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3-01-11
2034
成立20多年,陸續創辦早療、教育、生活及職業重建、社區工坊等全方位視障服務體系,提供先天或中途失明的視障及視多障者全面服務,致力為視障者打造一個「生活無礙、教育無礙、資訊無礙、就業無礙」的友善環境。
「看不見,如何創作?為何創作?」這是很多人對視障藝術創作很大的疑問。但這群喜愛創作的視障藝術家們,用他們最自在的方式,創作出能自由表達自我的作品,是一種用祝福的心,將自己對生命的態度分享給全世界的方式。在生命歷程與創作學習旅程中所交織的摸索與美好,在「視非棲息地」展覽中,讓更多人看見並感受他們豐沛的內在能量,更期待將明盲共融的藝術平權帶到觀者眼前。
展覽「視非棲息地」中「我的視野」作品結合刺繡工藝,透過刺繡的材質與厚薄起伏,讓觀眾觸摸感受線條與色塊,用不同視野看學員的視界。
在非視覺藝術創作課程中,學員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手感覺形狀、用輔助工具練習觀察。
去年底於士林展出的展覽「視非棲息地Let Sight Take Flight」,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PAVI,以下簡稱北市家協)所主辦,由策展人顏維萱帶領七位視障創作者及一位明眼創作者聯合展出。顏維萱是北市家協「非視覺藝術創作課程」的授課老師,八位參展者皆為課堂學員及助教,經歷彼此陪伴與學習的奇異旅程,完成許多別具意義的作品。
視覺是最霸道的感官
「教視障者與教明眼人最大的不同,其實就是⋯⋯根本沒有這麼不同!」顏維萱笑說。藝術教育的目的是「解構」,期待突破視覺所看到的限制,走出框架,進而形成自己和世界的對話,並宣之於創作中。但顏維萱分享了一個讓人意外的現象:「無論是明眼人或視障者,都會執著於想要畫得很像,擔心自己畫得不像或畫得不好看。」
視覺是人類感知世界最重要的通道,即便視障者在這條通道上受阻,卻無法抵擋倚賴微弱視覺的企圖。顏維萱總是提醒學員們:不要執著於視覺上的精緻,而是要先相信,「我是可以創作的」。
無法創作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可能是在心理上不相信自己能夠「看見更多」。畢竟視覺是這麼霸道的器官,「一旦看過了,就回不去了」,當我們透過視覺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反而為創作帶來限制。
對視覺的渴望與揣想,使得視障創作者同樣執著於「可以被看見」的程度,這一點,又該如何突破?
Art as tool, Art as art, Art as therapy
藝術教育三個核心
有一次課程主題談的是自己的眼睛。有位學員談到不喜歡自己的某一隻眼,覺得它空洞。那隻眼睛的視覺是漸變模糊的,剛好跟課程主題要教的「漸層」有意義上的接近。課堂中經由讓學員進行主題分享、繪畫創作等練習過程,他開始欣賞它的美好,「因為雙眼視力的不同,正是我創作的優勢,專屬的特色,這是誰也拿不走的,且獨一無二存在著。」
從分享中,挖掘對自我的認識,透過創作,更客觀的去看待自己要面對的問題,並從創作中建立重要的自我認同。
視野是創作中最需要被理解的事
所以,畫展是視障創作者的一張成績單嗎?他們的創作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只想讓更多人知道,一切都是因為視野不同而已。」顏維萱為畫展發起了「蘋果計畫」,邀請全世界的朋友透過「畫一顆蘋果」,「不管是不是學藝術的人,每個人畫出的蘋果都不一樣。這表示人人皆可畫,但人人都不同。我甚至希望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能畫來一顆蘋果⋯⋯」你會不會好奇,大家能畫出什麼樣的蘋果呢?
看見視障者的本質創作歷程
視野只有直徑0.5公分吸管寬的視障學員,永遠只能在厚厚鏡片下看世界,「視界」如此不同,卻絲毫阻擋不住他對藝術的熱情。他說:「老天爺給了我一雙與眾不同的眼睛。當我畫圖時,腦海浮現出一個個漂亮的畫面,讓我充滿靈感,很想用畫筆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眼睛雖然遮住了一層簾幕,但他們從未停止分享最美好的景象。視覺的狀態讓視障創作者手中所呈現的風情更原始、純粹,風格更像個初探的孩子。如同每個人的心智,如同你,都是獨一無二的。
圖ー社團法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文ー社團法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