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翻轉物種瀕危 城市保育第一線(台北畫刊113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4-05-10

345

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定位及任務隨時代逐步轉變,近三十年更積極與國際交流,以瀕危物種保育作為發展目標。今年適逢建園110週年,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暨動物認養小組執行長曹先紹以此為契機,與讀者分享動物園如何響應全球野生動物保育趨勢。

P10-13 翻轉瀕危-1@臺北市立動物園
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養的瀕危物種穿山甲。

優先推動瀕危物種保育


物種瀕危的因素包括原始棲地消失、盜獵及人為開發活動等,而臺北市立動物園以瀕危物種域外保育,作為動物園發展的優先事項。曹先紹表示,近年園方即重新盤點園區空間,以提供更多空間給瀕危動物,「動物園不再只是提供遊客『看動物』的場所,更希望遊客藉此了解我們的工作、支持我們的行動,進而提高適合瀕危物種生存的野外環境比例,讓動物園呵護的個體,有朝一日能夠重返野外生活。」

將救傷轉化為保育能量

臺北市立動物園長期參與野生動物救傷,並將救傷經驗轉化為保育的科學基礎。以穿山甲保育為例,從1987年至今,園方持續精進救傷、營養、醫療及繁殖經驗,逐步建立完善的穿山甲保育知識體系,也讓台灣在全球穿山甲保育中扮演關鍵角色。曹先紹指出,穿山甲進入救傷體系的原因,多半是被遊蕩犬攻擊,由於穿山甲特殊的食性與易緊張的性格,早期救傷收容個體常發生胃潰瘍出血,因此團隊研發出獨步全球的人工食譜,比照螞蟻提供的營養成分,製造出混合蛋白質、營養添加劑與纖維素的食物,當作人工飼養的主食,解決穿山甲營養及消化的問題。

曹先紹表示,穿山甲是全世界走私數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尤其馬來穿山甲及中華穿山甲已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在全球穿山甲族群數量下降的此刻,我們在台北近郊山區就能發現牠們的洞穴,代表台灣已有野生動物保育的基本觀念,人們也願意與野生動物共享生活環境。」

為了建立瀕危物種的域外族群,臺北市立動物園將園內的穿山甲借殖給德國萊比錫動物園及捷克布拉格動物園,也藉此交流保育經驗。曹先紹指出,旅居布拉格的兩隻穿山甲,於去年產下歐洲第一隻在人工照養下誕生的個體,對穿山甲的保育來說別具意義。

此外,臺北市立動物園也收容照顧進入救傷體系後無法野放、但仍具繁殖能力的石虎,將其產下的個體交由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進行野放訓練及後續追蹤,希望能讓石虎回到野外繁衍後代。

園方也自十年前開始救傷收容金門的歐亞水獺,在人工照養下的水獺順利繁殖後代、建立水獺家族,近年園方也配合相關計畫定期至金門的水域棲地調查,透過追蹤、蒐集及分析歐亞水獺的糞便,累積生態資料,進一步判斷牠們的領域、活動範圍以及是否出現新個體,藉此建立相關保育知識。

P10-13 翻轉瀕危-2@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園救傷收容的石虎產下的石虎寶寶。
P10-13 翻轉瀕危-3@臺北市立動物園歐亞水獺寶寶接受健康檢查。

參與國際保育合作計畫

曹先紹指出,單一動物園照養的個體數有限,為了維護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動物園之間會透過物種調度繁殖後代,建立原始棲地外的域外族群,使瀕危物種存續,這也是全世界動物園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金剛猩猩的國際保育合作為例,三十多年前金剛猩猩「寶寶」被商人走私到台灣,經新光集團出面買下並轉贈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養。園方多年來積極為寶寶尋求繁殖配對的機會,最終在歐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金剛猩猩瀕危物種保育計畫」協助下,成功讓寶寶至荷蘭猴山靈長類公園繁衍後代;另一方面,來自波蘭的金剛猩猩「迪亞哥」則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建立家族。

P10-13 翻轉瀕危-4@臺北市立動物園來自波蘭的金剛猩猩「迪亞哥」已在園區建立家族。(攝影/詹德川)

提升動物福祉及管理品質

在保育觀念不斷進步下,除了強調瀕危物種保育,動物園也十分關切動物福祉議題。曹先紹說明,動物福祉講求動物覓食及活動的自由度,而提升動物福祉的關鍵,在於了解野生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習性,並依此設計適合動物生活的環境及照養方式。臺北市立動物園即從營養、醫療及老齡化照顧面向著手,讓動物都能獲得良好照顧。

曹先紹以動物醫療為例,大型動物的麻醉是一大學問,過去曾發生獸醫用吹箭麻醉黑猩猩卻反遭攻擊,現在則有保育員對動物進行「親近訓練」,不但能讓黑猩猩伸出手臂打針,也能引導牠們站上磅秤測量體重,便於長期追蹤體重變化,以精確估算麻醉藥的劑量,不但對動物醫療大有幫助,也提升了動物福祉以及動物管理品質。

兼具救傷、收容、保育及教育功能的臺北市立動物園,期待每位走入動物園的遊客,除了欣賞動物的可愛模樣,也能支持瀕危物種保育工作,並將這股力量擴散出去。

【文・游如伶 攝影・詹德川 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