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走入動物園日常 保育員的一天(台北畫刊113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4-05-10

598

動物園保育員長期在第一線觀察及照顧動物,建立人與動物的信任友好關係,而這也是園方維護動物健康,以及進行保育、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基礎。透過這些保育員的分享,讀者也能一探動物園的日常運作。

P14-17 保育員-1
非洲象「千惠」與保育員林忠平互動。

日常訓練培養信任感


觀察動物的健康狀態,是每位保育員每日的第一要務。任職長達23年的保育員林忠平分享,每天一早目送非洲象「美代」和「千惠」步入展場時,就會從牠們的走路姿勢、眼神及表情等,判斷其身體及精神是否如常。到了下午3時,保育員則會在非洲象展區欄杆外進行動物醫療訓練,兩頭身軀龐大的母象緩步靠近欄杆,並配合保育員的引導,做出抬腳、將鼻子固定在欄杆上及張嘴等動作,其他保育員則趁勢檢查牠們的健康狀況。

「平日進行動物訓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醫療。」林忠平說,一頭成年非洲象身高約4公尺、體重將近5公噸,對牠們進行任何健康檢查或大型醫療都是挑戰,因此須從日常訓練建立人與象的信任關係。尤其在大型醫療現場,往往需動員20至30名工作人員進場待命,「大象不會任意攻擊資深保育員,但會驅趕讓牠想起不愉快經驗的獸醫。」因此進行侵入式醫療時,有賴保育員的協助及獸醫的專業,才能順利完成治療程序。

照顧非洲象除了需要膽量,也時常處於意外風險中。林忠平說,大象是聰明的動物,會以象鼻挑釁並攻擊新手保育員,不斷試探對方的能耐,因此新手必須在資深保育員帶領下與大象相處兩年以上,才有機會獲得大象認可。林忠平說起過去協助醫療時,曾被大象無心踩了一腳,「牠立刻把腳縮回去,而且眼神充滿了抱歉。」林忠平簡單幾句便道出保育員工作的風險,以及與動物長年培養的默契與感情。

林忠平說,大象記性極佳,也會認得保育員的氣味及聲音,雖然他曾離開照養非洲象的崗位數年,但疫情期間回到展場時,大象仍認出全身包得密不通風的他,一如從前與他互動,而這也是對第一線照顧動物的保育員最溫暖的回饋。

健康平安度過每一天

無尾熊趴睡棲架上的可愛模樣,吸引大批遊客駐足觀賞,而守在欄舍旁的保育員,其成就感來源便是確保每隻無尾熊吃好睡飽、維持穩定體重、充分享受陽光,健康平安地度過每一天。無尾熊館館長王建博分享,保育員早上進入欄舍第一件事,就是仔細觀察每隻無尾熊的外觀及糞便是否正常,並將無尾熊抱到戶外展場,讓每隻無尾熊每月有一定時間可曬到陽光,以維持身體健康。

王建博說,無尾熊的習性與行為都與食性相關,所以照顧無尾熊的基本功,就是辨識桉樹品種及分配不同品種的桉樹葉給無尾熊食用,照顧重點則是讓無尾熊好好睡覺,避免因外在環境壓力而造成緊迫。為此保育員參考國外作法,每天都會在欄舍播放廣播,藉由「減敏」訓練讓牠們適應環境聲響,以防因為突如其來的聲音而緊張醒來。

保育員平時也會以正面鼓勵的方式進行「動物保定」訓練,與無尾熊建立信任關係,讓牠們願意如小嬰兒般被保育員固定四肢抱坐。王建博說,一旦無尾熊習慣靜坐狀態,就能在不用麻醉的情況下,穩定地接受日常健檢或醫療程序,對提升動物醫療品質大有幫助。

動物配對繁殖也是保育員的任務之一。每年3至9月是無尾熊繁殖季,此時保育員會觀察母無尾熊的行為,一旦出現長時間在地面行走、體重下降及抖動身體等發情徵兆,便可適時安排與公無尾熊交配,保育員也會詳細記錄每隻無尾熊的配對情況,避免近親繁殖。

王建博回憶,前年無尾熊「Grace」在產下寶寶「Bess」6個月後去世的情形。「無尾熊出生後就會爬到母親的育兒袋中吸吮母乳,大約6個月才會探出頭,在此階段牠們會去吃母親的盲腸便,獲得消化桉樹葉的腸道細菌,所幸Bess在母親離開前就獲得這些腸道菌,這是牠後續能健康長大的關鍵。」當時館內借助澳洲庫倫賓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經驗,由保育員輪值擔任Bess的保母,夜以繼日每隔3、4小時餵食代奶,平日辦公也會將Bess放在特製的胸前背袋照顧,最後順利將其照養長大,這也是臺北市立動物園人工哺育無尾熊的首例。

P14-17 保育員-2保育員黃冠綸將無尾熊「芙蓉」帶到戶外展場曬太陽。
P14-17 保育員-3保育員施佳伶以拋餵方式餵食栗喉蜂虎。

日常照養因應動物習性

相較於哺乳動物,鳥類的行動更加自由靈活,因此十分考驗保育員的觀察能力。保育員施佳伶指出,熱帶雨林館與一般鳥園籠舍不同,鳥兒會在展館內到處飛翔,因此保育員每天都會「點名」三次,在樹梢、地面及各個角落找尋每隻鳥的蹤影。

施佳伶分享,照顧動物時必須因應動物習性來餵食,由於栗喉蜂虎擅長飛捕空中的蜜蜂、蜻蜓及蝴蝶等昆蟲,因此每天早上與下午,保育員會以拋餵方式將麵包蟲撒向空中,同時觀察從四面八方飛來的栗喉蜂虎,除了確保每隻鳥都有飽餐一頓,也會趁機確認牠們的外觀及狀態是否安好。在保育員悉心照養下,館內的栗喉蜂虎數量穩定,遊客在熱帶雨林館散步時,便能近距離看見牠們靈巧的身影。

百年動物園陪伴無數世代成長,而陪伴園內動物健康長大的,則是每天進出欄舍的保育員,他們不但是動物親近的夥伴,也推進了動物園每日的運作。

【文・游如伶 攝影・李智為】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