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5485

臺灣溫泉文化起源
今年是北投溫泉博物館及北投公園百年慶,自1895年起,日本人便來到北投泡野溪溫泉,直到1901年3月警察以傷風敗俗為由,禁止在溪中泡湯,溫泉旅館「天狗庵」的主人平田源吾發起整頓運動,在溫泉溪第一瀧浴場處搭建遮蔽屋頂、兩旁圍起雙重籬笆、整理附近環境,方於1902年4月獲准在溫泉野溪露天洗浴。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溫泉旅館「天狗庵」主人平田源吾在溫泉溪第一瀧浴場處搭建屋頂、圍起籬笆、整理環境,露天洗浴才再度獲准。(圖/楊燁提供)

1905年平田源吾募集資金、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課長村上彰一為北投溫泉守護神「湯守觀音」命名並開光。同年11月,臺灣婦人慈善會幹部等人,成立浴場改良會,希望導引頂北投十八份磺嘴口湧出的溫泉(酸性硫酸鹽泉,俗稱白磺),規劃建立一個完善的溫泉浴場,讓普羅大眾都可以享用。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不但贊成還捐鉅資支持,臺北仕紳們也爭相出資、捐地、寄付設備。1906年7月鐵之湯(由於鐵道部出力有功故取名)慈善臨時公共浴場完工,8月開放浴場給一般民眾使用,臺灣人俗稱的三仙間應運而生。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由平田源吾募集資金、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課長村上彰一命名的北投溫泉守護神「湯守觀音」,供奉於右邊建築,1913年於闢建北投公園時拆除。(圖/楊燁提供)

1907年10月臺灣婦人慈善會取得湯瀧野溪浴場的經營權,與北投當地居民在附近種植花草樹木、規劃花圃美化環境、放置休息長椅,這是北投公園的雛型。1910年臺北廳長井村大吉著手規劃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1年北投地區自來水道完工,利用水道的洩壓建設北投第一座防災用噴水蓄水池(今綠建築圖書館前),1913年6月在修築公共浴場同時規劃設置公園,北投公園於焉誕生。而最早的北投野溪溫泉於北投溪第一瀧及第二瀧,地方稱之為「湯瀧浴場」,隨著1913年公共浴場完工,原來的公共浴場(鐵之湯慈善浴場)更名為「瀧湯浴室」,與公共浴場及湯瀧浴場有所區隔,各有不同定位及客群。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1906年慈善臨時公共浴場完工,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臺灣人俗稱的三仙間應運而生。(圖/楊燁提供)

到了1913年北投溫泉溪湯瀧浴場再度遭禁,這是因為在1905年日本學者岡本要八郎發現稀有的臺灣國寶礦石「北投石」,總督府下令北投溫泉溪成為保護區,擁有相同青磺泉的日本玉川溫泉也列為保護區,可惜禁令執行不彰,不但遭受濫用、破壞溫泉水質,其後北投石還遭盜採一空,所以現在全世界只剩玉川溫泉保有碩果僅存的北投石。

與地景環境結合的溫泉公園
北投公園為臺北市的第二座公園(臺灣的第14座),初建設完成的公園分為三部分:第一區為公園入口、草坪、涼亭;第二區大屯橋(今水美溫泉前方)橫越公園的碎石道路(今公園前噴水池往溜冰場間的廊道),以及仿當時東京上野恩賜公園部分庭園造景及蓮花池、草坪(1959年改為溜冰場,曾為北投纜車山下站基地,已遭挖除)及石砌拱橋;第三區以溫泉博物館旁溫泉溪第一瀧及臺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今加賀屋)花圃起,至臺北廳長井村大吉銅像(今國父銅像),這區域以兩座現代化噴水池聞名。爾後因應絡繹不絕的泡湯客,1916年北投公園增設北投溫泉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今北投兒童樂園),設有遊樂設施及動物園,是當時大人來北投泡湯帶小朋友休憩遊樂的地方,同年,鐵路淡水線增設溫泉支線新北投車站,從那時起才有新、舊北投的地名。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圖片上方的樹林是今日的頂好、麥當勞,道路為現今的光明路,而北投地區舉凡慶典、園遊會、演習等活動,幾乎都在左邊大草坪舉行。(圖/楊燁提供)

1923年4月裕仁皇太子蒞臨新北投溫泉溪,當地居民早已耳聞皇太子喜好地球科學,事先在溫泉溪二瀧上方鋪好平整數顆大石,皇太子蹲在石上撈起溫泉溪中聞名於世的國寶礦物北投石並細細鑑賞,因而對北投溫泉讚賞有加,讚揚其不但對人體有療效,還能孕育這稀有的礦物。到了1934年12月北投居民在皇太子曾經所渡涉的溪畔,募資豎立了「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來紀念這段事蹟。1950年代初紀念碑還立於原來位置,而今紀念碑已被移至對面浴室庭院,成為私人所有。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1932年裕仁皇太子蒞臨新北投溫泉溪,當地居民在皇太子涉渡地溪畔募資設立紀念碑,目前已移至私人庭園。(圖/楊燁提供)

從北投公園創建時的第一區,越過草皮,便會看見當年是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典雅的坐落在公園之中。右方是名為大師山的宗教聖地,因山頂上巨岩由信眾挖鑿岩龕,供奉空海和尚,他是日本東密開山祖師,人稱弘法大師,大師山之名因此而來,一旁緊鄰著松葉山(今丹鳳山),不過老北投人卻稱他為豬哥山,從前傳說有豬哥精,時常下山騷擾居民,後來被國姓爺鄭成功的部隊給消滅了。後面的山谷間,是北投青磺溫泉溪的源頭,日本人稱之為「湯元」,臺灣人則稱「磺水頭」,這裡終年湯煙裊裊,伴著流經公園的溫泉溪,讓新北投經年一片迷霧。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越過圖中的草皮,便會看見當年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坐落在公園之中。(圖/楊燁提供)

溫泉鄉休閒活動盛事
當時每年夏夜《臺灣日日新報》與北投溫泉旅舘舉辦的「大納涼會」,萬眾矚目,其實在日本時代北投公園就沒有所謂的入口,完全是開放式可自由進出,有活動時才會搭一座臨時用主題拱門。戰後初期1950年代末,老北投人習慣活動的這片草皮仍在,直到後來花圃、噴水池出現,改變了這裡的用途,北投人活動場地只好移往溜冰場,隨後纜車預定地動工,公園裡的活動場地一一消失。而一旁也是北投公園一部分的北投丘是最佳的觀眾席(今公園旁中山路),這裡還有1930年鎮座的北投神社及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上方是北投地方運動賽事主要場地「北投大運動場」。

1934年3月起新北投公園內就有一座銅像,他是北投公園及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興建者、北投溫泉場大恩人臺北廳長井村大吉,由北投居民及井村友人集資豎立,銅像為日本國寶北村西望大師所雕塑,碑座採用德島花崗石,1945年以後井村銅像移除改成光復紀念碑,50年代有一段時間碑座上是空的,其間留下許多人合照的相片,有許多學生旅行來北投公園還爬上碑座充當銅像,1965年改為國父胸像至今。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1934年由北投居民集資豎立紀念銅像,碑座上的人物幾經更迭,現為國父胸像。(圖/楊燁提供)

傳承呵護的地景美學
北投公園完成於1913年,比「新北投」這個地名還早3年,當時最時髦及進步的象徵就屬設有西式的噴水池了,北投公園還一口氣蓋了兩座噴水池。彼時人口激增,於1911年北投地區建設自來水系統,由草山地區接水管,供應山下至北投地區用水,北投公園兩座噴水池因地下有水道經過,在規劃時就將水道洩壓的力量設計成壓力式自然噴水,不僅好看,更具有消防及緊急供水的防災用蓄水池功能。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北投公園中兩座噴水池,在當時是最時髦及進步的象徵。(圖/楊燁提供)

1945年戰後初期,從新北投車站望向北方,由右至左,首先看到北投地標紗帽山,仔細看還能發現採煉硫磺的大磺嘴上方、有北臺灣知名的攀岩練習場大砲岩,再來是鏡面山,後方是臺北最高峰七星山,接著是北投八景「屯山積雪」大屯山,大屯山山腳、靠近新北投車站一帶舊地名叫「磺田」,種植著與茶葉、樟腦齊名的鹹草(又名三角藺草),是製作草蓆、草帽、榻榻米最好的材料,更是綁粽子不可或缺,不遠處是臺灣精緻陶瓷發源地「鬼仔坑」(今為貴子坑),這裡有臺灣陶瓷逸品北投燒、大屯燒,象鼻長長伸往江頭(關渡),與觀音山下淡水河邊獅子相互輝映,而這一切構築成北投地景的美學風情。

臺北畫刊102年11月第550期—細數新北投百年風華▲由新北投車站往北方眺望,由右至左的是北投地標紗帽山、鏡面山,而後方則是臺北最高峰七星山及大屯山。(圖/楊燁提供)
 


    文/楊燁 
    圖/楊燁提供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