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从旅游书演进史,看台北城市认同与在地价值(台北画刊109年8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0-08-05

3004

旅游书建构了接触一座城市的知识与方法,除了狭义以资讯为导向的工具书,广义上也涵盖了更富情感的旅游文学。近30 年来,旅游书的主题与型态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空背景下人们对於台北的城市认同和生命参与。

我与旅游书的渊源来自国中时期的理化老师,他以1990 年代刚出版的台湾深度旅游手册《台北历史散步》和《台北古城之旅》作为测验拿满分的奖励。当时台湾刚解严没几年,课本上几乎不提本土历史,社会气氛也不像如今这般开放,但却是政治、文化的在地论述悄悄兴起的时代。

旅游书-2《台北历史散步》从路上风景爬梳台北的历史轨迹,是1990 年代的城市探索启蒙。

高中毕业後,我面临留在台北或去外地读书的选择题,这时「家乡」的概念在我心中第一次具体成形,我开始思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才赫然发现原来自己对台北一无所知。决定留下後,我重新思索自己与台北的关系,於是找出这两本书,跟着内容指引在街上行走,慢慢了解这座城市是如何长成这个模样。就这样,这两本书成为我最早的旅游书,也是日後开始收集这类书籍以及探索城市的起点。

1994 年台北市第一任民选直辖市长诞生,社会上政治风气更加开放,公共建设也逐步落实,然而整座城市的发展才正要起步。相较之下,这让当时见识过海外都市规画成熟的返台年轻世代,对这座城市缺乏一些信心,对台北的生活经营更少了一股动力。

1998 年《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出版,一群生活於台北的有志青年共同排解身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苦闷心情,亲身探究这座城市,从中找寻台北生活的动能。书中百科全书式地剖析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人事物,和一些生活、城市里的偏执与撇步,而它的美术风格跟企画角度,则探索出一种以城市为养分再创作的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真正的生活从来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这句话打中了那个时代的台北人对於自己生活、成长城市的认同。

旅游书-5《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书中传达「真正的生活从来不在他方,台北就是台北」,道出「台北不可取代」的地方认同。

走过震灾、政党轮替,千禧年後台北的生命力已然更加旺盛,旅游书除了文史内涵、工具导向外,开始有些更具常民生活观点的主题出现。2007 年出版的《台北小吃札记》将作家舒国治的专栏集结成书,以作者独特的文字风格和笔法,让「吃」这件事有了一个从生活中探索的依据,为城市导览提供更贴近日常的视角。同年《台北创意散步学:27 位名人的100 个灵感基地》出版,以「人」作为引子,呈现城市的多种样貌,不只讲人,更讲你生活中关注的议题。

近十年台北发展越趋成熟,认识城市的方式也渐趋多元,加上处於资讯爆炸的时代,工具形式的旅游书已无法满足读者,以生活风格或针对特定事物为主题的内容反而更受青睐。像2016 年出版的《台北秘密音乐场所:有音乐,我就能在这城市生存》,以音乐这个不论与生活、工作、旅游都紧密相连、无形却又重要的存在切入取材,带领人们观看城市、家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

由此可见,过往的旅游书着重於提供读者得以亲身验证的指引,现今则着重鼓励读者从阅读中反思并进一步延伸与学习。因此,当城市不断滚动翻新,能快速记录时下脉动的地方志和期刊杂志或许更符合现代需求,俨然成为旅游书的一股新力量。我与《发现故事》编辑团队於2018 年起独立出版的试刊号,将大稻埕当地的老产业端上页面,企图展现存在於生活与消费模式中不断发展的产业生命力。

此外,随着全球化与国际旅游的热潮,海外也渐渐注意到台北这座城市的魅力。翻开生活风格日杂《POPEYE》2019 年4 月的台湾特集,可以发现我们认为有些杂乱的台北街景,在外国人眼中反而是台北独特的生活风格。透过海外旅游书回头检视自己的城市,才发现原来这些就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DNA、我们的气质。

当越来越多主题细致、观点有趣的旅游书出现,对读者而言,重要的是能否透过这些书籍去培养探索这座城市的眼光,以及提供我们以各种角度去参与一座城市的可能性。藉由亲眼见证、亲手挖掘台北的独特,让生活风格从土地里面生长出来,使这座城市的温度被更多人看见。

陈仕哲_去背口述ー陈仕哲
城市探险家,发现故事执行长。曾负责大稻埕本草派对、艋舺拚场、发现故事台北特展、大稻埕少年郭雪湖特展等策展工作。从新媒体﹁故事・台北﹂出发,发行《发现故事》系列刊物,不断发掘城区故事,希望让更多人发现新旧城区的魅力与城市生活的乐趣。

文字整理.摄影ー何育如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