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 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登场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11-05

更新日期:2017-11-22

发布单位:台北市动物保护处

5530

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
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登场

一年一度、众所期待的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於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热闹登场,今年的活动主题为「阡陌之间」,现场除了展示6件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外,也将透过一系列的活动规划,带民众一起来关渡体验农田文化、稻米的生产过程、米食知识与亲子学习的生态游戏,邀请大家一起来关渡与大自然进行一场生动活泼的对话吧!

关渡早期是个农村兼渔村,居民主要的职业就是农业跟渔业。随着关渡一带淡水河口拓宽、大度路拓宽、火车站停驶、捷运运行後,生活空间的改变,传统产业逐渐凋零,仅剩回忆或残存的建筑痕迹静静地躺着。这些串联过去与现在的痕迹便是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想要与大家一起寻找的与聆听的故事。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以「阡陌之间」为主题,希冀站在这座城市里的独特风景中,透过艺术家的作品,型塑城市不同面貌带领大家一起来探问自然的处境,在阡陌纵横的片片水田间梳理出城市空间的层次,让大家从快转的生活步调中找回与自然和谐对话的永续节奏。

今年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邀请的艺术家分别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法国、香港及台湾,现场由艺术家们热情为大家解说作品意涵,其中德国艺术家Roger Rigorth以「蜻蜓的翅」为灵感,将人类打造出的地景(道路、埤塘与建筑等),融入翅脉的纹理,希望吸引民众关注活跃河川与水田环境的蜻蜓,了解牠们所面临的栖地水泥化问题。美国艺术家Roy Staab运用架高的水平竹子描绘水田动感的形状,呈现其所爬梳出的汉民开垦足迹。台湾艺术家郑中和在迷宫中心与转折处放置许多小球堆,让亲子在走迷宫时可了解蚯蚓到地表排便的习性,提醒大家在阡陌间如此常有现象的消失,是自然界里微小生物所发出的环境警讯。各项充满巧思的作品吸引很多的目光,甚至自然中心的草皮也利用不同高低的草造成农田中田埂交错的模样,形成另类的艺术创作。现场更有介绍关渡米成长过程、米饮食生活、农闲时光的游戏、节气俗谚等农文化展示及在地友善环境的市集摊位等,热闹非凡。

产业局林崇杰局长表示,关渡拥有美丽而珍贵的河口湿地,自古以来就是候鸟进入台湾的重要栖息地,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关渡平原至今仍有一片良田,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等三生文化延续,自然人文共生於此。而自然公园的国际自然艺术季活动举办了12届,已产生了81件作品,这几年陆续皆有曾参展的艺术家,在展期中回到关渡,一起来感受这场与大自然的对话,如:去年受邀来创作的澳洲艺术家Matt Chun,今年也特别再次回来参与社子岛探险的活动,显示这个活动确实让人对土地产生连结,也萌生深厚的情感。此外,北艺大在关渡地区也孕育了许多的艺术人才,也希望关渡能持续维持农业、自然与艺术融合,成为台北市的特色区域。关渡自然公园更是生态保育与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欢迎民众常来关渡自然公园体验生态、人文与艺术之美。

关渡自然公园管理处表示除了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会一直持续展示到今年12月31日外,这次还有「夜访关渡平原」、「关渡在地人的10种玩法」以及「适合大人小孩一起参加的—关渡故事轻旅行」三大主题活动,邀请大家一起来认识关渡、玩关渡,此外也邀请野望影展於园区播放关渡农民志、河口人、海稻米的愿望等影片,与大家诉说这片土地的故事。欢迎大家在艺术季举办期间,一起来关渡自然公园倾听属於阡陌之间发生的事,详细活动资讯及报名可上活动网站http://www.guandu-natureart.tw及关渡自然公园网站http://gd-park.org.tw查询。
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  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登场

图1. 开幕活动由各位贵宾及参展艺术家共同布置舞台画布

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  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登场

图2. 开幕活动同乐大合照

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  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登场

图3. 美国艺术家Roy Staab的艺术品邀民众躺在草地仰望风景

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  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登场

图4. 艺术季系列活动社子岛秘境探险记持续进行中

2017关渡国际自然艺术季  11月5日至12月31日在关渡自然公园登场

图5. 台湾艺术家郑中和与民众互动交流

※本次艺术家作品介绍:
1.德国Roger Rigorth作品「交织如翼」,是以「蜻蜓的翅」为灵感的户外装置,并将人类打造出的地景,包含道路、埤塘与建筑等,融入成为翅脉的纹理。活跃河川与水田环境的蜻蜓,面临着栖地因为城市发展不断陆化、水泥化的压力,未来将如何看待这纵横交错的命运?
2.美国Roy Staab作品「汉民足迹」则是以稻田为灵感,融合汉人入垦的历史,从天空俯瞰稻田的视角出发,去组合出许多平坦的长方形,悬在空中,呈现一种具有动感的视觉表现。
3.法国Yannick Dauby 澎叶生作品「一些关於听不见的蝙蝠猎食声与住在池塘里水生昆虫叫声的故事」,是藉由园区内透过装置采集蝙蝠在猎食过程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并且於自然公园内以立体声的方式呈现这个声音装置,同时也展出与蝙蝠相关的资料。另外也利用水下录音的技术,采集水生昆虫的声音,因为住在埤塘的水生昆虫有时会制造声音,就像我们平常在草地看到的蟋蟀、蚱蜢一样,透过发出声音来沟通。
4.西班牙Jordi NN作品「交会处」,因稻田对当地来说不仅有经济与粮食层面的重要意义,也扮演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想透过他的作品,去反映出这些不同生命的连结与对大地的尊重。
5.香港UUendy Lau(刘景雯)作品「集体场景」,其透过工作坊促进当地居民、艺术家与环境彼此间的交流,工作坊以插画,手作或小型雕塑产出作品,藉由一系列在地观众与环境脉络的参与及记录,产生集合展览及体验的互动设计,发展为最後的展览。
6.台湾郑中和作品「球球怎麽不见啦?」,其以蚯蚓洞口粪堆为发想,将粪土球的颗粒放大,并将散落的数个粪土堆以粪土球串连,排列成一座小型迷宫。迷宫的中心与若干转折处堆有若干小球堆,是为蚯蚓的洞口,让亲子在走迷宫时可了解蚯蚓到地表排便的习性,更想不时地提醒大家,在阡陌间如此常有现象的消失,意味着什麽?对於自然界里微小如蚯蚓等生物所发出的警讯,而我们人类又接收到了吗?

相关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