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共融環境 與藝術沒有距離(台北畫刊108年10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10-10

2595

文化平權的意義在於,任何人都能輕鬆、無負擔地享受藝文活動所帶來的豐沛能量,不因為性別、年齡、身分、族群,甚至身心障礙等因素而遭受歧視,讓每個喜愛藝術的人,都能與藝術零距離。

透過聽翻譯的協助,及聾翻譯的表情與手語的傳達,更符合聽障朋友的需求。

藝術參與不卡關
兩廳院讓劇場輕鬆自在

共融的意義在於對所有人開放」,國家兩廳院公共溝通部經理洪志蕾表示,欣賞表演不侷限於不同年齡、性別或群體,甚至是身心障礙族群。自2007年兩廳院推動「藝術零距離」計畫,邀請偏鄉孩童與長者走進劇場後,團隊不斷思考:如何打造一個劇場環境,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地欣賞演出?

於是2017 年開始,兩廳院進行劇院整修,包含改善輪椅行進動線、無障礙坡道及連結停車場的升降梯等,「當硬體到位後,我們開始思考更多面向:軟體規畫能否更進一步?」於是兩廳院開始與外界合作,提供更多能幫助理解表演的服務,協助觀眾欣賞演出時,也能跟表演者沒有距離。

兩廳院開始結合逐字稿App,在表演時推出即時輔助字幕;更為視障者提供影像口述的服務,具體作法是邀請口述老師或藝術家形容劇目如何呈現,有幾位舞者、有哪些動作,讓視障者用雙耳感受舞蹈演出之美。對於部分無法直接理解口述內容的先天視障者,工作人員在演出前亦會帶領視障者做動作、觸摸舞台,讓他們更能感受演出細節,也讓身障者與表演藝術間不再隔一道牆。

專業講者口述舞台上的演出,視障朋友可用聽的方式參與藝術。

參與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演出的青年編舞家黃翊,親自為作品《長路》撰寫影像口述稿,再交由專業配音員配音,並安排視障朋友坐在最靠近舞台的位置,讓他們能夠清楚聽到圓形舞台運轉的聲響、感受舞者躍起,「聽到舞者奔跑時,我想像著畫面,突然覺得原本以為是阻礙的舞台刻痕,反而是助力,避免舞者跌跤,就像人生的挫折,不見得是壞事。」實際體驗後的視障朋友,開心地給予這項服務正面回應。

視障朋友實際體驗、踩踏觸摸《長路》旋轉舞台的樣板。

共融服務全年齡化
無壓力體驗藝術美好

無形的障礙並不只侷限於身體有困難的族群,對於育齡父母來說,如何和孩子一同享受藝術,也是一大煩惱,兩廳院為了讓爸媽及孩子都能「各適其所」,推出了托育服務,透過幼教與戲劇師資,帶孩子探索劇場奧妙,並在遊戲中融入劇場禮儀,讓藝術的種子在孩子心中扎根。

兩廳院提供托育服務,讓爸媽輕鬆看戲,小朋友也能親近劇場。

「藝術的美好,應該是放鬆自在!」洪志蕾說,有別於一般演出場合較為拘謹,觀眾甚至不敢起身如廁或咳嗽,兩廳院引進國外行之有年的「輕鬆自在場」,除了與藝術家事先溝通,表明現場演出時可能會有各種狀況外,座位的安排亦相較一般場次更鬆散,讓孩子、長者、自閉症及妥瑞氏症患者等無法長時間專注的族群,也能無壓力地親近藝術。

一位家有中度自閉兒的許先生坦言,孩子雖然非常喜歡參與藝文活動,但演出時往往因無法控制自身音量與肢體,全家人總不得不在他人眼光下「狼狽」離席,直到參與輕鬆自在場,一家人終於有機會待完全場,在動人的演出中,一起留下難忘的美好回憶。

發現特教孩子創造力
統合教育讓藝術零距離

除了參與藝文活動,創作也是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IAEA Taipei)結合舞蹈、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透過適切的師資帶領,身心障礙的孩童也能自由徜徉於藝術之海,去探索對他們來說原本是模糊的藝術。

藝統會長期陪伴特殊孩童接觸藝術,並利用結合繪畫與音樂的統合概念,激發孩童創造力。(圖/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

藝統會總幹事姜春年在接觸自閉症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他們身上常見的「固著」特質,例如有孩子喜歡一直畫直線,他們執著於直線的原因,是喜歡畫線時的手勢。於是他將繪畫手勢結合音樂與律動,讓孩子從各種藝術領域學習,姜春年說,「孩子在這裡接觸到不同的學習方法,甚至感受到心靈支持的力量,覺得在這裡有家的感覺。」

藝統會成軍至今8年,姜春年觀察到許多自閉症孩子自我防衛的界線強烈,包含觸覺敏感與對外界的不熟悉,因此初期他們時常會有過度激烈的反應。但隨著課程進行,孩子們跟著碰牆壁、碰草皮,與外界的接觸豐富了,身體會記得觸碰的感覺,不但不討厭,反而帶點趣味,就能漸漸習慣並融入社會。

「他們不是跟世界沒有連結,而是用另一種方法。」姜春年說,與孩子互動讓他學到不同的藝術眼光,例如有個自閉症孩子特別喜歡看閃爍的燈光,有次他順著孩子的視線望過去,才發現閃爍的燈光在特定角度下竟然如此美麗,「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以不同角度觀察與呈現藝術,他們的特別反而打破常人對藝術的觀點!」他在特殊孩童身上看見源源不絕的藝術能量,但外界往往過度保護,甚至貼標籤。

他們期待未來能成立基地,由孩子回來擔任講師或陪伴者,讓他們與社會大眾接觸,及將多年累積的藝術能量變成工作所得。「撕掉社會大眾對這些孩子貼上的弱勢標籤,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接觸,相信外界對他們會有新的看法。」姜春年堅定地說。

姜春年偶爾會想起,剛與孩子們接觸時,怯生生的小臉少見笑容,但隨著課程進展,有越來越多家長告訴他,孩子有多麼期待來上課,課間的一串笑聲或課後的一個擁抱,更是他最大的動力,讓他決定即使再辛苦,也要陪孩子一直走下去。

台北豐沛的藝文能量,豐富了你我的日常生活,藉著一步步的努力,消弭這些有形與無形的障礙,讓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能與藝術零距離。

自閉症孩童往往因為對外界過度敏感而難以融入社會,藝統會課程讓孩子習慣接觸,使身體熟悉這種感覺。(圖/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


文ー邱秉儀
圖ー國家兩廳院、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