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用書寫的力量 放大地方魅力(台北畫刊111年7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2-07-05

2094

書寫是以文字傳意,可以用來記事、抒情、說故事。近年來許多人以「地方」為書寫主體,藉此讓在地人重新認識家鄉,甚至成為凝聚社區向心力的觸媒,更可以向外地人展現地方的精彩。像是根基於南萬華加蚋仔的地方誌《東園誌》,編輯透過與街坊鄰居交流,重新梳理當地文史與風土人情,此種透過文字促動地方一同成長的過程,正是地方書寫最有力量的樣子。

周盈君(左)與廖翊丞(右)透過實地觀察找出加蚋仔當地獨有的風土人文。(攝影/彭柏璋)周盈君(左)與廖翊丞(右)透過實地觀察找出加蚋仔當地獨有的風土人文。

用書寫正名地方文化
這幾年,台灣的地方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編輯者們起初或許只是想了解一地歷史,又或是長大返鄉後對成長的土地有興趣,種種與地方文史、風土人情相關的事物,都不斷喚醒有志者投入地方書寫、參與地方誌製作,用書寫的影響力,為地方發聲。

以《東園誌》為例,書寫動機源自一條老街的歷史。主編周盈君自述自小在南萬華加蚋仔長大,卻到長大返鄉於東園街開店後,才在與街坊鄰居的交流中,喚起她對加蚋仔地方文史與風土人情的興趣,於是與夥伴廖翊丞開始投入地方誌的製作。

藉由田野調查及採訪地方人士,周盈君以書寫為地方留下紀錄。(攝影/彭柏璋)藉由田野調查及採訪地方人士,周盈君以書寫為地方留下紀錄。

周盈君告訴我們,加蚋仔為凱達格蘭族語,意思是沼澤,而這裡最熱鬧的一條街就是東園街,過去商業交易往來頻繁,短短不到1公里,就有多達9間銀樓,且一路從天光剛亮營業至凌晨時分。「雖然已經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但不覺得這些歷史真的很有趣嗎?沒人知道真的很可惜。」周盈君和廖翊丞認為,相較於龍山寺、華西街所在的中萬華,位在南萬華的加蚋仔被忽略太久,於是開始調查街道歷史,並與當地文史團隊「六庄」合作。

兩人在田野調查時也發現,當地人其實也想參與地方文史的建立,只是不知道可以如何著手,因此他們希望藉由廣納當地文史議題、地景變化、店家特色等討論,讓《東園誌》除了是記錄南萬華、東園街日常的地方刊物,還可以是一個凝聚地方共識,成為社區交流、發聲的平台。

用書寫提升在地認同
編製地方誌需要接觸當地居民、訪問耆老、採集田調,周盈君分享,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與受訪者間不知不覺會產生深刻的羈絆,「尤其出刊後分送刊物給受訪居民,大家一起翻著刊物聊聊天,更會加深信任感。」

地方誌的流通多半仰賴當地店家、社區交流中心等實體網絡,因此周盈君認為,「紙本雜誌具有很好的傳播發酵效應。」如果有人走進一家店,發現門邊有幾本刊物,就可能基於好奇或為打發時間順手拿起翻閱,只要能讓人們願意翻看,那就達成刊物編輯的目的。她以《東園誌》為例,「我們的用意是讓更多人認識加蚋仔,提升在地認同感,進而有參與地方事務的欲望。」周盈君補充,東園街有10家以上的美容院,客人在美髮期間不外乎聊天或翻閱雜誌,這時候就能藉由閱讀《東園誌》來認識、參與在地。
 
《東園誌》深入探索在地,以文字與圖像引發讀者好奇心。(攝影/彭柏璋)《東園誌》深入探索在地,以文字與圖像引發讀者好奇心。

從書寫走向實體參與
在地書寫是為了社區而生的行為,內容永遠是以社區為先,因此有不少從地方書寫出發,進而走向實際參與、活化社區的實例。

以《東園誌》為例,除了出版雜誌外,也舉辦過「在加生活節」、「回加蚋涼季」,透過市集、走讀等活動,增加與居民的互動,廖翊丞也曾受邀帶領小學生實地走入街巷探訪,用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

此外,《東園誌》也曾在新富町文化市場推出「巷仔內ㄟ萬華—加蚋仔」展覽,展出《東園誌》和雜誌製作過程,周盈君欣慰地說,「有加蚋仔人說很感謝我們讓家鄉被看見,他很感動,我們聽完也很感動。」此外,周盈君也注意到,除了《東園誌》以地方書寫連結社區,讓加蚋仔被更多人看見,其他書刊如《萬華世界》、《AAA城市藝術生活誌》第5期聚焦台北西城,也是以書寫探索萬華,為地區開拓更多可能性。除了《東園誌》、《萬華世界》等聚焦萬華的書寫,還有以公共浴場歷史而生的《浸北投》,甚至是挖掘、探索台北全區的《本地─台北》,都是透過書寫記錄當下,進而放大在地魅力的方式。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他人的生活是我遠道而來的風景」,這些日常點滴的積累正是地方的迷人之處。廖翊丞認為,「地方一直在變動,而地方誌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即時記錄這些變動,提供更細緻的觀察面向,也更能引起在地的共鳴。」

近年來,以地方為書寫主體的出版物日益增加,為城市記錄生活百態,凝聚地方認同與共鳴。(攝影/彭柏璋)近年來,以地方為書寫主體的出版物日益增加,為城市記錄生活百態,凝聚地方認同與共鳴。


文- YuhShan
攝影-彭柏璋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