擴展到年輕的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以及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

 
西非富拉尼族的女孩,成年時得在臉上刺青。(圖/路透社提供)
▲ 西非富拉尼族的女孩,成年時得在臉上刺青。(圖/路透社提供)

19世紀至今,隨著全球交通益發便捷,壯遊已被許多歐洲年輕人視為「轉大人」的成年禮。只是,早期貴族子弟的壯遊經費無上限,現在的壯遊則泛指花較少預算,甚至不花一毛錢,卻能克服種種難關完成旅行。是的,壯遊的核心價值之一即在於「克服困難」。
 
因為在旅行中,各種困難都得靠一己之力去克服,因此壯遊成為勇敢、理想、追求自我、勇於挑戰等正面意義的代名詞。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年輕人「勇敢走出去」能加速認識自己、磨練成長,開始為未來所需的實力與競爭力奠下基礎。壯遊,這個帶著緊張、嚮往,還有一點浪漫開闊的旅行方式,成為年輕人實踐自我的人生印記。
 
轉換成人生所需的更大能量
曾有媒體將壯遊定義為:「胸懷壯志的遊歷」。需要具備「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經過規畫,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等條件。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於去年首次舉辦「青少年壯遊臺灣補助計畫」,台北市政府青少年發展處處長謝麗華認為:「壯遊就是胸懷壯志的旅遊,是促使心靈成長的具體行動。」
 
年滿16歲的鄒族男子必須接受部落長老以木杖痛擊臀部以及嚴厲的教誨。(陳良道攝)
▲ 年滿16歲的鄒族男子必須接受部落長老以木杖痛擊臀部以及嚴厲的教誨。(陳良道攝)

「壯遊與旅遊的差別在於,壯遊沒有景點美醜、好不好玩的問題,只有文化深度及心靈是否充實的問題。」謝麗華表示,青少年發展處推廣補助青少年壯遊,目的在於開拓青少年視野,鼓勵他們勇於走出舒適圈,親身體驗台灣的自然與文化;除了讀萬卷書之外,也用自己的雙腳,親炙腳下這片萬里路,透過旅行創造自身對於生長土地的記憶。
 
今年第二次舉辦「青少年壯遊臺灣補助計畫」,報名隊數已由第一屆的26隊增加到41隊,足見國內青少年對於這項活動的熱烈回應。「我們希望壯遊在台灣可以蔚然成風,與西方先進國家一樣,壯遊就是青少年的成年禮。」謝麗華說。
 
建中生「勇於付出的十六歲」團隊在偏鄉的服務過程中,學會與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看待「學習」。(圖/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提供)
▲ 建中生「勇於付出的十六歲」團隊在偏鄉的服務過程中,學會與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看待「學習」。(圖/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提供)

每個人一生中都該有一次的旅行
「壯遊效益的顯現,可以從第一屆青少年壯遊團隊成員所描述的心得中,窺見一二。」在過去參與的團隊中,建國中學的「勇於付出的十六歲」及北一女中的「Here we go!」2個團隊特別令謝麗華印象深刻。
 
「勇於付出的十六歲」設定的壯遊主題是偏鄉服務,建中生自行設計課程,對偏鄉的孩子進行教學。期間遇到最大的困難在於,他們認為是簡單的東西,但小學生就是聽不懂。這使他們無法理解,也感到沮喪,因為花了許多心思設計出來的課程,卻很可能發揮不了作用。
 
經過幾次反覆思考與討論,他們終於了解到自己的傲慢與缺乏同理心,隊員洪瑞陽同學回憶起當時的景況:「我們突然領悟到,如果只能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而不知變通,就永遠只能有一種看法;不是每個人都認為讀書是件快樂的事,學習也可以有很多種方法。」自此,他們開始與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看待「學習」這件事,改變原先上對下的教學型態,轉以遊戲及互動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吸收新知。
 
這個方法果然奏效!偏鄉學童打開原本封閉的心房,與這群來自大都市的哥哥們有說有笑,在離別時更是依依不捨;隊員與孩子們約定,未來有機會一定會回到這裡,「這次的壯遊讓我們體驗到,未來更有能力時,一定要伸出關懷友善的手,多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並盡可能提供資源。」相信這趟旅程已成為這群建國中學學生們生命中既深刻又具影響力的回憶。
 
北一女中的「Here we go!」團隊透過壯遊計畫,追尋並緬懷即將消失的眷村及文化。(圖/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提供)
▲ 北一女中的「Here we go!」團隊透過壯遊計畫,追尋並緬懷即將消失的眷村及文化。(圖/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提供)

「Here we go!」則是屬於社區營造的團隊,追尋並緬懷即將消失的眷村及文化。這群北一女中的學生發現現存眷村有3大類:轉型成觀光景點、改建為大樓、少數保留原貌。在她們逐一訪問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當地住了半輩子的老伯伯,提及往事時,臉上飛揚的神采、激動的語調,都與眷村美好的過往有關。
 
對長居台北的她們而言,那彷彿只是存在於小說裡的神祕場域,也更驚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隔閡,竟如此之大!離開嘈雜擁擠的城市,外面的世界更深奧也更開闊!
 
給自己一個機會,從心出發,讓我們壯遊去!(圖/Shutterstock提供)
▲ 給自己一個機會,從心出發,讓我們壯遊去!(圖/Shutterstock提供)

除了青少年發展處,國內也有不少成功的企業壯遊計畫,例如雲門舞集行之有年的「流浪者計畫」,鼓勵個人單獨完成至少60天的亞洲國家旅行;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也全力推動青年壯遊,範圍遍及全台各地,更邀請各國青年背包客前來台灣打工度假與壯遊,與台灣的青年壯遊者交流夢想、創意與計畫。
 
你曾有過「現在不做,以後都不會做了」的急切感,卻依然遲遲沒有付諸行動嗎?那麼,就從台北這座城市、台灣這片土地開始,給自己一個機會,從心出發,讓我們壯遊去!
 
西塔琴樂手吳欣澤是雲門舞集首屆流浪者計畫的獲選者,他創設了華人世界第一個以印度西塔琴為主軸的樂團「西尤樂團」。(圖/中央通訊社提供)
▲ 西塔琴樂手吳欣澤是雲門舞集首屆流浪者計畫的獲選者,他創設了華人世界第一個以印度西塔琴為主軸的樂團「西尤樂團」。(圖/中央通訊社提供)
 

文/鍾文萍 
攝影/陳良道
圖/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路透社、Shutterstock、Fotolia、中央通訊社提供

資料更新:2016/09/20 10:54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