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湾首座艺文展览馆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台北画刊107年6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6-16

3950




1982年我谋得报社的漫画工作一职,但在从前没有网路的时代里,要学习美国政治漫画的表现手法,除了参考英文报章杂志外,如果想要找到美国漫画家集结成册的书,就得到「美国在台新闻处」寻找,如今这里就是台北市南海路上的「二二八国家纪念馆」,而在日本时代则是「台湾教育会馆」,由当时总督府营缮课的井手薰和远藤久美共同设计,1931年落成,现为台北市定古蹟。

 

现代建筑 细藏历史元素

井手薰的设计风格是台湾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分水岭。成大教授傅朝卿将日治时期现代风情归类成5种:艺术装饰式样(Art Deco)、过渡式样(现代主义建筑雏形)、现代艺术式样(Art Moderne)、现代主义建筑、铁桥与其他钢铁建筑等。井手薰的时代是舍弃Art Deco时代过多的装饰图腾,如抽象化人物、曲折装饰带、日出图案、山形饰、花边饰或几何图案(譬如台北迪化街乾元行),进一步走向「乍看之下基本上是无华丽装饰的现代建筑,但细部仍存在着不少历史式样建筑的元素,只是这些元素不构成式样的主导特徵」,如本案外墙采北投窑的褐色沟面砖,在墙缘收束上虽有几何装饰语汇,但也只是具有滚边的效果,这就是过渡到现代主义的一种折衷式样,日本建筑界呼之为「近世复兴式」。
 

然而在井手薰之後,时序进入太平洋战争,物资缺乏,因此在日本战败前诞生的反骨性现代建筑案例并不多,所以井手薰的作品里,像「近海邮船株式会社基隆出张所」(今阳明海洋文化艺术馆)、台北高等学校校舍(今师范大学)、台北幸町教会(今济南教会)、台北帝国大学校舍、建功神社(今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今司法院)、台北公会堂(今台北中山堂)与台湾教育会馆(今二二八国家纪念馆)等,反而大都获得留存,另一方面,由於井手薰对於台湾建筑地方化、本土化的论述甚多,提倡「注重专业技术者之社会责任」,对於台湾高温潮湿的环境,主张大量的混凝土运用,也因此历经战火仍保持得相当坚固,足堪继续使用。
 

工程於1930421日动工兴建,负责本案监造是藤井渫,隔年425日完工,总工程费为16万余日圆,占地约333坪,中央主楼高三层,最高层原为集会室,现为会议室,而侧翼两厢则仅二层楼高。

 

艺文展馆 见证时代变迁

日本来台殖民伊始,担任台湾总督府学务长的伊泽修二就向第一任总督桦山资纪提出了以「国语」为中心,提供义务教育推广日语,让台湾人同化为日本人的基本教育论调。台湾教育会成立的本旨,就是要消弭语言的隔阂,所以在空间利用上,一楼为集会功能(现规画为多功能展演厅)与编印教材的作业间,今已成一般庶务办公室,入口大厅由於设计了大面积的窗户,显得格外宽敞明亮;二楼主要功能是展示空间,分左、右、中三大区域,以大跨距钢梁桁架的张力撑住无柱子的广间;在空气对流的设计上,於墙脚巧妙布置引进冷空气的入口,在墙上方再将热空气排放出去的设备,不过於「美国在台新闻处」使用期间,为了防爆防监听,乃设有厚度惊人的隔离钢板,今日且保留下来,成为历史见证。
 

原建物其实是台湾首座现代艺文展览馆,透过柔性的艺术交流,反而不具浓厚的殖民教育色彩,与民间互动较为热络。
 

过去台湾教育会主办「台湾美术展览会」大抵是当时美术界的年度大事,今天咱们所熟识的国宝级前辈画家,如陈澄波、廖继春、杨三郎、颜水龙、刘啓祥、洪瑞麟、蓝荫鼎、陈植棋、郭雪湖、陈进、林玉山、李梅树、陈敬辉等,均因台湾美术展览会而在日後大放异彩,如今做为「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展出许多当时遇害的菁英照片,现在看不到陈澄波的画作,却看到了他的遗像,真是令人感伤啊!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现况。(摄影/鱼夫)

文‧绘图‧摄影/鱼夫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