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 古禮中現新意(台北畫刊107年9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9-12

1.4萬

9月28日,大家都知道是為了紀念孔子誕辰的教師節。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立下教學的典範,更因而被尊稱為「至聖先師」;而在教師節,除了緬懷這位歷史上偉大的師長,更提醒著我們維持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 古禮中現新意(攝影/趙守彥)
 

千年祭孔 新舊並存

每年教師節,臺北市孔廟都會舉行祭孔釋奠典禮,祭孔的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孔子逝世,由魯哀公下令祭孔,到了漢明帝時期,祭孔才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而今日所見的釋奠儀式與「至聖先師孔子」的稱呼,則到了清朝才完整底定。臺北市孔廟自1930年由地方仕紳集資建廟完成後,迄今已舉辦超過八十多年祭孔釋奠典禮,近來每年約吸引2,000人次前往觀禮。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 古禮中現新意▲臺北市孔廟釋奠典禮莊嚴隆重。(攝影/趙守彥)
 

奉祀至聖先師孔子牌位的大成殿,前方有座突出的平臺,稱為「丹墀(音ㄔˊ)」,丹墀是祭孔時安置樂器並供佾生獻佾舞的場所。完整的祭祀過程有37道程序,大致可分為「準備、迎神」、「祭祀」與「送神、禮成」3個部分。執事人員則有由孔子嫡孫擔任的「奉祀官」、傳唱並指引獻禮人員的「引贊」、負責高唱曲目以及控制樂舞起訖的「樂長」、演奏雅樂的「樂生」、擔任佾舞表演的「佾生」,以及其餘各部分服務的執事人員「禮生」等。
 

莊嚴的儀式中,有幾個別具意義的程序。「瘞(音ㄧˋ,埋葬之意)毛血」是由禮生捧著盛裝牲畜毛與血的毛血盤到瘞所處挖土埋葬,意為將自大地生長的牲畜埋藏在土中以滋養土地,使萬物生生不息,並有潔淨之意;近年來因為保護動物意識提升,已改由紅麴製成的紅水替代動物血。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 古禮中現新意▲「瘞毛血」象徵萬物生生不息。(攝影/趙守彥)
 

與時俱進 創新精緻

自父執輩起就居住在臺北市孔廟附近,並擔任十多年祭孔大典禮生老師的陳應義,對祭孔釋奠大典的情感格外深厚,自身也經歷過典禮的變革。例如傳統禮成後的「拔智慧毛」習俗,智慧毛指的是祭孔祭品太牢(牛)頭上的毛,民間傳統認為文聖享用過的牛隻的毛,取下後可增添智慧,去年改由智慧毛造型原子筆替代。由檜木製成的智慧筆,筆身刻上經典《論語》章句「學而時習之」,並披掛在特製金牛身上讓民眾排隊拔取,傳承此過往習俗,今年也準備了具儒風特色的限量中庸智慧筆捲要贈送給觀禮民眾。
 

此外,每年祭孔大典前,由台北市立明倫高中、台北市立重慶國中、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小學組成的禮生、樂生與佾生都必須經過密集訓練,陳應義也擔任多年禮生的指導老師。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 古禮中現新意▲祭孔大典的樂生由台北市立重慶國中學生擔任。(攝影/趙守彥)

 

無形資產 代代傳承

談起培訓明倫高中學生成為禮生,陳應義說,很開心見到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轉變:「剛開始,很多學生較無法平心靜氣,但在學習之後都變得更為沉著而穩重有禮。」
 

對於祭孔大典的工作,陳應義直說要有熱情和耐心,畢竟長達1小時的典禮必須在太陽下站著,動作細節又很講究,從訓練到完成典禮的一連串過程,對於參與的學生來說是對耐心的訓練。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 古禮中現新意▲由開平餐飲學校製作的祭品共189道,種類相當多。(攝影/趙守彥)
 

此外,陳應義也談到過去台灣經濟尚未發達時,小學生擔任佾生除了有榮譽感,還可以得到一雙全新的布鞋,當時的學生家長無不爭先恐後報名參加,但現今社會經濟環境改善,物資不餘匱乏,加上少子化問題,招募小學生加入祭孔儀式變得相對困難,對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也形成挑戰。
 

淵遠流長的祭孔儀式,從古至今有過許多變革,而值得保存的不只是典禮本身,更是背後蘊含的文化、禮節,還有最重要的「教育」意義。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 古禮中現新意▲1955年臺北孔廟祭奠典禮。(圖/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提供)

文/張盈華 攝影/趙守彥 圖/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提供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