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臺北,進步無限 繁榮無限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284

為兒童創作,所受到的牽制比自由創作還要多,而且酬勞更低,但我仍然甘之如飴。

我出生於臺北大稻埕,五、六十年前的大稻埕,和當時臺北市其他地區相比,算是繁榮進 步,可以接觸到很多傳統或前衛的藝術作品,越過新生北路,放眼所及是稻田片片,所以,小時候的我就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坐擁田園風光與都市生活的雙重體驗。


從小我就喜歡畫畫,也不斷 藉著風景或以別人的畫作來薰陶提升自己的眼界。每每上學經過 信義路,看到沿途等待收割的稻 田,就聯想到名畫家梵谷的作品 〈麥田群鴉〉,學校的大禮堂、中山堂、還有民生西路上的老字號波麗路西餐廳,時常有畫作展出,每一場我都不願意錯過,無形中也奠定了我邁向美術創作之路。
台北畫刊551期—臺北,進步無限 繁榮無限
就讀臺北師範學校藝術教育科後,原本只為自己畫畫的我,興起了教兒童欣賞美術創作、用美術帶領兒童學習的想法,把美術變成學習的媒介,以自己的作品來啟發未來的主人翁,用不同的畫材、不一樣的表現方式,引領小朋友接觸繪本等兒童讀物,這比帶小朋友去看畫展更有用。

然而,純粹的藝術創作仍然是我的初衷,所以長年走遍臺灣大小城鄉工作時,我會利用早起的時間,以畫筆記錄每個地方的自然地景和人文風貌,最後集結成《早安台灣》行腳速寫,其中以臺北市的街景為數最多,而臺北市的街景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風景就是起重機,臺北似乎不斷的有工程在進行,這當然也表示臺北一直在進步、成長。

現在的我定居在東區,記得剛搬到東區時,從家中窗戶往外望,本來可以看到大屯山、拇指 山的盎然綠意,但隨著都市發展,已被一棟棟商業大樓擋住了,雖然有點不捨昔日的自然景 觀,但現在的生活機能大幅提 升,去四獸山親山步道健走,或是到運動中心游泳,都很便利。

這些年,有人說大稻埕沒落了,我不以為然,也許大稻埕的外在比不上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 光鮮亮麗,但內涵卻不斷在蛻變轉型,迪化街上一家家兼具文化與創意的小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大稻埕對我來說,依然是令我感到親切與懷念的生長之地。
台北畫刊551期—臺北,進步無限 繁榮無限

▲近年來創意小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為大稻埕的舊街區注入新生命。(王能佑攝)


口述/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工作者)
採訪撰文/許凱森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