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被遗忘的茶行与酒家(台北画刊107年9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9-13

7953


位於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83号的「帝国花园广场大厦」是1980年代的建筑,曾为劳动部所承租,最初在日治时期是着名的「锦茂茶行」,原建筑为「番仔楼」,山墙高耸,量体有3层楼高,鹤立鸡群,当时在大稻埕仅次於附近现址延平北路一段145号4层楼高的「张东隆商行」。
 

 

日治时期的许多茶行竞逐「三络厝」的规模,此即四柱三开间,由3栋约30坪的房子连结在一起,中间不隔开,大多数至少高12尺、宽18尺,每一栋的气势都很惊人,但锦茂茶行看起来规模更大。

 

锦茂茶行 传奇糖王最终站

锦茂茶行连结的是日治时期的传奇人物郭春秧。1860年他出生於福建同安县,父郭河北早逝,由祖母许氏抚养长大,18岁决心落番到爪哇投靠叔父郭河东,从此崭露头角;1894年,郭春秧跟郭河东的儿子郭洪淼等人,一同成立郭河东股份有限公司,行号名为「锦茂行」,经营项目主要是茶、米和爪哇糖的出口。其实1888年时早就决心将事业版图扩大到台湾,只是後来遭遇日本殖民政府施行专卖,只好转向朝茶业寻找商机,但台湾高级乌龙茶买卖早为欧美洋行所垄断,郭乃进一步联合南洋侨商及福建厦门等势力,鼓励台湾北部茶商栽植包种茶,并且卖到爪哇,居然大受欢迎,乃在大稻埕设立茶厂,成立台北茶商公会,出任会长;1900年,台北茶商公会由良德茶行的吴文秀担任会长,任内正值巴黎万国博览会召开之际,郭春秧力促吴会长和日本茶商共同成立「吃茶店」,并找陈朝骏等齐赴法国,以台湾乌龙茶参展,没想到一炮而红,获得大会最高赏奖项。
 

在郭春秧的带领下,台湾茶叶频频获得国际大奖,成为清帝国败亡前的三大外销产品之首,也创造了大稻埕的庞大财富,连辜振甫的「大裕茶行」(位於今凉州街)也密切和他合作,争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郭春秧更热衷於办银行,除了协助茶商陈朝骏、李延禧等筹组新高银行,提供茶商资金周转外,另一方面,更於爪哇三宝垄募集华侨资金,图办轩辕银行,後因另一位南洋糖王黄仲涵食言筹资未成,而日本的台湾银行更认定郭春秧很难掌控,不愿贷款让他补足资金缺口,间接促成1919年板桥林家林熊徵创立华南银行,而由郭春秧出任顾问。
 

郭春秧後来更在香港、厦门、故乡同安、南洋等地逐步拓展事业王国。现在的香港北角春秧街被誉为「小福建」、「小上海」,是因为当年郭春秧进入香港中环购入大笔土地,准备兴建糖厂、发展航运,不料後来中国为保护其本土经济而限制糖制品输入,郭乃退而求其次,变身为房产开发商,兴建住宅,仍大发利市。
 

只是没有永远的胜利者,19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爪哇糖业崩盘,除了包种茶仍然获利外,郭春秧的事业岌岌可危,竟宣布破产,1935年2月他返台巡视公司业务,罹患感冒,从此一病不起,在锦茂茶行辞世。
 

1953年,是医师也是诗人的李腾岳在由《台湾文物》主办的「大稻埕耆宿座谈会」中,提到他的一首诗〈台北竹枝词〉写道:「大厦渠渠名远扬,行人又指锦祥行,素馨花谢黄枝萎,无复龙团扑鼻香。」其中锦祥行也是锦茂行或称郭河东公司,後来又被拆除改建,所以知道锦茂茶行和郭春秧故事者鲜矣。

 

春风得意楼 民主先驱宴席地

然而同址却也曾是民主先驱蒋渭水先生所有的「春风得意楼」,简称春风楼,由餐饮界大亨林聚光在1914年於今民乐街开设,是日治时期台北大稻埕的四大旗亭之一,除了高级台菜料理外,还有艺妲表演,1916年迁至大稻埕太平町。
▲延平北路帝国花园广场大厦这片土地,原是锦茂茶行和春风得意楼所在。(摄影/高赞贤)
 

1920年,蒋渭水入股後,曾扩大装修,也重金礼聘福州、厦门的总铺师来号召宾客,但1922年由蒋渭水接手後不久,春风得意楼即告倒闭。
 

那麽卖茶的锦茂茶行和卖料理的春风得意楼在1916到1922年间是否在同一建物内?从残存的老照片来看,附近除了锦茂茶行这座3层大楼外,再也没有其他更高的建物,只不过那时候做茶生意者里有许多钜富、茶商酬酢往来,在茶街上酒家林立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绘图‧摄影/鱼夫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