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19-10-14
更新日期:2021-01-21
發佈單位: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詹話字
4386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數位藝術年度盛事『2019第⼗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將於10月25日揭開序幕,展期自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10日。今年盛會由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辦,策展人駱麗真暨協同策展人陳湘汶共同籌劃,以「再轉存#RTS:ReTranSens」為題,邀請十五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團隊來台展出,包括來自英國的跨領域團隊微型樣式(Minimaforms)、法國藝術家莫奔(Maurice Benayoun)及讓.巴蒂斯特.巴瑞耶爾(Jean-Baptiste Barrière)、德國藝術家托比亞斯.克萊因(Tobias Klein)、哥倫比亞跨領域學者尼可拉斯.曼多薩(Nicolás Mendoza)、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德國藝術家克萊門斯・馮・魏德邁(Clemens von Wedemeyer)、韓國藝術家鄭佳喜(Jeong Ka Hee),以及臺灣藝術團隊何理、許峻誠實驗室、藝術家李家祥、吳梓寧、洪譽豪、黃翰柏、謝瀞瑩、顧廣毅、蘇匯宇、蘇紳源,展出共十七件作品,包含九件全新創作及兩件升級版作品,
為培育及扶植數位藝術實驗及創作發展,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2006年開始舉辦「臺北數位藝術節」,至今邁入第十四屆。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再轉存#RTS:ReTranSens」為題,討論當人們面對倍速精進的科技發展時,擁抱科技者對科技帶來的改變往往樂觀以對,以一種科技享樂主義的態度,面對身體增能、再生生殖、人工智慧,成為虛實混合的超新世界。
然而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又如何因為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而實現與異變。過去由經驗累積而建立的認知系統,因為再生、仿生而發展出新的身體知覺與回饋,這些回饋又如何再擴展向新的感知系統,建立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新的連結網絡,這些快速轉換使我們能快速回應改變,也是讓我們不斷重新認識世界的方式,溝通的邏輯維度產生劇速變化,也是我們確認自身存在的方法。
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
每年臺北數位藝術節皆會邀請具代表性之國外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來台,對於提升國內數位藝術能見度有相當助益。本屆邀請五組跨國藝術家團體展出,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地。
來自英國的微型樣式展出作品《情感城市》(Emotive City),以模型化手法探究公眾的社會互動過程,運用衍算法及行為學方法,建構日常情境下的參與及互動式框架;作品《價值的價值》(Value of Values),由法國藝術家莫奔、聲音藝術家讓.巴蒂斯特.巴瑞耶爾、德國藝術家托比亞斯.克萊因與哥倫比亞跨領域學者尼可拉斯.曼多薩共同製作,將藝術轉化成一項「鑄幣」工程,觀眾透過參與既似藝術創作同時也在進行價值交換,與藝術家一同決定價值觀念的樣貌;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帶來以 VR 裝置《食區者》(ZONE EATER),透過結合體驗者生理屬性與虛擬場景,形塑體驗者及遊戲角色之間的「所屬關係」;韓國藝術家鄭佳喜的錄像作品《白熊》(White Bears),運用可攜式腦波顯式器進行對於人類腦部「思維」的探索;德國藝術家克萊門斯・馮・魏德邁透過作品《轉化場景》(Transformation Scenario)將觀點從虛擬轉移到社會形象,討論當代群眾控制的潛力。
國內數位藝術創作展演
除了呈現優秀之國外藝術創作,本屆數位藝術節同時邀請十組不同領域的國內藝術家,多以全新創作、作品升級的方式進行展出。戶外廣場展出由藝術團隊何理帶來之全新巨型裝置《頻道》,透過機械運動變換各式比例的方框,為觀眾開闢連接至巨大資訊生命體的「入口」;《來自過去的未來:Alvin Toffler,OLIVER與EXPO俯視圖》為藝術家蘇匯宇在製作《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系列作品中的思考過程,帶領觀眾重新回訪與審視這來自「過去的未來」其所包含的意識形態、期待與偏差;旅居荷蘭創作者顧廣毅,藉由虛擬的科幻想像展出《千年人參計畫》,試圖提出新的未來情境,帶領觀眾理解如何透過科學與藝術的合作創造未來中醫文化;蘇紳源作品《界・在線》結合電腦視覺、監視系統與三維影像建構技術,將觀眾觀看與被觀看的過程數位化,建構出虛擬的數據主體世界觀;吳梓寧帶來《魅塌域2.0》,以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與混合實境等方式,邀請觀眾一同遊歷世界末日與未來遺跡;藝術家洪譽豪針對當代館周邊進行踏查,作品《城市穿廊計畫No.1》擷取新舊交疊的邊緣地景,創造屬於該地及當下的時間廊道;而黃翰柏則以臺北萬華地區為拍攝對象,藉由俯瞰式全景影像,《遊蕩通道》提供一個漂浮、非線性的流動通道影像,探討人類居住空間與城市記憶;許峻誠及李建佑帶領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研究生帶來三件以感官仿生作為中心概念的創作《游感》、《觸形》、《開頻》,利用感測元件擷取、演算轉化、傳遞感知訊號於穿戴裝置上,延伸人體新的肢體及感知器官;作品《聲洄》為藝術家謝瀞瑩所帶來之觀眾參與式互動聲景裝置作品,應用Ambisonics多聲道結合3D空間動態感應技術,敏銳擷取觀者肢體動態即時生成電音,使身體與聲音產生具空間感的即時互動;《沃羅諾伊的猜想2》則是藝術家李家祥藉由從數理及當代摺紙的觀察體驗,引發對於猜想的討論。
本次展覽也與國內長期致力推動科技與人文結合之李國鼎(K.T)科技與人文藝術創意競賽合作,於展場呈現數位遊戲組、數位遊戲組科普企劃、數位動畫組共十九組入圍作品,獲獎名單將於開幕當天公布並頒獎。
藝術展演及教育推廣活動
開幕演出邀請國內跨領域的藝術團隊「何理」與「DSPS」樂團共同帶來「夢境開幕式」,演出融合何理的全新作品《頻道》搭配表演者交錯站於裝置的不同方位,透過燈光與聲音的交匯,創造入睡前的狀態,裝置的動態漸漸扭曲了時間與空間,呈現出光影交錯與夢境的想像,創造出一個個的彩色通道,帶領觀眾轉換意識進入夢境的新體驗。
「藝術家面對面」則邀請策展人、專家學者與參展藝術家,以各自關注的焦點和視野展開對話,從策展理念、藝術創作到學術研究,思考科技於現世的想像與實踐。除了講座活動之外,週末時間舉辦的「專家導覽」,則以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透過多向度的思考,引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閱讀作品,深入瞭解參展藝術家關注的議題與個人創作特質。「未來公園」及「互動摺紙」工作坊則邀請到藝術團隊「三明治工」及本次展出的藝術家李家祥,以「再轉存」為主題,透過動手操作及創意發想,帶領觀眾進入未來想像。
「再轉存#RTS:ReTranSens」以擴大人類感知為出發,思考科技成果的預測、生活的想像及未來的描繪,藝術創作者是如何將科技放在藝術行為中?如何讓藝術與科技的對話中,應允更多議題的加入?本屆數位藝術節在提供觀眾不同感官體驗之外,同時拋出對於未來想像的命題,在觀展的過程中,作品討論著轉變的好與壞,而無論觀者是支持還是懷疑論者,不可否認的是「轉變」這一語彙包含了思想的辯證與進步,邀請觀眾進入循環式的「再轉存」思考模式。
國際觀察員 觀察報告
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特別邀請韓國釜山現代美術館金聖淵館長擔任「國際觀察員」,參與開幕、展演以及座談,同時邀請金聖淵館長以國際觀察員身份撰寫展覽觀察報告,並刊登於國際藝文媒體,以向國際行銷推廣『2019第⼗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成果。本文將同時刊登於台灣重要藝文平台。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再轉存#RTS:ReTranSens」2019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 展覽時間:2019年10月25日(五)至11月10日(日)10:00-18:00,每週二到週日,每週一休館。
-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 參觀資訊:免費參觀。
合辦單位: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協力單位:世新大學、中華民國亞太新經濟學會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台灣土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智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砌禾數位動畫股份有限公司、大宇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夢想動畫有限公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致理科技大學、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忠泰美術館、Sennheiser森海塞爾香港有限公司、米地摩爾實業有限公司、Focus Vision Technology
指定投影機:EPSON
指定電視:SAMSUNG
指定住宿:老爺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