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万华艋舺 #生活关键字 (台北画刊108年8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8-14

2.8万

万华区可分为北(西门町)、中(艋舺)、南(加蚋仔)三个分区,其中,艋舺的发展最早,其名源於平埔族语,因为清代汉人移入开发,形成淡水河畔的贸易集散地。
#精神信仰  #庶民百态  #建筑模样 #生猛饮食 #文创好店

若想深入认识万华,艋舺是不可忽略的核心区域,无论过去或现在,这里是许多人赖以居住及生活的所在,形塑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也因如此,新的时代浪潮不断涌入这块古老的城区,让新旧文化长年来彼此抗衡、融合。万华艋舺的文化风景犹如一场传统建筑工匠间,令人拍案叫绝的「对场作」,传统风俗与新兴创意在地方信仰、庶民日常、建筑样式、小吃饮品、文创巧思等不同生活竞技场上,比拚各自的拿手绝活,并在这一来一往的回合间,让跨界发生、共演成真,也成就万华艋舺在这新旧与共的竞合关系上,绽放恒常变动的美,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文生活场域。

#精神信仰 
📍艋舺龙山寺、艋舺青山宫、艋舺清水岩祖师庙
  
艋舺龙山寺、艋舺清水岩祖师庙与艋舺青山宫为「艋舺三大庙」。自清朝时期艋舺龙山寺建寺以来,命理算命业便群聚於此,直到2004年B1地下街落成後,才以明亮、整齐的摊位呈现。

万华的宫庙数量众多,其中不乏悠久历史的古庙。最初大都是清代来台开垦的汉人,为了祈求平安、消除疫病等,迎来原乡分灵而至的神只,从此在艋舺落地生根,各据山头,例如祖师庙即是福建泉州安溪人所建,主祀清水祖师。

创建於清乾隆3年(1738年)的国定古蹟艋舺龙山寺,主祀观世音菩萨,不只是清代福建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也是当时的同乡会馆与公共议事堂,见证地方头人在顶下郊拚(1853年)、清法战争(1884年)等重大事件的公议;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庙前的艋舺公园,仍是长者聚集及议论时政的公共空间。另外,艋舺青山宫每年一度的灵安尊王暗访暨绕境,俗称「艋舺大拜拜」,绕境范围早已不限於传统的艋舺地域,而是北至西门町,南至加蚋仔,表现出地方信众参与庙会活动的公共性,并被登录为民俗类无形文化资产。
艋舺龙山寺香火鼎盛,是艋舺的信仰中心,双手合十,便能找到慰藉。

艋舺龙山寺地下街有许多命理工作室,为人生提供方向。


#庶民百态
📍东三水街市场 佛具街 青草巷

  
想认识万华的庶民生活,菜市场是个好去处。建於1935年的新富市场,当初是日本时代的公设市场,强调卫生与现代化管理,同时满足日本人与台湾人的采买需求。到了战後,中南部移民在市场周围落户,搭建矮房,1楼作为果菜肉类加工的後场,而「半楼仔」(阁楼)成为一家人生活之处。市场的人潮与商机带来流动摊贩,聚集在新富市场的正门外,1986年,在流动摊贩的奔走下,东三水街市场终於正式合法成立。随着时代变迁,东三水街市场如今面临超市、大卖场等通路强势竞争,一些摊商的门面经过改造後,环境变得整洁明亮,甚至带点文青味,让更多人愿意走进这里。

位於西园路的「佛具街」,以及以西昌街224巷为中心向外扩张的「青草巷」,皆为台语所称的「结市」(同类店家聚集以带动买气),也是深具地方特色之处,同样面对老店如何创新的课题:有的佛具店主打现代居家佛堂,强调设计感与空间美学;有的青草店推出便於冲泡的养生茶包,以及有如手摇饮料店的推车,贩售各式青草茶,都是为了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东三水街市场一直是在地居民购物的中心,经过创意的改造,更能与时代接轨。

来一趟佛具街,找寻心中的抚慰。

走一趟青草巷,喝一杯清凉消暑的青草茶。


#建筑模样
📍剥皮寮历史街区、糖廍文化园区、万华林宅

  
万华地区近20余年的文化资产保存历程,在软硬体及公私之间的两难抉择,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可能性。剥皮寮历史街区的保存,可说是个美丽的意外,北市府当初沿用日本时代的都市计画,把剥皮寮编入北侧老松国小扩增校地的预定地,长期限建管制的结果,保留了原始的清代街道纹理与日本时代的店屋面貌。然而,公民自发的剥皮寮保存运动与北市府角力的结果,是原住户搬离仅留建物空壳,然而,在这个私人空间公共化的过程,因为作为电影《艋舺》的拍摄场景而爆红,至今仍是万华的人气景点。

糖廍文化园区原为日本时代的甘蔗制糖所,台糖公司在上世纪末原有意将这块土地委外出租,改建为大型老人安养院,不料激起社区居民的抗争行动,并凝聚为长期投入大理街社区营造的地方力量,因为北市府的介入,三栋糖仓被指定为市定古蹟,户外空间成为社区居民的游憩公园。万华林宅则是近年私有古蹟经营的典范之一,1、2楼由星巴克进驻经营,楼上空间由林家後人管理并定期开放导览,是兼顾私人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尝试。

剥皮寮的建筑依然保有清代和日本时代的样貌,彷佛冻结了时间。

糖廍文化园区内的甘蔗,提醒着後人,这里曾是台北城内唯一的制糖所。

万华林宅独特的立面,还有3层楼外加顶楼神明厅的设计,显见当时林家的社经地位。
 

#生猛饮食
📍华西街观光夜市、广州观光夜市
  
万华地区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其中有两个在地因素值得思考:首先,艋舺龙山寺等大庙吸引来自各地的参拜与观光人潮,长年川流不息,奠定饮食消费的基本盘。其次,艋舺龙山寺的周边商圈及夜市,具有浓厚的庶民特色,为了满足基层民众吃喝玩乐的需求,往往显得生猛有力,打破大众对饮食的既有认知。

例如,华西街观光夜市曾经以杀蛇秀与吃蛇肉而闻名,在1980年代成为向外国观光客宣传的亮点,不过随着动物保护观念的普及,杀蛇不再是华西街的日常风景;另一个生猛饮食的代表,是今年甫荣获米其林一星的老店「台南担仔面 」,老板不只将海鲜菜色顶级化,其内部装潢金碧辉煌,有「华西街的凡尔赛宫」之称,让人遥想「台湾钱淹脚目」的昔日荣景。除了有这样的豪华餐厅,对许多长辈而言,逛夜市、探访古早味的小吃摊与店家,例如凉粉、刨冰、肉圆、炒饭、胡椒饼、鱿鱼羹等吃食,不只喂饱肚子,更是令人怀念的老台北记忆。
 
华西街的阿义鲁肉饭,有独门的蚵仔鲁肉盖饭,是平民的奢华味。

熙来攘往的华西街,从店家的变换,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

夜晚点亮招牌的广州街夜市,配上生猛的叫卖声,是老台北的体验。


#文创好店
📍新富町文化市场、艋舺龙山文创B2


万华有丰富的历史及人文内涵,随着旧街区的复兴,正要转身成为新时代文创的孕育地。新富市场有着多舛的历史,当年开幕不久後,就受到附近流动摊贩的生意挤压,後来流动摊贩就地合法为东三水街市场,便因动线和价钱相对竞争力低,丧失主要的市场功能。

为了让这座少数日治时期建置的市场建筑免於被拆除的命运,2006年新富市场被指定为市定古蹟,修复後由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於2017年以「新富町文化市场」的定位再生,并提供工作室,招募相关团队或个人进驻。有别於剥皮寮历史街区原住户全数迁离,新富市场一角仍保留爱娇姨的制冰室,让人看见原本的市场生活,成为别具新意的巧思。

艋舺龙山文创B2,位於艋舺公园下方,是北市府正在活化的地下街,目前定位为在地店家与艺文团体进驻的文创基地,将万华本身丰富的内涵与文化转化为创作者的养分,同时透过举办工作坊、导览,让民众参与,挖掘属於当地的创意能量,今年更启用数位内容实验场,以自媒体科技来探索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平台。

万华艋舺贴近常民生活的草根文化,以及深厚的历史,是其最独有的内在特质,持续掌握地方特色,深掘传统、翻搅新意,让万华艋舺长出了一条文化创意的枝干。

昔日的新富市场华丽转身後,成为文创展示的空间。

艋舺龙山文创B2汇聚许多独树一格的风格文创,最受瞩目的莫过於明华园「艺栈」展览。

 
艋舺拼场   
❗️8/23(五)〜8/25(日)    
📍艋舺龙山文创B2
将会有「新创拼经典」、「拼场之夜」、「拼场 Oh my god」与「拼场市集」四大主轴活动,包含展演、工作坊、演讲、音乐会等,更有实境解谜App,透过导览地图带你在游戏之中,深入探索地方。


文/编辑部
摄影/张国耀
绘图/宋政杰



延伸阅读
万华艋舺人文生活场域 新旧拚场 激荡城市的草根活力
林立青: 「真正的文化是从在地生活中长出来的。」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