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美术馆人生 (台北画刊108年3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3-17

6232

如果一座城市中没有美术馆,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一道没有调味的料理,索然无味。

游走在城市当中的美术馆,让人得以在纷扰尘世中,享受片刻平静且纯粹的时光,像是一段逃离日常的小旅行。美术馆就像是城市中的发电机,散发着无限的电力,传送给城市中渴求知性电力的人们,更是让人们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和了解艺术的独特空间。台北的许多美术馆,丰富了城市的深度与广度。

每座美术馆都有属於自己的故事,而美术馆的工作者及策展人,更是创造内容的灵魂人物。展览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策展人则是说故事的人,策展必须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看似从容的艺术作品呈现与参观动线,其实是经过无数次反覆思考、辩论与沙盘推演,精细计算後的安排。即使是一片空白的墙,都有其隐藏的意涵。更是这些策画过程的日常,累积造就了这座美术馆所呈现的非日常。然而,我所身处的忠泰美术馆,从来都不局限於美术馆空间本身,城市,才是我们的舞台。

与城市的对话
一个具有风格的建筑设计,可以让美术馆有鲜明的形象,然而我认为让一座美术馆具有价值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在於其提出的内容软体。忠泰美术馆在开馆前十年,就以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角色,开始了各种艺术与建筑领域的实验。从城市空间策展,到将闲置空间转化为艺文实验场所,举办各种展览、论坛与工作坊,以「城市」为题的探索俨然为组织基因,而台北这座城市也给予我们许多养分。不管是《晴耕雨读》在都市水泥丛林中突然出现的一片稻田,或者是在老旧公寓群当中的《朗读违章》,还是探索未来生活型态的《垂直村落》和《代谢派未来都市展》,都发生在极度包容的台北,更是所有策展人与创作者对话累积的成果。
▲在《不存在的地方》展览里,策展人带领观众到一个在地图找不到的地方,透过艺术来倾听自己的声音。(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如此以内容与知识生产的经验累积,让忠泰美术馆的起步走得更坚定。一座不以「保存物件」,反而强调以「企画」和「知识生产」为导向的美术馆,典藏则是错落在美术馆周边的公共艺术,毫无保留地与社会大众共享。

策展实践,没有界线
开馆展《HOME 2025:想家计画》,邀请了3位策展人,29组建筑设计团队与20家企业参展,共同对未来生活进行提案。在基金会十周年之际,推出《十年,我们的城市想像与冒险》展览,回顾且展望。在当代艺术展览《不存在的地方》,以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作品让观众去思考「何谓存在」?而在由我策画的《逆旅之域》展,为了实现艺术家的提案,首次尝试与国防部交涉,借用一门真真实实的大炮与艺术结合,具体呈现了「安居」与「危机」的冲突,突破了当代艺术的界线。
▲美术馆不一定局限在室内,艺术家林铨居的作品《晴耕雨读》,邀请大家走入田中,将稻谷和记忆转化成种子,种在每一个观者的心中。(图/忠泰美术馆提供)

面对未来与未知
忠泰作为一座探索未来的美术馆,从去年的《零城─马可.卡萨格兰:迈向第三代城市》展、接续今年度春季开始的《人间自然─平田晃久个展》和即将於秋季推出的《对话:Oyler Wu Collaborative展》,皆是邀请中生代建筑设计师以「个展」系列的方式,从他们创作的核心思想切入,展现建筑设计的力量与多元面貌。美术馆不仅成为他们发挥创意的平台,更期待成为激发新生代创作者对於未来更多想像、思考的触媒。忠泰美术馆的奥夫赛计画(Off Site Project)即将於今年5月与松山文创园区合作,跨出美术馆场域,聚焦在跨界创作的可能性,让艺术不只在美术馆中发生,而是在城市之中。

我身为美术馆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展览策画者,极其有幸能够与众多的创意者及创作者灵感交流,共同打造一次又一次的创意展现。美术馆的经营与策展的历程,就像是一场旅程,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麽事,未知的相遇、未知的相互影响,但也正因如此,让人充满着期待!


黄珊珊
黄珊珊
100%台北人,现任忠泰美术馆主任。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文化资源学研究所博士。曾历任MOT/ARTS副理、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政策与艺术管理研究所专业领域教师、横滨三年展助理策展人等。专业领域为博物馆学、艺术管理,策展方向关注文化认同/归属等社会议题。

文:黄姗姗 图片提供:忠泰美术馆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