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清明前好蒔田,客家農場一期稻蒔田 ,吸引上百組親子參與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4-03-21

更新日期:2024-03-21

發佈單位: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296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客基會)將於113年3月24日下午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以下簡稱客家公園)舉行客家農場「一期稻作蒔田(華語:插秧)」活動,邀請80組親子分為四個梯次輪流赤腳下田,用手工方式完成插秧工作。客家俗諺說:「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蒔田會在節氣春分後、清明前進行,順應季節時令行事才會有好收穫。因此,近年農場每年只規劃進行一期稻作栽培,成為許多都市親子家庭期待的年度盛事。
第一期稻作蒔田(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第一期稻作蒔田(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蒔田不只是農事 也是環境教育體驗
大臺北市中心幾乎沒有稻田了,客家公園約90坪的稻田,除肩負文化傳承的任務外,結合稻田周邊的環境資源,成為民眾體驗環境教育的好去處。在蒔田活動前,一定要先向伯公(華語:土地公)行禮致意,感謝上天恩賜滋潤、豐饒的土地,是對尊重自然的學習理解。接下來,從蒔田的工作中學習農事生產的要領;從濕地營造中學習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在荒地中採集各種可食用的野草、野果,提升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就地取材農場內的枯枝成為烹煮食物的薪材,是種資源再利用的實踐。短短一小時的活動過程中,親子能赤腳參與各種環境教育體驗活動,也是客家農場空間特色之一。
親子在農場裡透過插秧學習教育與客家文化(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親子在農場裡透過插秧學習教育與客家文化(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蒔田後割禾前 都會客家傳承系列農事
本次報名參與蒔田活動的親子,也能優先參與後續的挲草(除草)、巡田工作。俗話說:「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民眾若只參與種植並不能學習到完整的稻作知識,因此近年來客基會安排一系列的農事工作,從整地、種植、除草、施肥、收成等,儘量提供民眾一起參與,透過農場內的農夫義工們協助引導或進行善後工作,透過不同作物的栽培合作,形成一種共作、共學的牽引。
蒔田 小圖(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蒔田 小圖(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客基會將專業的種稻工作轉型為禾田文化活動,除傳遞環境教育理念,也將客家文化推廣給更多市民朋友認識。來參與客家公園戶外農場活動的民眾,能透過信仰文化、農事工作及自然應用等體驗,多元的面向看待周遭的環境,進而學習維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空間。

相關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